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明清对红衣大炮的仿制,越仿差距越大!

2024-10-03军事

红衣大炮,在明朝时被称为「红夷大炮」,这种炮的原型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发明于欧洲的一种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 前膛加农炮 ,通常作为舰炮使用。

红衣大炮之前,中国接触到的西式火炮是佛朗机(Farangi),它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欧洲的一种火炮,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明朝时期称之为佛朗机炮。这种火炮是世界上第一种后装类型的火炮,因其制作简单、轻便且火药补充迅速而在欧洲和亚洲广泛使用。佛朗机炮的种类繁多,从小型火铳到重型攻城炮应有尽有,但其技术限制导致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射程和威力受限。

上图_ 佛郎机是明代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

而红衣大炮这种火炮最初是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在位时期英国制造的产品,很快在欧洲流行。与之前备受中国推崇的佛朗机相比,红夷大炮在技术上更为先进,具有更好的气密性和射程,因此在战场上更具优势。明朝末期,郑成功他爹郑芝龙多次在东南沿海与荷兰海军及东南亚海盗交战,击沉数艘荷兰海军三桅军舰(后来大名鼎鼎的风帆战列舰前身)。后福建当地渔民将沉没的军舰舰炮打捞,明朝官员将其与本土制作的弗朗机对比,发现其射程、威力都要强很多,于是开始仿制。因荷兰人在当时被明朝称为「红夷」,即红头发的夷人(或者是穿红衣服的夷人、面色红润的夷人),所以将该炮命名为「红夷炮」。明朝将所有西方的前装滑膛炮都称为「红夷炮」,而后来本土仿制,发展出的产品也沿用了这个名字。不同时期的红夷大炮在设计细节上也有一些差异。

佛朗机和红夷大炮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发展水平,佛朗机代表了中世纪的火炮技术,而红夷大炮则代表了文艺复兴后期和近代早期的技术进步。

(兴城古城上的红夷炮)

由于冶铁技术不过关,明朝的仿制红夷大炮之路问题不断,造出来的大炮质量不过关,动辄炸膛。无奈之下,明朝以涨租金威胁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让他们代工制作大炮,并派出官员进行监造。

第一批代工制成的红夷大炮,就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后来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

认识到红夷炮的威力后,皇太极开始积极招募人才仿制。先是孔有德投诚,孔有德在登州跟着孙元化打过工,孙元化是火炮专家,所以孔有德的几个部下,像王天相与金世祥也学习了不少火炮知识,对原理、架构都很精通,结构制造就没有问题。

然后需要解决的就是制作工艺。当时沈阳的后金军中有一名汉族俘虏刘汉,是名铁匠,他精通冶铁技术, 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造出的火炮接近钢炮的水准,质量已超越欧洲同时期水平 。(太夸张了,你信吗?)

于是,在崇祯四年,后金成功仿制了明朝的红夷炮,因满人对「夷」犯忌讳,故改称「红衣大炮」,定名「天佑助威大将军」。相较明朝的红夷炮,后金版的炮架先进,高低角可调,转向也方便,并有瞄准装置。

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炮军」,满语为乌真超哈,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重炮兵。

到崇祯十二年,清军已经拥有60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特别是在攻城战役中。

入关后,铁矿充足,清朝进一步加强了火炮制造。单康熙一朝,所造的红衣炮就达905门,重量在250千克以上的为重炮,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为轻炮,有704门。

这种炮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不落后,欧洲人直到18世纪末期都在使用这种舰用滑膛炮,然而,从1830年代和1840年代起,西方世界新的技术时代来临了, 蒸汽机船、医学和新型武器, 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平衡,西方武器开始大换代,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可以对火炮内膛进行精密加工;更标准化、精密化的各种配件、炮弹生产;连早已被所有国家掌握的黑火药加工工艺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因此让当时火炮的威力、射程与射速成倍增长。而这些已不是我们哪位 精通退火、淬火的铁匠 所能想象的了。

清朝此时依然使用简单的手工铸炮工艺,制造两百年前学会的红衣大炮,并且依然解决不了炮身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粗糙等技术问题。

由于清朝承平许久缺乏外部威胁与统治者的短视,更关键的是古代中国一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科学体系,所以火器的差距被拉得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