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德国元帅曼斯坦因回忆录-21

2024-01-04军事

1939年秋,如果由于季节和新组建部队尚不成熟的原因,陆军总司令部认为当时发动攻势是不可取的,那么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仅仅提出这样一种判断,以及加强西线防御部署,并不能成为如何使战争有一个最佳结局问题的答案。如果陆军总司令部要想对战争的总体指导发挥影响,它就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陆军总司令确实有权提出一个与西方国家达成政治谅解的建议。但是,如果这种谅解无效,又将如何?面对像希特勒这样的一个人,陆军总司令部必须在此时向他指明一条利用军事手段结束战争的途径——尽管当时在西线还不可能实施进攻。

在手段问题上,波兰战局结束之后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

第一,继续采取防御策略能否取得一个有利的结局?抑或只有通过在西线赢得一场进攻战的胜利才能达到此目的?

第二,要取得这样一场决定性胜利,何时发动进攻为宜?

第三,进攻必须以何种方式进行,才能确保在欧洲大陆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一个问题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德国在波兰战局结束后与西方国家达成谅解。陆军总司令部对这条道路的可行性,想必从一开始就表示怀疑。依英国人的民族性而论,使大不列颠做出让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因为在战胜波兰后希特勒不再准备在解决德、波边界问题上做出理智的妥协。还因为他企图重建波兰,以达到与西方和解的目的,在苏联占领波兰东半部后已完全破灭。即使希特勒被推翻,换上另一个德国政府也不会有所作为。这是一个明摆着的现实。

其二,如果西方国家主动发动进攻,我们可以在西线坚持防御,直至战争胜利结束。这样,就有可能为德国提供一个利用反攻取得西线决定性胜利的机会。这个思想在【与哈尔德谈话录】中出曾现过,这种作战也可称为「后发制人」。但根据豪辛格的报道,陆军总司令部直到很晚才有这种考虑,即大约在12月,而不是在对其地位十分关键的9~10月份。

毫无疑问,这种后发制人的作战思想是颇具吸引力的。特别是,敌人必将因攻击西壁工事而受挫,或者背上破坏卢森堡、比利时以及荷兰中立的罪名。但是,这个如意算盘能够真的成为现实吗——至少在不久的将来?在德国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波兰时,西方都不敢发动一次攻势;怎么能够设想,当现在面对强大德军的情况下会发动进攻呢?我认为——即使当时我也认为,德国的「后发制人」作战思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个思想的有力证据可以在盟军最高司令甘末林将军制定的「战争计划」中找到,后来这份「计划」落入德军之手。该「计划」的主要思想如下:

1941年春季前,同盟国军队的物质力量尚不能达到在西线对德国发动攻势的水平。地面部队在数量上的优势,取决于争取更多的同盟国。

英国尚未做好在1941年前参加大规模攻势的准备;这不包括德国部分崩溃这一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显然是希望德国发生一场变革;它说明我们如果真的发动一场政变,结果将如何。)

1940年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法国领土的完整;但在比利时和荷兰遭到德国攻击时,自然要及早支援这些国家。

此外,要努力开辟其他消耗德国的战场,即北欧诸国和巴尔干(假设意大利保持中立)。当然,要继续争取比利时和荷兰加入同盟国行列。

最后,不仅要通过开辟新战场,还要对中立国施压,使其对德国实施全面封锁,以切断德国生活必需品的进口渠道。

从这份「战争计划」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西方国家打算尽量在其他战场进行一场消耗战,直到其力量达到能在西线发动一场攻势的绝对优势——但绝不会在1941年之前。

尽管陆军总司令部此时不会知道西方同盟有一个这样的战争计划,那么也应当估计到西方国家会进行一场上述那样的长期战争。

攻击西壁工事会使同盟国遭受重大损失,其人民也会因此对「影子战争」感到厌倦,如果陆军总司令部将这种希望作为其做出抉择的基础,那是不可取的。

将发动一场决定性攻势的优先权让给敌人,这似乎也是具有吸引力的想法,但它缺乏现实基础。德国绝不能坐等敌人扩充军备,直到它在地面和空中也取得优势地位。(在这件事情上,鉴于罗斯福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应考虑到美国援助的问题。)尤其是看看苏联,就更不能坐以待毙!自苏联从希特勒那里得到它想得到的一切之后,与德国几乎再也没有任何生死攸关的共同利益。西方越是强大,德国与背后的苏联的关系越是棘手,处境就越是艰难!

对军事领导来说,波兰战局结束后出现的问题是:

第一,在西线继续实施防御,战争能否以胜利的结局而告终。答案是否定的。除非政治领导能与西方达成一项妥协。考虑到战争继续下去所带来的军事冒险,陆军总司令有理由向希特勒提出妥协的建议,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为此必须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对西线做耐心的等待。向希特勒提供军事方面的咨询是陆军领导的权利和义务。他必须向他指明,如果不能以政治手段解决冲突,在军事上将会怎样!

陆军总司令部应准备第二套军事计划,以备在与西方国家达不成政治妥协时提出,当然政治妥协也是希特勒首先希望的。既不能指望在波兰被战败后希特勒仍会拒绝在西线发动攻势;也不能坐等由他自主做出军事决断。

在军事建议方面,不能局限于继续在西线实施防御。除非假定大不列颠在空战和潜艇战中被击败。然而,这种假定根本无从谈起。

总而言之,如果达不成政治和解,军方只能建议在西线采取攻势。

但是,提出这项建议时,陆军总司令部必须握有决定何时开战和如何作战的优先权。

关于时间问题,陆军总司令部与西线集团军群司令们一致认为,若于1939年晚秋(或冬季)发动攻势,绝无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关键因素是季节。在秋季和冬季,德国军队的两张王牌快速(装甲)部队和空军,因气候原因无法充分发挥其效能。此外,这个季节昼短夜长,一天之中连一个战术性的胜利都难以取得,无形中增加了快速作战的困难。

另外,所有在战争之初刚刚组建的部队,其训练水平尚不足以参战。到1939年秋真正具有进攻实力的只有现役师。所有其他部队的协同演练和射击训练都十分缺乏,部队内部的稳固性也显不足。此外,波兰战局后装甲部队的休整、补充工作尚未结束。要想在1939年秋季在西线发动攻势,就必须及早将快速师从波兰解脱。这一点连希特勒也没想到。空军也存在许多严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