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同样是对付坑道,为何美军能轻易战胜日军,却拿志愿军毫无办法?

2024-02-03军事

在抗美援朝中,哪怕是强大的美军,在志愿军手下依然也没占到任何便宜。不过和嘴硬的韩军盟友不同,美军在自己的战史中,则是大方承认志愿军是一个强劲的对手,甚至还拿志愿军和二战的日军进行比较。

在美军战史中是这么对比这两支军队的:

「志愿军是一支依靠精神力量的武装,一次又一次挫败将军们(美军)的宏伟计划,他们是一支具有强悍力量的队伍,这是日军不具备的优秀特质,却正好是志愿军难以征服的特性。」

这从中可以看出,美军对志愿军的评价要高于二战日军。

二战日军和志愿军

当然不需要他们所谓的客观评价,在历史上志愿军确实要强过二战时期的日军。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防御战和岛屿争夺战阶段,志愿军和日军同样都采取了—— 坑道战术 ,日军却被美军在太平洋上用喷火器绞杀, 而反观志愿军却将其打造成一座美军绞尽脑汁也难以突破的地下长城。

那么,同样是坑道战术,为何美军能轻易对付日军,却拿志愿军毫无办法呢?

日军在硫磺岛的阵地,后面就是坑道

志愿军强大的地下长城

在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和美军都同样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有点轻视自己的对手,志愿军将美军当成是加强版的老蒋的国军,而美军也将志愿军当成是进化版的人民军。但很显然双方的战斗力都超过了彼此想象的范畴。于是双方到了1951年下半年之后,都在三八线附近对峙了下来。

战争模式也从运动战,变成了颇有一战色彩的阵地战阶段,这也一直持续到了战争结束。

阵地战阶段志愿军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守住阵地,而守住阵地的关键,就是如何的构筑防御阵地。当时彭总给前线部队的作战原则就是:

保存自己,灭敌人……

坑道内士气高昂的志愿军

而当时美军凭借着空军和炮兵的优一直对我军前沿阵狂轰滥炸,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以后,美军一直保持1500架以上的飞机支援地面作战,同时还有强大的炮兵和炮弹伴随步兵作战。我军前沿的表面阵地每平米要遭受数发炮弹的轰炸,甚至到了交战最激烈的时候,对我军不到0.1㎡的阵地都能找到数百枚炮弹碎片。

在如此高强度的火力覆盖之下,一般的地表野战工事也失去了作用。

而正如彭总说的那样,

「既然天空是美军的,那么地下将是我们的」。

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地下防御工程,在崎岖的半岛上就此展开。

彭总夸赞陈赓和他的坑道战术

根据不完全统计:

从1951年6月到52年7月,在一年的时间内,我前线志愿军已经在横贯半岛中部和三八线附近的山地中,挖掘了将近500里的地下交通、坑道防线,在三八线正面战场,志愿军一共挖掘了坑道7789条 ,延绵起来的长度达到了400里,而另一边的人民军在志愿军的帮助下,也挖掘了170里的坑道,整个坑道宛若一个—— 地下长城。

而这仅仅是彭总在前线期间,在1952年11月得知美军可能要对我军东西海岸可能展开两栖登陆之后,邓华再次发动前线将士和工兵抢挖坑道。而为了这个坑道工程,我军甚至让董其武德的23兵团,直接化身工程兵协助工兵部队一起挖掘。

在坑道内热火朝天挖掘的志愿军将士

从1952年末到1953年春,前线180万中朝联军和群众奋战半年,在除了鸭绿江一线之外,东西两个海岸再加上三八线正面,这个纵深达到20-30公里的弧形防线上,志愿军的坑道和钢筋水泥的工事一共挖了1100公里将整个防线打造成铁桶一般。

到了抗美援朝结束前, 志愿军一共在半岛构筑了长达2500里的坑道,挖掘的交通壕和堑壕长达13000里, 这是一个什么数据?相当于哈尔滨到三亚的距离。挖掘的土方量达到了6000万m³,相当于2/3的三峡工程量。

事实上,当志愿军转入坑道作战之后,不仅作战效率提升,志愿军的伤亡也呈直线下降趋势。

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 ,美军平均要发射50发炮弹和炸弹就能造成一名志愿军伤亡,而这个数据到了1952年就变成了700发。

可以说,坑道战术为前线志愿军提供了完美的阵地防御战场。

志愿军的无敌坑道

举一个例子,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在主阵地上的炮弹落地为6发/秒,而志愿军在地面阵地已经失守的情况下,依靠两条坑道愣是打退敌军营级以上冲锋25次,连级冲锋600多次。

在丁字山战役中,志愿军23军一个排依靠着坑道,在挨了联合国军16.8万发炮弹(相当于辽沈战役我军消耗炮弹总和)之后,依然将高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以伤亡11人为代价,歼敌一个连。

对于志愿军阵地战无可奈何的美军也叹道

「志愿军可以守住任何一处他们想要守住的阵地……」

在坑道内守卫的志愿军,他们可以从任何地方出击

比日军坑道战术先进

其实在志愿军坑道战术开始前,美军并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重视,这主要在于美军在二战中的成功经验。在二战中,同样是没对来自东亚的军队——日军,美军在对付日军坑道时有很强的成功经验。

在二战的岛屿争夺战中,日军也是搞了很多坑道和美军展开阵地战,但美军可不惯着他们。

美军对付日军有三板斧,先是拿舰炮和航空部队定点清除这些坑道,然后步兵再次上场,通过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对立面的日军进行火攻,这两样再不行,就直接用燃烧弹让里面扔,扔燃烧弹一方面是通过燃烧弹杀伤里面的日军,另一方面则是将坑道氧气消耗殆尽然日军闷毙在坑道里面。

二战时期,美军用火焰喷射器对付坑道日军

不得不说,美军这些战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基本上守岛的日军在负隅顽抗之后,90%都会毙命在坑道里面。

可美军的对付日军的战术却在志愿军面前黯然失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志愿军的坑道战术要强过日军太多。

首先, 志愿军的坑道并非单纯的「坑道」。

志愿军的坑道战术是「J型」猫耳洞、和「T」型马蹄坑道和交通壕三位一体的,猫耳洞能藏兵和躲避美军的绝大多数炮弹,而坑道则在地面阵地站不住的时候最后的抵抗场所。前期,志愿军可以在阵地抵抗,阵地失守才会躲进坑道,因此志愿军坑道是立体的。

志愿军的猫耳洞

而且志愿军的坑道是基于整个半岛的山地练成一体的,并非一条简单的坑道,他的纵深可以达到10-30公里,因此相比较于日军在平原上简单的地下藏兵洞,志愿军的坑道更像是一条活络的地下交通网和长城,志愿军可以在美军炮兵射程之外(美军陆军炮兵射程在20公里以内),就能通过坑道直接将部队机动运输到前线。

而反观日军则是被动将坑道当成一个掩体和藏兵洞,机动性受限,而且是在平原和岛屿区域,缺乏谨慎和地形的掩护,让美军可以挨个逮老鼠,直接将日军困毙在坑道里面,连反击都没有。

所以,基于地形优势和志愿军强大的地形纵深,志愿军的坑道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防御阵地。

在坑道内展开反击的志愿军

其次,志愿军的坑道进攻性更强。

为何说志愿军的坑道是地下长城,原因在于志愿军的坑道是「进可攻、退可守」。正如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地道战一样,我们的民兵战士可以通过地道转运和攻击敌人。在坑道中,我们除了守住坑道之外,还可以通过坑道杀伤敌人。

志愿军进攻性更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志愿军可以利用坑道的背面形成的反斜面阵地,通过92步兵炮和迫击炮这样大仰角火炮在阵地的斜面,在防御中躲避美军的炮火的同时可以机动打击进攻的美军步兵,而当被美军飞机发现的时候,也不同慌,可以直接撤回到坑道内。

志愿军经典反斜面战术

另一个则是兵力运转,志愿军利用美军不善夜战的特点,经常利用夜战对美军发动袭击。比如上甘岭战役,15军在前线的部队也就几个连,大部分部队都在坑道后的集结点。当白天美军利用炮火优势占领地面阵地的时候,志愿军就会隐蔽在坑道里面,而到了晚上则是通过坑道转运主力,对美军发动夜袭,夺回阵地。

上甘岭上利用坑道反击的志愿军

最后,就是志愿军的作战意志要强于日军

作战意志上来说,志愿军和日军也是完全占据优势的。日军是在岛屿作战,可以说是处于四面包围,弹尽粮绝,在硫磺岛上栗林忠道就明确告诉自己的部下「在阵亡之前。要多杀伤几个美军」。这个潜台词是他们是孤军、是独立无援的和被放弃的人,虽然在作战中他们极致疯狂,但依然看不到战争胜利的希望。

在坑道内绝望的日军

而反观志愿则是充满了胜利的希望,比如哪怕是面对美军的封锁,我军依然能给上甘岭送上苹果,在坑道里的战士能自己包饺子,能在战斗之余自娱自乐。在坑道作战久了还能有兄弟部队来换防,总之哪怕条件很艰苦,志愿军将士们依然充满了对赢下这场战争的希望,而非【硫磺岛家书】中的日军式绝望。

坑道内志愿军正在丰富战斗日常

雨田君说

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用教科书的坑道战术诠释了什么才是东亚最强陆军,以及世界轻步兵的巅峰。也让美军知道了相较于被他们在太平洋暴打的日军而言,有着强大意志和战术的军队给予他们的绝望。

有意思的是,在10年之后在东南亚的那场伤心之战,师承我军的粤军,再次在丛林里以「坑道」战术让美军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