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射程超过10000米的大炮,为何八路军能从河里面「捞出来」?

2024-07-16军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路军」这种编制高于军,按理说应当有直属炮兵。

但实际上在最初的八路军编制中,炮兵的规模极小。

下属的第115师、120师、129师中,虽然都有炮兵营的编制,但其实只是挂名而已,三个师属炮营其实都是步兵单位;而真正的炮,其实在各迫击炮连中,当然迫击炮的数量也不多,三个师总计只有16门而已。

那么迫击炮以上的炮有没有?

——有,但是只有4门山炮,装备在特务团所属的山炮连中。

而我们知道八路军不久之后是有直属炮兵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炮兵团建制内的火炮显然不可能是直接缴获,其火炮来源说起来也是颇具偶然因素的。

八路军开赴山西战场作战时,忻口战役爆发。

当时整个晋绥军的炮兵主力和中央军炮兵一部均集中于此,仅晋绥军就投入了两三百门火炮参战,战役期间打出了几万发炮弹。

晋绥军炮兵之所以有这个实力,主要是因为太原兵工厂当时可以制造火炮,大量出产的有75毫米山炮,另外还可制造88毫米野炮和105毫米重山炮,甚至还试制了2门150毫米榴弹炮。

这些火炮的性能、质量虽然差些,但毕竟比没有炮要强;忻口战役之所以能跟日军第5师团正面对战那么久,是离不开这些火炮支援的。

但是在忻口正面苦苦坚持的时候,日军第20师团从娘子关方向突入,忻口守军被迫后撤。

国民党军队当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正面对战时组织力尚可,但撤退行动往往组织不好,容易由撤退演变为溃败。

而山炮、野炮等重型武器由于输送不便,在撤退中就被视为「累赘」;一支晋绥军炮兵部队在后撤过程中,便将10余门山炮、野炮推进了滹沱河中。

其实当时日军尚未追至,将如此宝贵的重型武器如此丢弃掉显然太令人痛心。

当时活动在附近的八路军部队听闻消息后,便组织战士们展开了一场捞炮行动。

捞炮任务主要由第129师第769团第3营承担,另外还有师部直属通信营的孙继争(开国少将)带领数十人过来,总计几百人参与了捞炮。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捞炮细节,主要便是孙继争将军的回忆文章中提到的。

因为第129师中很多都是四川人,水性很好,在确认了火炮沉河的地点后,几百人忙活了一整天,终于将炮捞了上来。

不过因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为了捞这些炮,可也不容易。

最终统计捞上来的火炮一共有10门,其中8门炮是晋造75毫米山炮,还有2门则是罕见的晋造18式88毫米野炮。

因为同口径的山炮咱们当时有装备,而且日后缴获鬼子的炮弹,也可为我所用;所以捞上来的8门山炮咱们就留了下来,到次年初成立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时候,这批炮就是主力。

另外的2门88毫米野炮,一则是体量比较大,火炮机动不便;二则是口径比较特殊,弹药不易补充,所以后来又专门给晋绥军送了回去。

而这晋造18式88毫米野炮,可不是一般玩意儿,在当时是相当重量级的。

这种火炮的最大射程可达10500米,是晋绥军当时列编火炮中射程最远的;甚至在全国装备的火炮中,也能排得上号。

当然,这种火炮晋绥军自己也没有装备多少。

参照全面抗战前夕的晋绥军炮兵编制,装备这种野炮的部队只有炮兵第22团第2营的1个连;炮兵第23团第1营;炮兵第25团第1营。

当时每个炮兵营通常有12门炮,每个连则为4门炮,因此晋绥军各炮团中其实只有28门晋造18式野炮。

由于先前炮兵跑得太慌乱,在鬼子还没来前就把炮推河里了,要是这些炮不捞上来,那也就废了;现在八路军把炮捞上来,还把两门万米射程的野炮又给晋绥军送了回来,这也避免了晋绥远程炮兵遭到更大的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