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朝鲜战争刚爆发,麦克阿瑟就设计好了仁川登陆?别吹了,没那么神

2024-08-30军事

作者:六朝何事

仁川登陆,是麦克阿瑟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这个登陆计划,是什么时候设想出来的,又经过哪些转变,实际战况与预想是一样的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仔细梳理历史资料,结合战场形势图,来一番史海钩沉吧。

本文较长,分三次发布;此为第一节。请耐心阅读,共同探讨。

一、美军兵力及登陆设想

关于麦克阿瑟(1944年12月18日晋升五星上将)产生登陆作战想法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不同史料说法略有不同。

日方资料采用了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的说法(笔者个人感觉日方对于麦克阿瑟的叙述偏向正面),认为其在6月29日,也就是汉城被人民军攻占的次日,视察汉江前线的时候就产生了登陆作战这个说法。日方资料进一步提到,6月30日夜,麦克阿瑟提出作战方针是:「首先阻止北朝鲜军队的南进,然后在仁川附近登陆,切断其补给线,南北策应,一举将其击破」。

【美陆军战史】虽然提到了麦克阿瑟去视察,以及他要让美军地面部队参战,但是没有提及关于登陆的设想(参见原书第4章)。

在涉及仁川登陆那一章(原书第25章),【美陆军战史】先评论到麦克阿瑟想到登陆是非常自然和可以预测到的,然后提及说7月初麦克阿瑟让其参谋长阿尔蒙德少将开始考虑登陆作战,旨在突击人民军的交通枢纽汉城。在7月4号美国远东司令部召开的会议上,设想由驻屯日本关东地区的骑1师来完成,预定于7月22日实施,代号为「蓝心计划」。

对比之下,两本出版物对于麦克阿瑟的基本态度就明显了起来:日方著作团队更偏向正面,而【美陆军战史】作者阿普尔曼更中性。但无论是哪个时间点,登陆设想提出的确很早。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麦克阿瑟此时设想的就是一个类似于后来实际发生的登陆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意识到登陆作战是更大的作战计划的一部分。根据日方资料描述的作战方针,可以看出麦克阿瑟的基本设想就是砧锤战术(或锤砧战术):阻止朝鲜人民军南进形成砧,然后美军在后方登陆作为锤。

【注:【美陆军战史】(第58页)援引时任第10军参谋长拉夫那(Ruffner)少将在1950年8月23日的简报会上的描述,认为在仁川登陆的美10军是砧,而第8集团军是锤。笔者认为这是从最后的相对运动关系来认定第8集团军是锤。但在笔者看来,砧的一个重要判定标准是抗住对手,给锤创造侧击或者背击的机会。锤既有可能直接砸在了砧所面对的对手身上,也有可能是打击了对手后方的要点(如指挥机关、交通要道或补给点等)。但在引起对手崩溃之后的追击战中,无论是锤或者砧,只要机动性允许,都是要追击敌军的。因此,笔者并不认同拉夫那的这个解读。】

或者说,这是一个「以正和,以奇胜」具体应用:阻止人民军是正,而登陆作战是奇。

形成一个正面的稳定战线是实行登陆作战的前提,否则登陆部队将要承受最大的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推断麦克阿瑟所设想的局面就应该从他计划在哪里稳定战线来着手。

我们先来看看麦克阿瑟手里能够调用的兵力有多少。根据【美陆军战史】记载(原书第5章),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陆军地面战斗部队共有10个师,1个欧洲保安队(相当于1个师)和9个独立的团级战斗群(笔者注:由步兵团加强支援部队组成)组成,编制是63万,而实际兵力为59万2千人。

根据【美陆军战史】的另一卷 Policy and Direction: The First Year 第三章,这其中36万人在美国。在海外部队中,规模最大的就是远东,有10万8500人,欧洲有9万4300人。除了驻扎在欧洲的师外,都不满编制,每个步兵团只有两个而不是三个营,支援兵种也都缺编。驻扎在日本4个师实际兵力如下:步7师12907人,步24师12197人,步25师15018人,骑1师12340人(参见英文版第5章脚注2)。

装备方面,他们都没有配足战时应装备的57毫米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以及4.2英寸迫击炮。师属坦克部队只有M-24轻型坦克,在重火力方面严重不足。太平洋地区还有在夏威夷的第5团级战斗群,以及在冲绳的第29团。

评注1.1: 这里简单说几句步兵的编制。笔者没有查到朝鲜战争爆发时的美军使用的师级编制表(下一章有团级的表),但是日方资料(参见原书第1卷第3章第2节)显示,此时美军步兵师的编制是17003人,但不知出于何处。美陆军战史提到这四个师平均起来只有额定编制70%左右的人员。根据这个信息反算一下,此时的编制可能是有18700多人,不过这个误差可能比较大。此外,笔者找到了1950年11月份陆军部下达的新步兵师编制表(T/O & E 7-N, 29 November 1950),显示步兵师满员状态共计18855人。无论是哪个数据,满编人数都在一万七八千左右,而二战中美军步兵师人员似乎是一万四千多人。

在1950年11月发布的其他编制表中,步兵团、营和连的满员状态分别有3781、919和211人。也就是说,一个步兵师的27个步兵连,满员时共计5697人。这也是为什么有说法是部队战斗减员30%时,可视为丧失战斗力。其实说的是如果一个师的这27个步兵连都打光了,那剩下的支援部队是没办法进行有效战斗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一个步兵连、营甚至团遭受30%伤亡的时候,就丧失战斗力了。

在这些部队中,麦克阿瑟在6月30日选中了距离朝鲜半岛最近的驻屯在日本九州附近的步24师,同时准备空降一支小分队与人民军作战。

步24师师长迪恩(Dean)少将从步21团组织了一支大约440人的队伍,由查尔斯-史密斯(Charles B. Smith)中校带队。史密斯特遣队7月1日飞抵釜山,次日乘火车到达大田(Taejon),当时为美军在朝鲜半岛的前进指挥部所在地,并于7月4日在乌山(Osan)以北约5公里处构筑好防御阵地。

在此期间,步24师经过补充(多为从其他三个师抽调人员)后达到了15965人,拥有4773辆各式车辆。步34团在7月1日夜间离开佐世保,次日晚到达釜山。7月5日晨5时许,该团1营抵达平泽(Pyongtaek)。同日,3营准备开赴平泽东约16公里的安城(Ansong)。而步21团的其他部队于7月3日在佐世保上船,次日清晨抵达釜山。

图1.1:人民军渡过汉江(根据美陆军战史图1绘制)

二、朝鲜方面兵力布置

在朝鲜人民军方面(参见图1.1),占领汉城后立即发起了第二次战役,即汉江战役(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史】第1卷77页)。部队7月1日起渡过汉江,经过两天占领汉城的工业郊区永登浦(Yongdungpo)。

在7月4日早晨,人民军的第3、4师团开始南下,中午到达安养里(Anyang-ni)。当天午夜,人民军第4师团已经占领了水原(Suwon,距离永登浦接近30公里)。人民军在4日这一天的推进距离,虽然比不上志愿军的那些经典的战例,但是应该也是超过一般状态下的步兵行军速度了。

另外,按照日方资料,人民军步兵师团满员为11000人(参见原书第1卷第1章),比美军师小得多。

评注1.2: 关于一般状态下的步兵行军速度,笔者查到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双方的如下资料。

【国共争战大东北】第697至698页讲到中共东北局在1947年4月开会研究南下作战时,提到这样一段内容:「认为从农安附近向东南前进,约需8天至10天时间,即能到达目的地……此次行军则最多不过四五百里。」根据这个数据计算,计划中平均每天行军速度是50华里,也就是25公里。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二卷)】第24页提到:「国民党军对于解放军的夜战,历来视为畏途,成为其军事行动的重大威胁。为此,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在全面内战爆发初期,就要求野战部队‘前进时应作广正面之搜索,每日行程不得过五十华里,下午三时以前必须停止行动,并即行构筑工事,构成火网,以备夜战’。」由此推断,国民党军队行军速度也是每天25公里。

此外,笔者还查阅到1952年军事学院出版的【敌情研究资料之三——美军编制装备与战术】,在介绍美步兵团的时候,详细介绍了其行军速度,摘录如下。

美军部队的运动,区分为行军与输送两大类。行军又分为徒步行军和摩托化行军两种。本项仅就其步兵团的徒步行军及摩托化行军,简要说明之。

徒步行军依其性质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和强行军三种:常行军每日行军八小时,行程 24—32公里(15—20英里)。急行军系在短时间及短距离内,作高速度的行军。强行军是增加每日行军的时间,而不是增加每小时行军的速度,其最大限度的行程为:每小时内行56公里(35英里),每48小时内行96公里(60英里),每72小时内行133公里(83英里)。

摩托化行军时,如为密集纵队,则每小时速度为16公里(10英里),如系疏散纵队,则每小时速度为24公里(16英里)。超此速度的输送,只限于短距离的行军。

美国【美陆军战史】第二卷还给出了红军长征的行军速度(第750页):在实际行军的235天和18夜中,平均每天行进约38.6公里(24英里)。在第770页,阿普尔曼还描述了志愿军一个师的行军:每晚19点至3天行军约29公里(18英里),一共持续了18天,到达在北朝鲜的集结区域。

在4日这一天,史密斯先遣队已经在乌山开始构筑阵地,而步34团也在从釜山乘火车北上平泽-安城一线的途中。这样,在7月4日麦克阿瑟召开军事会议的时候,他所知的信息很有可能只是人民军刚在前一日攻占永登浦,而自己的先遣队也到达了乌山附近。那么一个合理的推测是,麦克阿瑟设想在永登浦到大田的某一处抵挡住人民军的攻势。

【抗美援朝战争史】第1卷对此的判断是(第78页):

麦克阿瑟的意图是:尽速增加在朝鲜的美军部队,并逐次投入战斗,通过美国军队参战,制造声势,使南朝鲜军队恢复信心,同时也使朝鲜人民军停止进攻,进而稳住阵脚,在水原一线建立稳固的防线,待美军地面部队全部集结完毕后,实施反攻。

【美陆军战史】第7章说到步24师师长迪安十分重视平泽-安城一线,这里是半岛西部相对较窄的一部分,而这两地控制了黄海和中央山脉之间的两条公路。安城东面有群山环绕,保护了右翼。而平泽如果失守,那么因为半岛在其南面拓宽了几十公里,沿公路抵抗的话,容易遭到侧击(参见图1.2)。

尽管设防的美军兵力很少,但是日方资料中显示,美军当时估计人民军为「东洋土匪」、「一见到美军影子就逃」。而【美陆军战史】第11章第4节说到:「起初,麦克阿瑟和远东司令部的参谋们以为,有步24师和25师的支援,韩国的军队应该能够组织人民军的进攻。基于这种设想,最初的计划安排了第三个美军师(即骑1师)在敌军后方登陆。」所以,美军上上下下在头脑中是十分自信,甚至自大的(下文提到的另一些美方资料也能证明这一点)。

图1.2:汉城-大田区域

三、现实的仁川登陆超出麦克阿瑟预期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有理由猜测,美军最理想的结果是把战线稳定在水原或乌山一带,次之是在平泽-安城一带,最差的设想可能也是在大田外围的公州-清州一线(这其实是7月13日的战线,参见图1.3)。

基于这样的推测,那么在这个设想中的仁川登陆最多就是在敌后50到100公里左右的迂回行动。至少在戏剧性程度上,这是远逊于实际发生的仁川登陆的(仁川至大邱的直线距离大约是250公里)。

另外,这个时候在仁川(Inchon)附近登陆的话,人民军部队不像后来那样都在釜山前线,即便没有第一时间阻止登陆,也容易调动部队阻击美军。也就是说,即便此时美军能够成功地在仁川登陆,面临的后续困难是比历史上实际发生的要大得多,那么能够取得的成果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史密斯特遣队在7月5日战斗了整个上午和中午,最终寡不敌众(他们碰到的是人民军4师团的16和18两个联队),于下午2时30分左右开始撤退。根据【美陆军战史】第9章的内容,麦克阿瑟这一天开始向参谋长联席会议请求支援。此时他请求的增援中的地面部队包括:步2师,空降82师的一个团战斗群,舰载陆战队的一个团战斗群和直属队,以及特种工兵2旅。

7月6日,兵力更充足的步34团1营在平泽还没有坚持到上午10时,就向天安撤退了。就这样,迪安少将心心念的平泽-安城防线在几个小时内就灰飞烟灭了,也难怪他第二天就解除了步34团团长拉夫列斯(Lovless)的职务。相应地,3营也从安城撤到天安。

这一天,参联会要求麦克阿瑟汇报他一共需要多少兵力即可把人民军逐出南朝鲜。

此日,人民军在中路也挺进到银城、忠州以北和堤川东南一线;东海岸的人民军也挺进到宁越和三陟以南地区,胜利结束了第二次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史】第1卷第78页)。同时,人民军前线司令部决定立即发起第三次战役(又称大田战役)。鉴于人民军形成了平推的状况,金日成要求「部队必须采取一切方式,迂回插入敌军后方」(第80页)。

7月7日,麦克阿瑟答复参联会,他需要四个到四个半的满员步兵师等部队。他又说:3万名援军就能使他在朝鲜充分发挥作用又不致于影响日本的安全。

笔者对这一段信息有些困惑,因为根据前面的编制分析,四个满员步兵师可能有7万多人,远多于3万援军。如果这3万援军包括要补充给驻屯日本的四个师,另外再加上步2师,感觉有点少。

7月7日夜间,人民军第16和18联队,在105装甲师团的一些坦克分队支援下,开始攻击天安。

战至7月8日晨8时许,美军步34团新任团长马丁(Martin)上校阵亡。当日下午,一份收容点的数字表明,步34团3营一共有175人从天安逃了出来。8日早晨8点,步24师师长迪安少将发急电请求迅速空运105毫米高爆反坦克炮弹,还要求从美国空运3.5英寸的火箭筒。他还说:「我深信,我们低估了人民军、人民军战士及其训练状况和装备质量。」

同日,麦克阿瑟也向陆军部请求批准扩充在远东的步兵师到齐装满员(19日得到批准)。迪安师长电文表明,他几天前的认识是他的部队可以轻易地挡住人民军。

7月9日,人民军进至全义,并于10日上午击破了步21团1营A连和D连在全义以南的阻击阵地。就这样,从7月4日起,人民军一路高歌猛进,接连击破美军组织的4处阻击阵地,向南推进了100余公里。麦克阿瑟的铁砧完全没有准备好,因此这铁锤也就没有办法砸下去。

四、麦克阿瑟被迫终止「蓝心计划」

7月10日,麦克阿瑟正式取消了「蓝心计划」,并于12日将骑1师改为在釜山东北约13公里的近日湾登陆。

笔者浅见,一般让参谋长来牵头策划的军事行动,应该是优先级别很高的。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麦克阿瑟在7月初应该对蓝心计划期待非常高。从当时预定的7月22行动来看,说不定麦克阿瑟想的是25日兵临汉城,28日攻占汉城呢。换句话说,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麦克阿瑟心里可能想的是战争开始后一个月左右就将其结束。但是,由于麦克阿瑟过于低估人民军的战斗力,使得其计划中「铁砧」的部分严重不足,最后破产。总而言之,在笔者看来,蓝心行动的出台,并不能证明麦克阿瑟指挥水平的高超和战略思想的超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资料中都没有提到远东司令部在这一时期还有除了蓝心计划之外的其他行动预案。这有可能是战史作者忽略了,但更有可能是当时就没有做其他预案。这一点可以佐证当时美军认为战线可以维持在距离汉城比较近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才只有仁川登陆一个可考虑方案。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六朝何事,「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