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作为一种毁灭性武器,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它是大国之间维持和平的基石,另一方面,它的存在却与和平发展的国际潮流相悖。
纵观历史,曾经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也让人们意识到核武器的危害性。
由于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人类的生存岌岌可危,因此各国纷纷加入了核武器的裁制潮流。
中国也会此作出了贡献,主动提出全面禁止核武器,并且注销一部分的核武器。
因为中国虽有众多的弹头,但是他们有90%的弹头仍处于冷战时期,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并没有恶性竞争。
但是相比于美国4000颗的核弹头,我国却只有300颗。
虽然我国的弹头数量上没有美国多,但是我国拥有强大的第二次核反击能力。
那么在中国有强大的第二次核反击能力的情况下,又为何美国不敢轻举妄动呢?
止战的关键又在哪里?
「水晶球」效应。
其实美国也为了拉拢中国,但在中国却没有占到优势。
那为何双方一直没有大规模战争爆发呢?
这其中最大原因就是致命性,「水晶球」的效应。
根据可靠消息称,美国曾经有一台可以探测到未来30秒内运行的计算机。
这个设备能帮助使用者预知未来,但使用者认为往后的生活乐趣将会被这个「水晶球」夺走,因此选择关机。
这其中并没有隐含美国计划对我国进行军事行动,一旦开启,有可能预知我国所采用的后劲,对我军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
这种感觉就像一场博弈,中国和美国都不知道结果如何。
如果打开了,他们就能知晓结果,但也不会很乐观,因为这其中更合理的是两败俱伤,最差的情况下是「劝合」。
尽管无法预知结果,但这也很重要,这是因为对于双方领导人的思想较为成熟。
从大国领导人的相互成就来看,他们的成就似乎都与智慧有关,因此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水晶球效应」。
「水晶球效应」也警示着大国领导人,核战争是代价严重的。
这种毁灭性武器没有赢家,只有受害者,因此在面临冲突时,大国领导人往往会选择让步,这是更为理智的做法。
相互确保摧毁。
相互确保摧毁是指,当一方发动核攻击时,对方也会进行核反击,并且能够实现摧毁的一种核战略理论。
这种理论在冷战期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
那么相互确保摧毁,哪一方面最为关键?
这是因为其关键方面就是第二次核反击能力。
第二次核反击能力是指当一方受到攻击,便会进行反击并毁灭的一方的能力。
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其不仅能够打击敌人,还能保护其国家利益,这也降低了敌我双方产生误判和误报的概率。
其次,还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同样是确保第二次核反击能力的重要武器体系之一。
一旦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我国将能够确保对其他国家进行火力反击。
并且我国有大量的陆基和海基平台,以及氢弹和洲际导弹储备,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领域,尤其是东风41洲际导弹性能极为出色。
其次,我国还拥有众多地面基地夹杂在铁路运输中,这种运输方式能够提升我军隐蔽性和安全性。
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我国还可以利用这些基地进行作战准备,进行抵御外来攻击。
我国目前已经建造了大量固定化、设施化、硬化的地下核设施,这些设施甚至连美国都无法完全探测出来,显示出我国高达80%的一次性冲击能力。
中国氢弹小型化成就。
在中国氢弹小型化上,我国可以制造出比人头还小的小型氢弹,而美国曾在80年代研制出一个手榴弹大小的氢弹,其中装有三种裂变物质。
为了实现氢弹的多样化,美国当时在三种裂变物质中,每种物质都装有100斤,也就是说三者加起来600斤,而这一型号只有100万吨级别。
因此,现在我国研制出的头部数量和60年代美式可比,甚至还有可能领先于美国。
同样,我国还拥有世界上唯一一款八个头部的洲际导弹,其型号为DF-5C,且其级别为1200万吨,并且采用三种裂变物质配置。
而另外一款DF-5A型号可以导致700万吨级别,并且每种裂变物质中装有200斤,而12个头部也是世界第一位。
当时美国研制出的氢弹虽然体积小,但终究还是体积较大,而中国则可以让这些小型氢弹装在头部,因此中国这个头部数量和60年代美式可比,甚至还有可能领先于美国。
中国氢弹小型化成就背后,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的缩影,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坚决捍卫国家安全的决心。
只有具备强大的第二次核反击能力,在对方看到这些信息后就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对我国发起战争。
维护和平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