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乃器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先驱,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发表爱国抗战言论,组织动员抗战活动,展现出了奋不顾身的爱国热情。
论证抗战必胜
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救国会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声势日益壮大,引起了当局的严重不安。当局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等救国会领袖逮捕入狱,史称「七君子事件」。即使身陷囹圄,章乃器的爱国救亡行动也从未停止。他在狱中对中国抗日救亡的路径进行反思,于1937年3月写成了【抗日必胜论】,深入地论证了抗日必胜论。
章乃器对「中国必亡论」「五十年后抗日论」「三日亡国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论」「物质对比论」「唯武器论」等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指出这些论调事实上是要「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强调,抗战必然胜利的主张并非是用诸如「黄帝子孙」的空头衔来自我欺骗,或是拿「多难兴邦」「否极泰来」等经验论领域里缺乏实际内容的成语聊以自慰,而是因为「武器的力量不是绝对的,而人的力量毕竟还是决定胜负的因素」。他断言:中华民族是不可能灭亡的。帝国主义侵略的目的,并不是要占领一片荒土,而是要奴役大批顺民。所以,「只要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反抗到死;只要我们下了焦土抗敌的决心,敌人是不准备用那样大的牺牲,来争取一片焦土的。」
和民众打成一片
章乃器认为,半殖民地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基本的力量是民众。他在【民众基本论】一文中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在淞沪抗战中的连挫敌锋与汤玉麟部队在热河之战中的不战而溃相比较,指出前者正是因为「以同胞待民众,把自己当作民众的一分子,和民众很亲密地打成一片」,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光荣的功绩。把民众看作抗日的基本力量,并不意味着漠视军队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作用,造成二者的对立。在章乃器看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彻头彻尾的机械论者,没有认识到「军队本来是民众的一部分」。
章乃器主张,要想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必须使其有意识地结成群众并加以组织。尽管民众的觉悟可以通过事实的教训来实现,但「到了敌人的枪口对准每一个人的胸口的时候」,那就太晚了!因此,必须将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作为一项紧急的任务去执行。青年作为民众中最富于创造力的群体,自然受到了章乃器的特别关注。他始终坚信:「中华民族决不会灭亡,不会灭亡的基础,就靠千千万万宁死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章乃器除了将自己对青年的厚望寄托于文章中,还常常走出办公室,与青年学生和职工交朋友。他的演讲内容新颖生动,唤醒鼓舞了一批批青年人参与民族解放的斗争。在担任安徽省财政厅厅长时,章乃器还大胆吸收和训练知识青年,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高级财政干部。
章乃器十分反对个人主义的救国理论和小众救国论。他认为,前者把少数人的英勇牺牲作为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则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于某一领袖所组织的政治集团,两种理论都没有认识到抗敌救亡工作需要依靠群众斗争来完成。但是,「涓涓之水」只有汇集到江河里去才能发挥出无穷的力量,唯有「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众」,才能团结起来给敌人以重创!
建立统一战线
早在1936年7月,章乃器就与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三人联名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几个最低条件和基本要求】,呼吁各党派联合起来抗日救国,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次年10月26日,鉴于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上损失惨重,继续与日军拼杀实在是不智之举,国军只能将绝大多数部队撤出了上海闸北地区。这「虽然是一个胜利的退却,然而无疑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章乃器遂于11月12日在【国民周刊】上发表了【赶快建立起来一个标本的统一战线】一文,呼吁三百万的上海市民同心协力建立一个标本的统一战线,以此担负起保卫大上海的主要任务,并进一步帮助全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那么,这种统一战线的基础是什么呢?章乃器在【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什么】一文中回答: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超党派超阶级的——简单来说是超经济的,因为帝国主义挥向殖民地人民的「恐怖的刀光要掩盖了一切‘人权’、‘人道’……的招贴」。这并非否定经济在历史上的决定意义,也并不是强调「莫谈经济」的思想,相反更加重视经济力量的统一与集中。不难设想,如果资本家地主和工农的努力都能在抗日的国策下统一起来,二者的经济力量都能集中给国家,让国家来公平分配,那么我们的抗战力量的加强、社会问题的解决还能有什么问题呢?
此外,尽管章乃器本人在经济方面颇有造诣,但他却主张,在抗战救亡的工作中,相较于军事国防和经济国防,文化国防应处在更基本的地位。但是,文章无用论者和行动主义者却在摧残文化力量,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在替敌人打先锋。是故,章乃器认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文化国防的地位,必须提高到军事国防和经济国防之上」。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克服文化上的错误倾向,巩固文化的统一战线,还要恢复和加强全国性的文化,文化的力量方能得到真正地充实,文化国防的地位自然也就可以提高了。
章乃器将自身的命运与抗战救国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前半生一直为抗战救国而奔走呼号,是当之无愧的爱国民主战士。
(作者:孙丽。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