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庞炳勋3次请辞均遭拒,后被俘投敌!当年战死临沂也强于今日蒙羞

2024-03-03军事

图片来自网络

1943年5月7日,蒋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在半推半就之中投降了日军。

像庞炳勋这种级别的将领投敌,自抗战爆发以来还是头一次。

蒋氏得知消息后大怒,立即撤销了第24集团军的番号。

蒋氏的反应之所以会这么大,完全是因为庞炳勋的地位太高了,不仅担任集团军总司令,还主政华北,在整个华北地区,要论职位,就没有比庞炳勋更高得了。

蒋氏倒不是担心跟随庞炳勋投敌的那点人马,而是担心这个口子一开就堵不住了,那些本来就摇摆不定的抗战不坚定分子也会有样学样。

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是如此,坏的榜样同样如此。

果然,蒋氏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不管庞炳勋的投敌是真心还是假意,都对全国民众的抗战决心打击很大,也影响了相当一部分抗战不坚定分子投敌。

对于这种局面,时人感叹道,若是知道如此,庞炳勋还不如战死临沂,那也要强于今日蒙羞。

庞炳勋的发迹始于他的第2次从军。这一年,他已经41岁了。

按理来说,像这个年龄当兵是没人要的,可庞炳勋不同,他是部队中的紧缺人才。

当年,他可是毕业于东北测绘学堂的,属于技术人才。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把庞炳勋引进来当副官,属于技术性人才引进,不违规。

在没有多少文化的旧式部队中,识图、认图是相当难以搞定的,而庞炳勋是测绘出身,学的就是画地图。

庞炳勋被引进来不久,第十五混成旅的识图、认图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此,孙岳表示很满意。

由此可见,学好一门手艺有多么的重要。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庞炳勋作为义勇队长参战。

为何是义勇队长?

这是因为第十五混成旅没有那么多军官编制,作为副官的庞炳勋要想带兵,那得自己去招。能当多大官,取决于你能招到多少人。

好在庞炳勋既有测绘学堂「科班」的学识,又有小商人(作过10年小买卖)的口才和精明,加上他本身就是河北人,一顿忽悠就拉起了一支队伍,并且在战争中表现不俗。到了1922年4月头一次直奉大战的时候,庞炳勋已经是第十五混成旅的骑兵营长了,升官不可谓不速。

可有一点,庞炳勋在此战中受伤了,一只腿被炮弹炸伤。虽经及时救治,保住了腿,可仍然留下了残疾。从此,庞炳勋得了一个绰号「庞拐子」。

都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绰号不贵」,庞炳勋虽然腿瘸了,丢了骑兵营长的官职,可官运却越来越好了。

此役结束后,庞炳勋升任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

但庞炳勋对参谋长这个官职不太满意。

他在旧式部队内混了多年,知道参谋长在军阀部队内是不吃香的。别看旅参谋长的职务看着挺高,但实际权力甚至不如一个实职的营长。

因此,在1923年,在庞炳勋请求下,孙岳任命庞炳勋为威(县)平(乡)八县联防指挥官,率领守备队的一个步兵营驻防威县,肃清匪患。

可能有人会说,庞炳勋腿都瘸了,能跟上步兵的行军速度吗?剿匪,那可是需要跟在土匪后面追的,就庞炳勋这种腿脚能行吗?

别说,这种事情放在别人身上可能不行,可放在庞炳勋身上就是个异数。庞炳勋走路确实不太稳当,可跑起来却于常人无异。这不是个异数又是什么?

就像作者的三爷爷那样,说话「结巴」,可讲评书和唱戏却不结巴,而且讲评书口若悬河,唱戏宛转悠扬,这个怎么解释?

跑题了啊。

1924年9月17日,第2次直奉大战爆发。第十五混成旅改编为第3军,庞炳勋改任补充团团长。

从此之后,庞炳勋进入了他在军界发展的快车道,一发而不可收拾起来。

1925年2月,补充团扩编为第2混成旅,庞炳勋升任该旅旅长。1926年3月下旬,庞炳勋接受了吴佩孚收编,改称12混成旅。

1926年秋,庞炳勋又接受了靳云鹗的改编,担任河南保卫军11师师长。

在这期间,庞炳勋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进攻信阳城防司令田维勤。

可这件事情经过地摊文学的演绎,就变成了庞炳勋攻击结义兄弟张荩忱,让张荩忱身负重伤,以至于在日后的台儿庄大战中还上演了一出兄弟尽释前嫌的好戏。

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

从1926年起到抗战爆发前,庞炳勋兜兜转转于唐生智、冯玉祥麾下,参与了历次大战,部队虽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可实力也未受到太大的削弱,始终就是一个师左右的兵力。

这其中的原因是,他不仅在老蒋的眼里是杂牌,在冯玉祥的老西北军里也是杂牌。在「双料」杂牌的加持之下,庞炳勋要想发展起来,那可就太难了。

而且,庞炳勋与孙殿英又不同,孙殿英招兵买马是泥沙俱下,啥样人都要。因此,孙殿英招兵,很快就能招到好几万人。人多了没吃的咋办?就去抢。抢不到咋办?就散伙。根本没有多少凝聚力。

可庞炳勋不同,他的部队中还保留了一些老西北军的作风,再加上兵员大多是他的河北老乡,是一支子弟兵,部队的凝聚力很强。在这种性质的部队里,外人就算加入进去,也不容易有前途。因此,庞炳勋在军阀混战时期混了多年,实力还是一个师。

图片来自网络

1931年夏天,庞炳勋得到了转机,他的这个师被授予了正式番号第39师。不久,又扩编为第40军。

这就意味着,庞炳勋混了多年,终于获得了承认,有了名分,从此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获得国家拨给的钱粮了。

既然是一个军,那就不能仅有一个师,东北军的106师拨给40军指挥。可实际上,106师从来就没归庞炳勋指挥过。

1933年5月,冯玉祥在察哈尔组织抗战,得到全国民众的拥护。当时庞炳勋驻扎在河北北部,距离察哈尔比较近,蒋氏和何应钦二人轮番上场,又是封官许愿,又是把关麟征拨给他指挥,让他打头阵。

明眼人都知道,关麟征岂是庞炳勋能指挥的了的?可这一次,庞炳勋利欲熏心了。

好在冯玉祥识大体,没等开战就宣布下野。仗没打起来,蒋氏和何应钦曾经答应让他主政察哈尔和担任察哈尔「剿匪」总司令的职务自然就泡汤了,庞炳勋白做了一次小人。

反倒是宋哲元的29军得了察哈尔这块地盘。看来,在蒋氏眼里,就算是用杂牌,也得用正宗杂牌,像庞炳勋这种杂牌中的杂牌,根本就没被蒋氏放在眼里,利用完了也就完了。

不然,你还想咋地!

1936年,庞炳勋驻防山西运城。

在这个时期,庞炳勋已经流露出解甲归田的意思。毕竟,他已经57岁了。虽然职务不高不低,当个军长,但已经没有了发展前途。尤其是蒋氏在察哈尔一事中对他的戏耍,更是让他心灰意冷。因此,他趁着在山西驻军的机会,联系了自己的老关系徐次辰,想要通过他与阎锡山商量在山西谋一个地方行政职务,颐养天年算了。

可还没等阎锡山回复,「卢沟桥事变」爆发。1937年8月,庞炳勋奉命开赴前线。

任谁也没想到,庞炳勋混了半生,却在抗战中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可惜的是没能保持下去,上半截是硬的,下半截却是软的。

庞炳勋的头一个敌人就是日军精锐的矶谷师团。

本来,庞炳勋不至于这么快就碰到矶谷师团。可在静海一带阻击矶谷师团的29军部队只有一个团,而且还没有增援。这其中的缘故是29军扩编了,由一个军扩编成3个军,大大小小都官升1级,各路将领都把精力用在这里了,哪还有心思增援?

而庞炳勋的部队驻防在沧县,静海那面败了,正好就和他碰上了。

这一仗打得异常惨烈,一连打了7天7夜,庞炳勋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把矶谷师团堵住了,可也无力再战了,只能撤离沧县,把部队拉到砀山休整。

1937年12月,庞炳勋部拨归第5战区指挥,移防海州。庞炳勋被提升为军团长。

按理来说,一个军团至少也应下辖两个军。可庞炳勋官虽然越做越大了,可兵权却越来越小了,蒋氏在任命庞炳勋为军团长的同时,又下令庞炳勋军团只能编成4个团,实力还不如一个师。

这是蒋氏的一贯手法,对于那些杂牌将领,他采取的是羁縻之策,先给你一顶大大的官帽,然后再削弱你的兵权。养一个大官不过每个月多花几百块大洋而已,可要多养一个军,每个月至少得花费几十万大洋。这个账,蒋氏算得清。

蒋氏出身商家,有一些商人的小精明。可他小商人般的算盘打得再精,也不过是一些小精明,而非大智慧。

抗战爆发初期,杂牌将领的抗战情绪普遍高涨,在战场上也能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可在武汉会战后,这些杂牌将领们很多人的态度都变了。

为何?这些杂牌将领普遍的心态是,我们在一线赴死不要紧,可部队打没了,你倒是给我们补充啊?

可蒋氏呢?不仅不给补充,反而要么撤编、要么缩编、要么改编,这「三编」一出,还有谁不知道蒋氏是在排斥异己,想要借着日本人之手消灭他们呢?

庞炳勋就面临着这个情况,部队打了一次狠仗,自己升了一个「虚官」,部队还要被缩编,他能不恼火吗?

可恼火又能咋地?

好在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还算厚道,也急需用人,就在蒋氏面前说了情,又给庞炳勋多编了一个补充团,还给了一点装备。

就这样,一个下辖5个团的偌大军团出征了。

事后证明,还真的多亏这个补充团了,要是没有这个补充团,庞炳勋还真的不一定能守住临沂。

1938年2月中旬,庞炳勋部奉调临沂,参加大战,对手是日军另一支精锐部队坂垣第5师团。

当时,日军的战略是矶谷师团从台儿庄正面突进,坂垣师团在侵占临沂后转而向东,与矶谷师团会攻战略要地台儿庄。

在当时,包括李宗仁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以庞炳勋军团5个团的兵力根本不足以阻挡坂垣师团,充其量就是迟滞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可临沂之战打响后,包括李宗仁在内的很多人又大跌眼镜。

为何?任谁也没想到,看起来是弱旅的庞炳勋军团在作战中凶得很。而且,从庞炳勋军团亮出来的装备来看,这根本就不像是一支杂牌,就连很多嫡系部队的装备都相形见绌。

在蒋系部队中,装备好的要算调整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德械师。

德械师常规的配备是每个营配备27挺轻机关枪和6挺重机关枪。每团3个营,加上直属队的装备,共有轻重机关枪过百挺。

杂牌中装备好的是东北军和第29军。

东北军每个团有12个步兵连,每个步兵连就装备有12挺轻机关枪,每个团有1个装备12挺重机关枪的机关枪连,装备还要超过德械师。只不过后来东北沦陷,东北军的装备补充跟不上损失,这才越打越弱。

还有就是第29军。

第29军过去是寄人篱下,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哪里谈得上装备?除了大刀,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可自从驻防平津地区后,第29军发达了。

就以29军38师为例,每个步兵连配置了6挺轻机关枪,每个团有12个步兵连,便装备有72挺轻机关枪和1个装备4挺重机关枪的机关枪连。

这个装备虽然不能与嫡系相比,但在杂牌军中也算是头一号得了。可即使如此,当庞炳勋把全部家底亮出来后,还是晃了大家的眼睛。13000多人的5个团共有轻重机关枪660多挺。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德械师。由此可见,庞炳勋有多么的能攒家底。

李宗仁没想到,板垣同样没想到,他觉得以第5师团打一个连机关枪都没有几挺的杂牌军还不是手到擒来?

可他想错了。

过去庞炳勋一直不温不火,从来就没有拿出全部实力打仗。可这一次,他没必要隐藏实力了,再要隐藏下去,他可能就没有下一次了。

在生死关头面前,庞炳勋拎得清轻重。

因此,在临沂一战中,坂垣师团虽然有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支援,但仍被庞炳勋打得灰头土脸。

此役,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评价是:

「敌军穷数日的反复冲杀,伤亡枕藉,竟不能越雷池一步。」

此战,庞炳勋吃亏就吃在日军的飞机上,战斗到关键时刻,那个勉强编成的补充团起了大作用,在团长李振清的指挥下,率部对坂垣师团发起逆袭,终于等来了第59军的增援,击退了坂垣师团。

3月25日,坂垣师团卷土重来。庞炳勋缩短战线,将部队撤至临沂近郊,与日军再次展开大战,在59军和57军1个旅和汤恩伯一团骑兵的增援下,再次击退坂垣师团。

这是庞炳勋自从军以来的高光时刻,也为自己赢得了抗战名将的声名。

图片来自网络

1939年3月,庞炳勋奉调到华北敌后战场,并把106师正式纳入战斗序列。从此结束了庞炳勋第40军长期以来仅有一个师的尴尬局面。

1939年 9月,庞炳勋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40军、第27军和新编第五军。1940年初,接替鹿钟麟主政华北。

中条山战役后,年过花甲的庞炳勋以身体不佳为由,三次提出辞职,可均未获批准。

按理来说,像庞炳勋这样的年过花甲的老杂牌将领请辞,正是蒋氏一直以来所希望的,大不了在重庆给个闲职养起来而已。

蒋氏之所以不肯放庞炳勋走,并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有很深的考量。

一是,庞炳勋对豫北一带的地形、民情非常熟悉,名气也很大。当年在林县一带名震一时的红枪会之所以会销声匿迹,就是庞炳勋带兵剿灭的。用他坐镇豫北,能有一定的压服作用。

二是,豫北是敌后战场,不仅有庞炳勋,还有孙殿英这种反复无常之徒。留庞炳勋在豫北坐镇,能起到牵制、控制、压制孙殿英之流的作用。

一心想要解甲归田,安度晚年的庞炳勋仍然未能走得了。

1943年4月,日军抽兵5万「扫荡」太行山区,庞炳勋避战深山之中。不料,部队在转移中与日军遭遇,部队被打散,庞炳勋只能藏身于山洞之中。

由于庞炳勋有烟癖,在山洞中实在是打熬不住,冒险派人下山购买,正好落入了对庞炳勋癖好了如指掌的孙殿英手里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庞炳勋于5月7日半推半就地来到了日军在新乡的驻地,正式投降了日军。

客观地说,庞炳勋投敌不是主动的,但在客观上造成的危害却是巨大的。在各类军阀混战中已经混迹了半辈子的庞炳勋早已经适应了这种朝秦暮楚的「倒戈」,对于「倒戈」和投敌的区别已经失去了分辨力。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又一次的「倒戈」罢了。

他投敌后的状态是,既良心未泯,又缺乏与敌人誓死决战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日伪阵营内,他仍然是个混。

好在他和孙殿英、石友三、张岚峰之流相比,多少还有些底线,并非「铁杆」。

抗战胜利后,一来他并非「铁杆」,二来,他手中还有1~2万人马,蒋氏也用得着。因此,庞炳勋不仅被免于处罚,还当上了先遣军司令,阻止八路军对日军受降。

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庞炳勋的起家部队第40军被全歼。从此,庞炳勋不再担任军职。

1949年,庞炳勋逃到对岸那座小岛,与原西北军同事,也已经靠边站的孙仿鲁开了个小酒馆度日,据说生意颇好。

庞炳勋的一生,是随波逐流的一生。

在他的一生中,唯有抗战初期的两次临沂之战是他的高光时刻。可这份荣誉却随着他的投敌又烟消云散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上半截硬,下半截软」的人物。

就像世人在他投敌时说的那样,若是知道如此,庞炳勋还不如战死临沂,那也要强于今日蒙羞。

确实,庞炳勋投敌时已经年过六旬,还能活几年?与其在骂声中继续苟活一二十载,还不如引刀成一快。庞炳勋若能如此,在史书中,对他则是另一番评价。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