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曾被日本强行霸占,中国钓鱼岛常态化巡航10年,为何迟迟不开发?

2024-04-22军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写作的动力

在东海之滨,有一片土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情感与坚定主权的信仰——那就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这些年来,日本的非法侵占行径一直是中日关系的痛点,也是中国社会的关注焦点。 钓鱼岛问题不仅仅是领土主权的问题,更是国家尊严和民族情感的体现。十年来,中国持续在这片争议水域内进行常态化巡航,展现出保护主权的坚定决心。然而,在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面前,有一个不免让人好奇的问题——为何中国没有选择登岛造陆,而是坚持通过海上巡航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钓鱼岛的地理

这片由71个岛礁组成的海域,以钓鱼主岛、北小岛、南小岛、赤尾屿和黄尾屿为主,覆盖了大约5.69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主岛横跨约3641米,纵向宽约1905米,总面积大约为3.91平方公里。这个地方,远在温州市以东约356公里,与台湾的基隆市隔海相望,仅约190公里的距离。这里的海水浅显,深处平均也只有140至180米,成为了江浙沪渔民钟爱的一个丰饶捕捞场,尤其是因为这里繁衍的绿鳍马面鲀、剑尖枪乌贼、短尾大眼鲷、高脊管鞭虾等珍稀水产,使得这里不仅是海洋的宝藏,也是渔民生计与文化的部分。

中国钓鱼岛的历史

从史书记载来看,早在明清时期,中国渔民就已在钓鱼岛周边海域进行渔猎活动,并在岛上暂居休憩。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带来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钓鱼岛自然成为了这条古老航道上不可忽视的地标。

钓鱼岛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的官方文献。【顺风相送】一书记载,钓鱼岛是中国东海上的岛屿,该书详细描述了中国东海的岛屿和航道,可见早在明代,钓鱼岛已经被正式记录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此外,在清代的一些地图和文献中,钓鱼岛同样被标注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些史料不仅证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更体现了中国对该岛屿及周边海域长期的管辖和开发利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钓鱼岛的命运也经历了曲折。19世纪末,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的主权亦随之产生了争议。直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根据【波茨坦公告】及【开罗宣言】的规定,日本应将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无条件归还中国。这标志着钓鱼岛主权争议应得到妥善解决,钓鱼岛应归还中国。

在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过程中,尽管受到各种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我们始终坚持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部分的立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便在多个官方文献与地图中明确标注钓鱼岛属于中国,且在国际场合多次重申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钓鱼岛常态化巡航

钓鱼岛是中国的,这一立场在历史、地理以及国际法上都有充分的依据。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海警局自2012年开始,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的巡航活动。

这些年来,中国对钓鱼岛的常态化巡航,实质上是对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一种积极维护和有效声明。据日本海上保卫厅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中国的巡航天数已累计达到136天,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33天,期间最长连续巡航记录达到了111天。

正是通过这种高频率、长周期的巡航,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维护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这种常态化巡航活动,不仅在实际行动上维护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也对维护该海域的和平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巡航,中国海警船舶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置该海域内的各种潜在风险,有效防止外来势力的非法活动,保证了海域安全和航行自由。尽管我们不断派遣巡逻队维护该岛的主权,依然挡不住某些国家对它的觊觎。

战略克制的智慧

中国选择常态化巡航而非登岛造陆,体现了一种战略上的克制与智慧。这种做法既展示了对自己领土主权的坚定不移,又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为双方留下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我们在维护主权问题上的稳健和克制,实际上也是对国际社会的一种负责任态度,展现了大国的担当。

不过目前并不是开发钓鱼岛的最佳时机。若我国计划在钓鱼岛进行登岛造陆活动,当前的国际环境显然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利益,同时这一行动可能会使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陷入不利地位。关键原因在于,钓鱼岛的领权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任何草率的举动都可能成为对手攻击的抓手。

结语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日双方都需要保持克制,寻找和平解决钓鱼岛争议的途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展现的战略定力和智慧,不仅是对自己历史权益的保护,也是对维护国际秩序与和平稳定的坚定承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常态化巡航活动,虽然不如登岛造陆来得直接震撼,但却是在当前国际法框架和地区合作大环境下,最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