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解放战争中国军战术失误的思考(1)

2024-01-04军事

有人说解放战争中国军的战术水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这是造成其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也有人说国军有装备不用,没能运用装甲突击战,空地协同战。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是失之偏颇的,我觉得颇有抬高中国民党军将校之嫌,因为国民党军将校大部分都是军事速成教育,实际战术水平和军事素养非常有限,而第二种说法也是很难成立的。首先我想分析一下大家都很热衷于的国军装甲战,空地战的话题。

实事求是来说,国军很多将校根本不懂什么步坦协同,空地一体的战术,从目前我能查阅的资料来看,除了二太子还能讲几句步炮战空协同,机动作战外,大部分国民党军将校用战车,就是上城墙当活动炮台或者逃命用,当然当时国军的装备也没有能力支持我们心目中欧洲那种装甲战术和空地战术,

因为根据1945年底至1949年初统计,国民党拥有过不超过500辆各型坦克,编成1个装甲兵旅教导总队(师级编制),辖3个战车团、1个装甲炮兵团、1个装甲汽车团,具体序列如下:

战车第1团:将原48师142团所属战车交于原战车第2团,142团则由团长马辙率领开赴武汉,以一部拨于装甲炮兵团,一部连同携带装备船运上海转徐州的驻印军战车第1营、第2营成立战车第1团。该团全为美式装备。 团长谌志立 二任团长蒋纬国 三任团长赵志华。
第1营营长 赵志华
第2营营长 尤洪涛
第3营营长 梁世星

战车第2团:以原48师142团一部和原战车第2团改编,从西安移驻郑州,计有各式战车100余辆。 团长蒋铁雄 二任团长吴文芝 三任团长郭东场 。
第1营营长 陈银庆
第2营营长 郭东场
第3营营长 杜玉恒

战车第3团:全由接收日军遗留战车组成,驻北平。 团长赵振宇 二任团长张建勋 。
第1营营长 梁 燕
第2营营长 王绶辉
第3营营长 王乃昌

装甲炮兵团:初由原48师75mm榴弹炮营一营,驻印军战车第一、二营装甲炮兵连合编一营,1948年夏由美军剩余物资中的m4战车,将炮塔拆下,装上105mm榴弹炮组成另一个营。有曾荫愧任团长。

装甲汽车团:装备原48师搜索团的剩余各式装甲车(例如M3A1装甲侦察车)、摩托车。

原计划成立战车第4团,想使用日军遗留战车编组而成,但是实际上没有接收到足够的装备,所以后与战车1团合并。

其他也存在如东北剿总使用缴获的日式战车装甲车及自己改装的装甲汽车混编的装甲兵团。

国军主要型号是日军留下的九七式、八九式坦克,九四式、九五式装甲车,还有抗战期间遗留的苏制T-26战车及意制、法制、英制战车,此外根据抗战结束后的美军对国民党军援助记录显示,国府接受了驻印军约100辆M3A3战车,1948年美援的200多辆LVT两栖战车。后来二太子在太平洋诸岛捡垃圾,捡了不少美制M4战车、M5A1轻战车、M10驱逐战车、LVT水陆两栖战车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50年初,不包括之前的战损,国军还剩下M4中战车31辆、M3/M5轻战车360辆、95式轻战车8辆、94式轻战车23辆、97式中战车49辆、LVT登陆战车41辆、M8自行火炮125辆、M10自行火炮34辆、M2/M3半履带装甲车201辆、M8轮式装甲车81辆、T-26战车19辆及其他杂项战车若干。

关于飞机,据统计,抗战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从美国驻华美军处接收了261架P-51D/K,装备国军空军第3、4、5等3个战斗机大队,成为最主要的战斗机种。解放战争中,国军还装备有B-25轰炸机216架、P-38侦察机45架、C-47运输机13架,以及装备B-24重型轰炸机的第8大队的30架B-24。此外,还有数十架二战时获得的P-47,P-40战斗机。

单从数据上分析是枯燥乏味的,解放战争是在方圆3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的,国军同共军的接触战线绵延超过3000公里(从长春到陕北),将以上的飞机战车分摊到各个战区,那么平均下来的数量真是少得可怜。诚然,现在战争要求的是战车集中使用,飞机集中轰炸,可是前线到处都是要求支援的声音,单单集中所有技术兵器去打某一仗,恐怕也并不是校长能说的算得。

首先看看装甲战术,得益于民国常年的混战,委座为代表的国民党军,基础建设几乎为零,道路条件很差,铁路运输力又十分有限,要想将战车从各个参战部队集结起来,就得参战部队自己跑,而各种条件差的路况对于路途中战车装甲车辆的部件的磨损是十分惊人的,而零件的补充,装备的维修,都得靠美国人给撑着。初期是国军进攻解放区,其实根本就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攻坚战,解放军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牵着国军的鼻子走,前线没有一条固定的战线,打的全是野战,而且主要战役都发生在陕北,山西,山东那些沟壑纵横,道路状况极差的地区,那么主要用于突破坚固防线的装甲突击作战也就没有了发挥功效的余地。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国军越来越陷入了被动的防御,更多的兵团被陷在了大城市中作为防御力量。

当然,战车在城市战中的防御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可是问题是本来国军坦克数量就不足,还要把他们拆散开来分散在各个被包围的城市中,打大规模集团突击的可能性逐渐变小,所以,以此看来,即使有国民党军将校真的是装甲运用大师,恐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罢了。当然,问题是他们也没有那种素质,唯一一次值得一提的装甲突击作战发生在淮海战役期间,从1948年11月12日开始,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的第13兵团,在战车、飞机掩护下,由徐州沿陇海铁路两侧并肩东援,企图解救黄伯韬兵团。

参加东援的战车部队主力是二太子苦心经营的战车第1团。可是就是这么一次本来可以按照教科书式打法去打的装甲突击作战,竟然最后成了天大的笑话。面对数量占绝对劣势的解放军,国军竟然将战车分散使用,结果拳头变成了巴掌,在解放军的纵深防御体系面前(其实也就是多几道战壕而已),激战10日,不仅没突破解放军的防线,还损失了30余辆战车,最后狼狈地撤回徐州。

再来看看空军支援战术,平心而论,国军虽然占据着绝对空优,可是要想实现西欧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的那种立体化战争,距离还差得很远。立体化战争,说白了就是空军对于地面部队的有效支援,而美军,英军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两点:1.完善的通讯设施,设想,如果你连让飞行员确定你在哪里,敌人离你有多远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空中支援啊,美军在二战西欧战场上,每个连都有高频步话机,可以直接呼叫头上的飞机进行支援。2.分工明确的空军装备,美军在二战中对地支援有P-38,F-4U(都经过了改装,可以加挂火箭弹,燃烧弹,杀伤炸弹),英军有「台风」,这些飞机载弹量大,滞空时间长,可以给敌人地面部队造成严重的伤亡,反观国军的那些战斗机,无非是两翼各挂一枚普通炸弹。

然后就到前线去支援了,比起英美军队,这样的空中支援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对于国军很具规模的轰炸机部队,他们的表现除了对于解放区后方的骚扰性轰炸外,根本未起到其他支援作用。要知道,美军的B-25在太平洋战场上可是经常飞得只有船桅,树梢那么高,除了用炸弹外,机头4挺12.7mm机枪也打得鬼子鬼哭狼嚎啊。由此可见,国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根本就未形成一套科学的空中支援体系,设备跟不上,纵然思想观念跟得上,又有什么用呢?

一战经验在国内战场上是否真的没有用呢?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首先,解放战争虽然有飞机和战车的参与,但归根结底,还是一场平面的战争,因为双方都没有能力将飞机战车运用到立体化战争中去。其次,双方在战争中都广泛运用了战壕碉堡等防御体系,而且每一次的防御作战或对于防御体系的攻击作战,对于双方来说都可以说是生死攸关,解放战争后期,对于国军更是如此。对于这种体系的攻击和防御,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和教训。下面,分别就攻击和防御问题从国军方面做探讨。

对于战壕体系的攻击,从一战经验来看,可以说关键是炮兵和步兵的协同。而在这方面运用的比较到位的是德军。1918年德军主要针对高夫的第5军和普鲁默的第3军的「艾米夏尔」攻势就可以看成是炮兵和步兵的协同的完美之作。炮兵在进攻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摧毁敌军前沿的铁丝网(对国军炮兵来说,这个问题不存在),压制战壕内或碉堡内的敌军以掩护步兵前进,在步兵同敌人交火后,迅速实行延伸射击以截断后方敌人预备部队的增援。整个攻击过程要一气呵成,不能有丝毫间断,否则暴露在空旷地带的步兵就成了战壕内敌人的活靶子。从炮兵数量上看,国军前期是有能力做到有效的炮兵压制的。

据统计,解放战争时国军装备的火炮主要是抗日战争后期美国援助的M2A1型105mm榴弹炮,还有M1918型155mm重型榴弹炮(数量很少,只有36门),以及普遍列装的M1A1型75mm山炮,当然国民党军必定接受了一百多万人的日军装备,中间也有数量不少的日制150、105榴弹炮,75野炮山炮。据统计解放战争中美国为国军装备了14个全美械军包括国内12个军(第2,5,6,8,13,18,53,54,71A,73,74,94军),理论上每个军1个榴弹炮营12门炮,3个山炮营36门炮。新1军,新6军共48门105mm榴弹炮,72门美式75山炮。另外归驻印军指挥的炮兵4,5,12团也换装美式榴弹炮。

炮兵4,5团每团各36门105mm榴弹炮,炮兵12团装备36门155mm榴弹炮,到解放战争时炮兵10,13团也换装了美式105mm榴弹炮。此外解放战争时其它一些部队也有美式火炮,例如整72师有4门,整28师有4门,整25师有吞掉了伞兵的4门,整57师师属炮兵为美式105榴弹炮营,傅作仪部也有一个美式105榴弹炮营。后来1948年美军从平津上海青岛撤走时也送给国军几十门105毫米榴弹炮,据说天津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出时,给天津94军遗留了几门105毫米M3轻榴弹炮。由上可见,美国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国军逃到孤岛前,总计给了300门以上的大口径榴弹炮,山炮数量超过600门。此外,炮兵11团有25门德制Lefp8型105mm榴弹炮,150mm榴弹炮若干(军博有)。炮兵7团装备了日制96式150mm榴弹炮36门。炮兵9团还有日制150mm榴弹弹24门,91式105mm榴弹炮9门。

炮兵6,8,16团装备了相当数量的38年式75mm野战炮,以上不包括其他各军属、师属火炮,杂牌军像阎锡山自有的炮兵力量。由以上统计我们不难看出,国军在火炮数量上还是相对比较充足的(相对于装甲兵和空军的状况而言),而且,由于美援以及接收的日本战败移交的物资,可以保证炮兵的弹药补给得到大量满足,从1947年年初到1948年底,国军大部分弹药是供应充足,虽有短缺之现象,但原因不在生产与购买上,生产与购买的弹药除少数品种,如美式武器中的155重炮弹药外,其余如105榴弹炮,山野炮及轻武器的弹药是充足的,解放军光在沈阳一地就缴获了120万发炮弹;上海战役,国军已经是极其劣势,重武器也比较缺乏,但是汤恩伯为了长期固守以待「国际形势的变化」,尚能在上海囤积的弹药:重炮炮弹5万发、山野炮弹10万发、八一八二迫击炮弹500万发、六〇炮炮弹10万发;

另外,例如国军在武汉的第九补给区在1949年5月拥有的弹药储备可供60个师使用3年,此外,国军还把一部分美械部队的步机枪改为国械,之所以如此,并非是美式武器的弹药供应无法保证,国械的弹药供应有保障,而是出于统一口径,简化后勤供应考虑,为此,国军的各个兵工厂专门把日美式步机枪改为79口径,大约每个月可改造9000-10000支。所以说国军火力发挥不出来,是因为弹药不足这个借口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