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是苏联时期的一首歌曲,属于那种超级流行乐。
本身创作于战争前,随着战争开始迅速传遍全国,也就是人人都能唱两句那种程度。
喀秋莎这首歌的俄文:Катюша。
而苏军在1941年装备的一款火箭炮BM-13型火箭炮,因为其保密,对于这个炮的名字和型号都是保密的。
这个火箭炮的生产厂是位于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KоMинтерH)。这个工厂的名字首字母是K,所以厂家在出产的BM-13火箭炮炮身上蚀刻了一个K字母。
因为没有公布正式名字,所以士兵们对这种武器就昵称为「喀秋莎Катюша」。
喀秋莎火箭炮以此成名。
BM-13的结构非常简单。
其发射架就是两排轨道,火箭弹不是放在轨道上,而是挂在轨道上,所以,轨道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可以挂火箭弹的。
最初原型有24轨道的,但是这样的其轨道俯仰和旋转困难,最终定型的是16轨道,实际上就是8个工字型钢轨,发射轨可以180度水平旋转以及俯仰调整。
因为是16枚火箭弹,所以喀秋莎的型号全称是BM-13-16。
其载具原初设计有四轮卡车和履带式多种,但是战争爆发后履带底盘优先供应坦克,所以喀秋莎最终都是汽车底盘。
早期底盘是Zis-5卡车,后来因为美国援助的 斯蒂庞克US6卡车大量进入苏联,所以后期喀秋莎基本都是使用这个卡车底盘了。
喀秋莎的核心是其使用的火箭弹。
M-13火箭弹直径132mm,全长1450mm,重42.5kg,射程8.5km,装药量接近8kg,和152mm榴弹炮装药量相当。
苏联在二战前开始研制火箭炮,本身有82mm/132mm/300mm三种规格,不过使用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132mm,也就是BM-13这个系列。
火箭炮的优势是瞬间火力密度极高,一辆车的16枚火箭弹可以在10秒内完成齐射。
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模式可以在车内发射,也可以多车通过电缆连接,同时发射。
火箭炮也有一些天生的缺点,就是再装填慢,同时精度相对身管火炮更低。
火箭弹初始速度低,起飞阶段容易受大气扰动,所以精度远低于身管火炮。
按照苏军资料,BM-13在3000米射程内散步为120X520米范围,而122mm榴弹炮的的散步仅3.6X28米。
这样的精度,使火箭弹作为点打击弹药是无法使用的。
但是结合其可瞬间大量发射这个特性,那么作为大面积覆盖火力就非常好了。
因为一般身管火炮射击,是一个持续火力,敌军在最初炮击开始就会进入掩体或者其他防护设施中,所以炮击突然性效果并不会很好。
但是火箭炮高密度第一波打击,直接就能获得极大的火力密度,造成足够的伤害。
1941年6月28日,苏军使用7辆BN-13火箭炮,对德军刚占领的一处火车站进行了炮火覆盖,对德军造成重大损失。
这个充分体现了苏军对火箭炮使用的模式。
使用模式是预装填,进入阵地后集中突然发射,快速撤离。
喀秋莎火箭炮还有个缺点,就是有点贵。
1942型M-13火箭弹的成本为962卢布,M-30型122mm榴弹炮的高爆榴弹,配备黄铜药筒的价格只有198卢布,威力更大的M-10型152mm榴弹炮的高爆榴弹价格只有307卢布。
也就是说「喀秋莎」一次齐射就要打出1.53万卢布的火箭弹,几乎相当两门45mm反坦克炮或三门82mm迫击炮的价格。五套M-13火箭弹,就是80枚火箭弹成本,大约相当于一门装备齐全的M-30型122mm师属榴弹炮的价格。
实际上,同样口径火箭炮比身管火炮基本都是要略贵一点,加上每次集中大量使用,所以这个是非常花钱的强袭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