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在云南保山,一位老兵在家中安然辞世,享年100岁。
他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英雄,被战友们称为「神枪手」,因其枪法准确无比,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战争的硝烟散尽后,作为国民党一员的他选择了逃离战场,成为了「逃兵」。
他的名字叫做杨良平,他是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
今天我们就讲一讲他的故事。
杀掉20多个鬼子的农民
杨良平出生在浙江省新昌县,原名叫杨仕槐。杨家是一个种植户家庭,在入伍之前,杨仕槐一直过着平凡安宁的日子。
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是1935年的一个夏日午后,杨仕槐正沉浸在田间劳作中。突然,一群国民政府的军官走进了他的稻田,告知他必须加入军队。
抗日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国土,国民政府实行义务兵役制,以增强抵抗外来侵略的力量。杨仕槐被迫踏上了征途,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抗日战争在1937年全面爆发。杨仕槐被分配到浙江保安团,开始了艰苦的军事训练。因为他身手敏捷,枪法高超,不久便在部队中崭露头角,被调配到国民党的第36师106团3营7连。
从一个平静的种植户家庭到国民党的一名士兵,杨仕槐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随后,他加入了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
1937年8月,在杭州集训仅一个月后,杨仕槐和他的所属部队被紧急调往上海前线。淞沪抗战正酣,杨仕槐和他的战友们参与了一次次激烈的战斗。
在一次与日军的夜战中,杨仕槐被派到前沿做警戒哨,他守望着前方,耳朵贴近大地,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突然,他听到了脚步声,接着敌人的影子映入眼帘。他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不动声色架起枪,「砰」一声,第一名日军倒下,然后是第二名、第三名...他连续三枪,敌人在他的枪口下无声倒地,其中还包括一个日军军官,这也是36师击毙的第一个日军军官。
这场战斗后,杨仕槐的名字在团里传颂开来,他获得了「神枪手」的美称。
从此,他在战火硝烟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夜晚打死了20多名日军
在淞沪会战的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军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着日军的飞机大炮以及海上军舰的炮火支援,中国军队只能通过城市巷战,灵活应对,以避免了正面的硬碰硬。
并以血肉之躯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见此,日军调集重兵,企图以数量和火力优势取胜。
正当日军试图通过数量和火力优势来弥补在残酷战役中的伤亡时,杨仕槐和他的部队被派往一个关键的桥梁防守点,这座桥梁是日军计划突破的关键节点。
在这座桥头,杨仕槐与战友们遭遇了数轮激烈的日军火力攻击。随着战斗的持续,36师多次尝试夺回桥头的控制权,但每次都因缺乏足够的作战经验和火炮支援而遭受重创。伤亡惨重的部队不得不选择后撤,连长果断地命令士兵们在夜间挖掘战壕,以避开日间日军飞机的扫射和轰炸。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又传来了机枪手和排长阵亡的噩耗。连长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命令杨仕槐前往排长身亡的地点,补充阵亡战友的空缺。杨仕槐到达目标地点后,迅速评估了四周的战场环境。他发现敌人已经悄无声息地接近了他们的防守点,他清楚地意识到,在此地坚守已无胜算。
面对这样的危机,杨仕槐作出了决定性的选择。他带领两名战友,一个携带轻机枪,另一个负责运送弹药,三人一起匍匐前进,绕到敌人的背后,到达了有利位置。
接着,他们对日军发起了猛烈的火力打击。这一突袭出乎日军的意料,将他们打得措手不及。杨仕槐和他的战友们的火力密集且精准,迫使日军节节败退。这一行动不仅稳固了中国军队的防线,也为杨仕槐赢得了战场上的英雄声誉,他的行为被视为转折点,帮助部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防线的稳固。
战斗结束后,杨仕槐带领他的战友撤回主阵地。等到第二天去清理战场时,他的战友们才发现,杨仕槐的一挺机枪竟然打死了20多名日军。这一战,不仅是对杨仕槐英勇的证明,也是对整个部队顽强抵抗的显著展示。
从那时起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杨仕槐在多个战场上战斗,其中还包括包括国外的缅甸,无论是在滇缅战役还是台儿庄战役,亦或者是其他的抗战,他都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尽管身体多次受伤,甚至差点导致残疾,他都始终将这些伤痕视为军人的荣耀。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一个让他难以抉择的事情出现了。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抗日战争胜利的余烟未尽,国内的纷争再次升温,杨仕槐和许多国民党的战士一样,面对即将到来的兄弟相残的战争,心中充满了纠结和无奈。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冲突逐渐激化,身为国军一员的杨仕槐,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他曾在抗日战场上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却要将枪口对准曾经的同胞。这种心理的煎熬导致他和许多同袍一样,选择了离开。当时,部队中逃兵事件频发,有的团一夜之间便有20多人消失在战争的阴影中。
为了逃避内战的纷扰,杨仕槐放弃了军人身份,选择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他来到偏远的金沙江畔,给自己取名为杨良平,在别人问起时称自己是一名逃离战乱的上海人。在那里,他简单搭建了一个草棚,开始了新的生活:采集和贩卖药草,过着隐居的生活。1948年底,他辗转到达上海,成为京浦铁路局的工人。随后不久,他重新前往云南谋生,最终以一位农场工人的身份退休,接着随子女定居保山。
杨良平的真实身份一直被他藏在心里。直到2006年,当他已是人生暮年时,他才将这段隐秘而光荣的过去告知了家人。他告知家人自己曾是抗战的老兵,参与了无数残酷的战斗,并在战后选择了隐居,以避免内战的纷扰。这时,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的事迹,才被家人和周围的人所知晓,而他那一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仅表现了他对国家与人民的热爱,还感动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他的故事也逐渐为人所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前来探访。当地的党委、政府和统战部门的领导也都多次登门看望,慰问,了解和纪念这位老兵的过往以及当年的峥嵘岁月。杨老用自己的经历和见证,向每一个前来的人讲述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每一位传奇人物,都将被后人铭记。
接受采访后必会做出一个动作
在采访中,轮椅上的杨良平老人眼神坚毅而深邃,尽管身体已显蹒跚,但言谈中仍流露出战时的铁血豪情。与记者的交流中,当记者问到他在战役中所经受的伤势时,老人也反复强调:「上过战场,流过血的才是真正的战士,身上的伤疤,才是军人的勋章。」
他回忆起与日寇的殊死搏斗,每当谈及战友的牺牲,老人的声音就会哽咽,难以继续,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时而陷入沉思,神色坚定严肃;时而又像孩子一样放声痛哭。
他谈起他的第一场战役,眼神中透露出那种只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人才有的光芒,「我憋着一股劲儿,要打败日本人,保家卫国。每天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没有心思去想是死是活,只想着抗日。」
战争是残酷的,每一个荡气回肠的胜利背后都是一个个英雄不畏生死,舍命拼搏的战绩。尽管多年战争让他身体承受极大的磨难,但每次采访结束,杨良平都会从轮椅上艰难站起,行一个标准而神圣的军礼,向人们彰显那不屈的军人精神。
在杨老的描述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时的战场:枪林弹雨、士兵们冲锋的号角和拼杀的呐喊,那些舍生忘死的身影栩栩如生,刻印在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心上。他描述的每一幕,都让在场的人心生敬畏,有时甚至感动到泪流满面。
写在最后
2019年,杨良平老人与世长辞,但他所经历的苦难,是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真实写照。无论抗战英雄们是何身份、是何党派,只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过,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