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为世界上发展反导技术最悠久最完善的国家,其导弹防御能力是首屈一指的, 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也曾被认为是打破核大国平衡 的一种做法 。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毕竟如果导弹防御系统真的有用, 互相摧毁原则就会消失, 这将让美国获得独一无二的战略优势,那么问题来了,反导技术世界第一的美国, 能否拦得住中国向其同时发射24枚东风41洲际导弹呢?
矛与盾
东风41无疑是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战略武器, 作为解放军陆基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动式的东风41比井基发射的东风3C有着更高的曝光率,也更为人熟知。
【东风41】
根据五角大楼的说法,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目前可以确定的东风41装备数量至少有2个旅, 也就是总共24台东风41发射车 。
如果这24枚东风41有朝一日向美国本土发动核突击,美国部署在西太和本土的导弹防御系统能够应对吗?
这个答案其实并不神秘, 美国只能拦截其中少数, 绝大部分弹头依旧会准确命中位于美国本土的目标,确保彻底摧毁美国全境,这并非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而是导弹攻防中矛强于盾 的真实写照。
【弹道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
美国的防空反导能力在世界上绝对是第一梯队的,但问题在于洲际导弹作为一种 来自大气层外的打击手段, 导弹防御系统 不仅要防空还要防外太空, 其技术难度相比与一般的导弹拦截高了太多。
目前美国公开的 中段反导试验总共有20次, 只有 11次成功, 拦截率仅略微高于50% , 这对于避免美国在核大战中毁灭显然是不够的。
导弹拦截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弹道导弹和一般的导弹不一样,在整个打击过程中会总共经历 三个阶段, 即从地面进入大气层的上升段、在大气层外飞行的中段以及再入大气层后的打击末段。
【美国GBI拦截弹发射】
从理论上来说拦截成功率最高的肯定是上升段, 因为这时候导弹还处于加速逃逸地球引力的过程 ,相对速度最低,且无法通过机动摆脱拦截弹的打击。
美国的反导部署
但问题在于,绝大多数核国家的洲际导弹上升段都处于 国土纵深区域 ,即便是美国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到敌对国家的国土上。
【萨德系统】
所以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会考虑上升段拦截,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即便将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到敌对国家的邻国,往往也会制造相当尖锐的政治冲突。
相较之下,中段拦截就成为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中美俄等国的反导系统基本都在 攻关中段拦截技术, 其中中美两国又是最领先的, 这两个国家都曾进行过不止一次成功的中段拦截试验 。
【中段反导试验】
美国不但在自己发展中段拦截技术,为了增大拦截成功率,还将这类技术提供给了中国周边的邻国,比如日本。
日本海自的防空驱逐舰除了负责帮美军第七舰队反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 协助美国舰队完成中段防御, 日本的爱宕和摩耶级都装备了标准2和标准3反导拦截弹,具备海基中段反导能力。
至于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导弹交给日本,是因为在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的初期, 在地球引力和调整姿态的作用下速度不快 ,拦截成功率高。
【日本防空舰】
等到导弹飞到美国本土再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速度已经起来,再拦截肯定要难得多。
当然如果中国的东风41不选择走亚太去美国,而是从北冰洋上空抄近路,美国也在阿留申群岛部署了 SBX-1海上巨眼早期预警雷达, 侦测中国导弹的发射信息。
通过早期预警雷达和美国海外舰队的组合, 美国在亚太地区其实也有着相当强大的中段反导能力 ,这也是中国必须要警惕的。
【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较强的中段反导能力】
中国的还击
虽然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确实能对东风41形成一些威胁,但中国依旧能确保和美国互相摧毁,这是因为除了陆基核力量,中国也拥有 海上核反击 的能力。
一旦中国需要对美进行二次核反击,藏匿在中国南海的战略核潜艇可以迅速上浮发射自身携带的潜射洲际导弹。
【巨浪2】
从南海发射的导弹会直接 走南太平洋抵达美国, 这将让美国更加难以捉摸中国核导弹的去向。美国甚至有可能在弹头已经临空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中国的导弹位置。
要 在末段实现拦截,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东风41这种导弹再入大气层后加速 最终能达到 20马赫以上, 到落地最多也就几十秒时间。
而且为了增大突防概率,东风41还携带了用以欺骗拦截弹的 诱饵分弹头, 要成功防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革命性的反导科技出现以前,导弹防御系统的作战效能不会出现根本的变化。
而且鉴于中国目前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领先情况, 美国反导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会越来越低 ,最好的防守永远是进攻。
【高超音速武器】
让人感到不安的是,过去几十年 全面核大战都仅仅是一种设想, 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 核冲突的潜在可能已经出现。
美国如果真的想免于国土被核武器摧毁, 最应该做的或许是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和平 ,放弃东西方新冷战,尤其是停止对中俄的遏制打压举动,这才能从根本改善美国的安全处境。
资料来源: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