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从【孙子兵法】看现代战争22胜者,形也

2024-07-09军事

【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篇」中的第四段,也是最后一段: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兵法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土地面积大小的「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的「量」;物产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兵员多寡的「数」的不同,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军事实力强弱的「称」的不同,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成败。

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犹如以「镒」称「铢」那样占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就象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

军事实力强大的胜利者指挥部队作战,就象在万丈悬崖决开积水一样,一泻千里,所向披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孙子评估胜负的「度量法」,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现代科学道理:度产生于土地幅员的广狭,土地幅员决定军赋物资的多少,军赋物资的多少决定兵员的质量,兵员质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优劣。

尽管【孙子兵法】写于两千五百多年前,但对现代军事思维、军事理论、战争实践还是有很强的启示:

第一,进行科学预测。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实践还没有完全摆脱占卜、鬼神等神秘主义的影响,孙子却指出战争「不取于鬼神」,而把战争决策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度量法」就是个体现,使战争预测有了科学的基础。

第二,进行系统分析。地、度、量、数、称等构成国家综合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因素,是一个大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会相互影响,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进行战争分析、判断和决策。

孙子讲「形」,那真是栩栩如生: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这里的民是指「兵、卒」,就是基层作战的士兵。

先秦时期,作战的士兵是从每户有劳动能力的人服兵役,穿上军装是兵,脱下军装是民。

本句是与能打胜仗的指挥者(少数)对应的兵(众多)相对应而言的。这是孙子兵法常用的语言方式。

这句的意思是:在实力对比上取得优势的一方,(胜者)指挥军队(民)作战,就像决开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一样,势不可当,这就是所谓的「形」。

八尺曰仞,千仞就是八千尺。千仞之谷,深不可测,这就是军形,「藏于九地之下」,别人看不见。

等到我决堤而下之,动于九天之上,兵形像水,出其不意,避实击虚,势不可当。

所以到了【形篇】最后,孙子又讲回了基本面:国家实力、政治进步、法制严明。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个不同的价值观。三十六计全部是诡道,是奇谋巧计,是兵不厌诈。

孙子虽然也讲诡道,但始终强调的都是基础和实力,诡道只占很不重要的一部分。【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先胜后战,基础工作是胜,基本面是胜。然后才是战,战的时候才考虑诡道。

如果只关注「战」,不关注「胜」,没有胜就去战了,那就没有胜算。

孙子反复强调「自保而全胜」,即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待机破敌。违背这个原则,不顾自身实力的限制而贸然进攻对手,其结果是不仅消灭不了敌人,反而会被敌人所消灭。

冷战时期,苏联为了与美国争霸,将大量的国力投入到核军备的竞赛中,防务开支一度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1%—13%。然而它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却在不断下降,最终败下阵来,导致苏联解体。

目前的俄乌战争,俄罗斯更是犯了类似的错误,误判了「胜」,仓促而「战」,哪有不败的道理?

反观美西方和北约,一步步在谋「胜」,一环环在收紧绳索,却迟迟不下场,其实是在做胜负的「度量」,以求「全胜」。

如果俄罗斯不抓紧退兵,等待它的,会不会是一场「兵败如山倒」,甚至重复苏联解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