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一次气壮山河的战斗,七十余战士与四千敌人血战一昼夜,两人幸存

2024-05-10军事

一次气壮山河的战斗,七十余战士与四千敌人血战一昼夜,两人幸存。这是一段怎样的传奇故事?是生与死的较量,还是信念与荣耀的碰撞?那些饱经沧桑的老兵,在硝烟弥漫中怎样书写了英雄篇章?他们又是如何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在绝境中拼搏到最后一刻?当战火渐熄,尘埃落定,昔日的热血岁月只留下两位幸存者,他们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一幕?这场气吞山河的战斗,到底上演了怎样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绝世传奇?让我们踏上追寻的路程,一探这段残酷而辉煌历史的真相。

一. 前奏:根据地背景与出征命令

1944年的华北平原,抗日战火正在如火如荼地燃烧。固安县一隅,林子里村这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曾是冀中十军分区的根据地。这里群众基础极好,村民们纷纷加入了民兵队伍,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之中。全村人心向背,对敌人怀着无比的仇恨,对八路军则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和配合。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44年3月8日,冀中十军分区副参谋长李大卫奉命率领警卫连和机关人员共七十余人,奔赴大兴县境内,准备开辟敌后新根据地。行军途中,九日破晓时分,部队抵达新城县姚庄村,决定在这里暂作歇息,没想到却遭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

此前,游击队长郑量之曾带着一百多人驻扎在姚庄,但昨晚却已转移。敌人很可能是追击郑队长的部队,恰巧撞上了李大卫一行人。双方一触即发,遭遇战在所难免。李大卫当机立断,令部队立即向西南转移,谋求突围。

二. 遭遇伏击与初战

队伍刚一动身,不祥的征兆就显现了。村外警戒的哨兵跑来报告,村东有敌人活动的迹象,究竟是日军还是伪军,尚未可知。大家急忙离开姚庄,借助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县界沟与坟地内都有戴大檐帽的可疑人员在活动。

分析敌人很可能仍在追击郑队长的部队,只是不期而遇狭路相逢。李大卫当即决定乘夜色掩护,向大清河东岸方向突围。可就在这时,新的情况再次出现,撬庄村北人喊马嘶,判断是来自固安县的日伪军增援。

形势越来越严峻,部队只得加快行军速度,拼命向前推进。谁知走出姚庄不远,东、北、西北三面已被敌人团团包围。来自新安县的汉奸王凤岗率领的铁杆伪军,首先对八路军猛烈开火,狙击手瞄准了部队的侧翼。

李大卫见状,立即命令警卫连还击,压制住这股敌人的进攻。随后又让炮手崔福开炮射击西北树林,两发小炮弹直中要害,树林内的伪军节节败退。警卫连跟进再次扫射,手榴弾雨点般落在敌人阵地,伪军溃不成军,向西逃窜。

虽然击退了这批敌人,但形势越来越被动。南面又杀气腾腾地冒出了敌人阻挡,前进无门。部队只得临机决定,改向东面突围,绕至敌人身后寻找突破口。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次他们遭遇的是何等强大的敌人。

原来,这次行动敌人动用了重兵,共有日军三百余人,三个师团的伪治安军,加上附近七个县的伪警备队,总兵力高达四千余人,对二十多个村庄同时发起了合击。之前李大卫等人所遭遇的,不过是敌人的一小部分力量。想要绕开固然不易,敌人如江河般源源不断地涌来,注定要同他们血火相交战。

三. 绝地反击与鏖战

虽然形势危急,但李大卫深知,前方的林子里村曾是八路军的根据地,那里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和熟悉的地形,正是反击的好机会。于是他决定放弃原先的突围方案,转而奔赴林子里村。

可是敌人比他们更先一步,从村东涌入了大批伪军,阻拦在通往林子里的官道上。这支队伍正是伪十八团的一部。李大卫见状,急令警卫连越过县界沟,直扑林子里村内,在大街中央与敌军遭遇,展开了肉搏厮杀。双方激战片刻,街心的伪军大部被歼,残余狼狈而逃。

还未等八路军全体人马入阵备战,敌人又重新拥上前来。这次伪军借重日军的支援,以轻重机枪为掩护,成建制地端着刺刀冲锋陷阵。对手来势汹汹,守在街中心的战士们只能用手榴弾狠狠回击,炸死炸伤了不少敌人,却难以阻挡这一百余人的进攻大潮。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街心一堵矮墙后,响起了一阵机枪狂扫之声。射手正是年仅16岁的李宝珍。这位勇猛小伙在战斗初期,看准时机奔入一间小门,机智地占领了这处制高点,视野开阔、位置极佳,一枪就能扫射全街。子弹倾泻而出,前冲的敌人被扫倒一大片,后方的伪军只能东瘫西逃,溃不成军。

猛烈的炮火接连不断,双方在林子里村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拼杀。八路军奋勇还击,抢占了大半个村庄。但敌人兵力远逾想象,源源涌来的日伪军包围了林子里村,从四面八方发起了猛攻。

轻重机枪、各种口径的火炮连番轰击,林子里村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八路军战士们利用民房构筑工事,打通院落巷战,以手榴弾和刺刀进行反冲,屡次挫败敌人的进攻。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附近村镇的群众纷纷用行动表达着对八路军的大力支持,不遗余力地为部队输送弹药、粮食和医药。而八路军方面也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从其他据点调集了增援部队,全力投入到这场艰苦的保卫战中。双方的阵地一度被反复夺回,战火逐渐在林子里村内升级为小规模会战。

四. 固守绝境与突围

林子里村内的战斗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你死我活,拼命相搏。八路军英勇顽强,屡次奋力突围,却每每被敌人的坚固包围圈生生挡回。敌我对峙,僵持不下,战况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胶着状态。

在这种胶着中,八路军守军节节败退,被迫放弃村庄大半街巷,仅存一些民房作为临时阵地。子弹不断消耗,弹药告急。而来犯的敌人却如狼似虎,无休止地向堡垒发起冲锋。每逢有突破口,必遭炮火狂轰滥炸。战火越烧越旺,双方阵地时而易手,你来我往,拉锯战愈演愈烈。

敌军终不敢轻举妄动,在炮火的掩护下,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能逐步攻占几间民房。每当八路军的炮手瞅准时机,往往能将洞穴内的敌人尽数炸死。伤亡惨重,惨不忍睹,正是血肉横飞的惨状。

燃料告急,炮手们无奈改用铁管做了几门小火箭炮,虽仅能打出二三里远的射程,却给予了敌人难以承受的致命打击。炸毁了敌军四门重机枪,炸死伤了三十余人。战至这一步,双方的死伤都已达数百人之多。

村中尸横遍野,尸骨无存。村外的污水沟内,游荡着腥臭难闻的血水。一个小小林子里村,竟成了抗日战场最血淋淋的角落。天上的乌鸦盘旋不散,大地上污浊的积水遍布着狼藉的残骸和无名的尸体。炮火不断,枪声也不曾中断。整整一昼夜,双方没有人主动要求停火休整。

孰料,就在双拳难敌四手的僵局之际,八路军接连遭到了重大损失。李大卫副参谋长在炮火中负伤染血,失去了战斗力量。而后,炮手崔福和小战士李宝珍也双双阵亡,八路军的主力已大为削弱。更为关键的是,弹药在这场持久战中也已打光。

五. 最终垂死一搏

子弹打光,八路军战士们眼见就要陷入绝境。这时,他们挺身而出,拿起了锄头铲刀等生活工具,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垂死的反扑中。

曾经风驰电掣的枪林弹雨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隆隆作响的脚步声和铁器相交的声浪。双方就这样近身肉搏,拳脚相加,你来我往,殊死搏斗。年长的民夫撑着锄头,年少的书生舞着板砖,义勇军手持铁锹,巷战阵地就在这狭小的民房巷陌间打开。

敌人觉得取胜指日可待,孰料八路军战友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悍不畏死地拼杀。此起彼伏的厮杀声中,时而传出了惨叫,时而响起了呐喊助阵的吼声。双方就这样拳手相加死战到底,决一死战。

最先阵亡的是炮手周朝瑞,他左手持铁锹,右手拽着受伤的同袍向前猛扑,命中子弹倒地而亡。他的战友乔凤台和苟秀英见状,分头杀出房门与敌人肉搏,双双被刺刀所伤。得知此事后,八路军团长李同昌带领数人急奔门口营救,却也被敌人逼退,重伤不治。

如此情景随处可见,双方拼死一搏,愈杀愈勇。很快更多八路军战士陆续阵亡,村中一片狼藉,鲜血浸透了泥土。尸体无处不在,甚至连民房的窗棂也被血浸湿。

敌人虽然兵力雄厚,但面对如此悍勇的八路军,也只能继续顽强反扑。双方缠斗不休,你来我往,生生不息,愈演愈烈。最终,八路军陷入了彻底绝境,誓死不投降。战至最后一个人力竭阵亡,整个警卫连彻底被敌人消灭殆尽,仅存两人。

那两人分别是老支书李如海和战士刘世臣。当时他们负伤昏迷,躺在废墟中,侥幸逃过一劫,成为了这场战役唯二的生还者。待他们苏醒过来,才看到周围遍地狼藉,满目疮痍,曾经的战友们已无一人生还。八路军七十余人共剿匪师伪军四千余人,最终双方阵亡达一千余人之多,可谓一场惨绝人寰、血淋淋的生死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