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正式表态,公开指出中国是印度长期面对的最严峻挑战。这种立场无疑将为原本就不稳定的中印关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正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领域,全面挑战人口同样庞大的中国。
【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公开场合的发言】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最近明确表示,中国不只是当前的挑战,而是长期以来的问题。尽管如此,印度有时候却视而不见,或是有意转移注意力、或是自认为是理所当然、或是为此找理由辩护,但这无法改变现实。
苏杰生接着批评印度的建国总理尼赫鲁,认为他的对华政策及整体外交策略存在重大缺陷。同时,他高度评价与尼赫鲁同时代的另一位印度领导人帕特尔。他指出,帕特尔曾在1950年警告尼赫鲁中国的威胁,但尼赫鲁未予理会,最终在12年后的1962年,中国跨越喜马拉雅山发起了所谓的「攻击」。
苏杰生提到的1962年,指的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那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印度对中国的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反击,战后中国也主动撤军。
苏杰生没有提及这场冲突的起因,仅描述中国发起的所谓「攻击」,明显是在颠倒黑白,将责任推给中国。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视察印军】
实际上,苏杰生表现出的「受害者」姿态,根本上是因为印度的挑衅受到了有力回应。如果当时印度处于有利位置,苏杰生的言论可能会完全不同。印度外长的态度,可以预见其他印度官员的立场。
此外,苏杰生还批评尼赫鲁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将中国的重要性置于印度之上。他指出,尼赫鲁忽视了实用主义是外交的基石,认为印度与中国在对抗西方方面有共同利益。这种决策导致了美印关系的诸多问题,印度花费多年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位莫迪政府的外交部长还声称,尼赫鲁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问题上支持中国,这表明当时很多印度人不清楚自己国家的利益,而认为印度应该为世界作出贡献。
苏杰生强调,印度为世界做了许多好事,但不能牺牲国家安全或利益,「印度第一」原则不容侵犯。
这表明了印度某些人的心态,他们甚至认为,中国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因为印度的让步。随着争取常任理事国席位成为印度政府的重点,把中国视为挑战的莫迪政府不太可能在这个问题上退让。
【苏杰生认为尼赫鲁的做法损害了印度在安理会的利益】
事实上,这不是苏杰生第一次批评尼赫鲁支持中国首先获得安理会席位的观点。
在苏杰生看来,正是因为尼赫鲁当时的决策失误,导致印度这样一个大国迟迟无法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他的言论还隐含一层意思,即中国之所以能「入常」,印度的支持起了「关键作用」。考虑到目前中印关系的不稳定性,苏杰生似乎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指责中国「忘恩负义」。
可以看出,苏杰生最近的涉华表态不但不友好,甚至带有明显的敌意。他将中国称为印度一直以来的最大挑战,几乎等同于发出了一份「挑战书」。作为印度的外交部长,在公开场合的这种言论,的确应被外界认真对待。
有趣的是,就在不久前,莫迪在涉华问题上发表了与苏杰生截然不同的观点。莫迪表示,中印关系极为重要,双方应通过和平对话解决边界争议,恢复两国关系的正常轨道。
可以明显看出,虽然莫迪承认双方存在分歧,他的言论并没有显示出敌意,这也被外界解读为向中国释放和解信号。然而,仅仅几天后,苏杰生却发表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这种反差确实令人困惑。
这可能意味着,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莫迪政府内部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人不希望中印关系过于紧张,希望保留操作的余地;而其他人则对中国持有明显的敌意,希望与中国决一雌雄。
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即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在内部其实比较统一,只是有时候在公开场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至于苏杰生和莫迪的表态,哪个更接近印方的真实想法,从印度这些年的行动中我们可以得出答案。
【莫迪和苏杰生近日在对华问题上的不同表态】
可以说,苏杰生的这番言论显然是意图与中国摊牌,未来中印关系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同时,他将中国描述为「最大的挑战」,这种表述与西方近年来对中国的看法相似。考虑到苏杰生同时提到了美印关系,这也可以看作是向西方释放信号,显示印度与他们站在同一阵线。
实际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印关系这些年一直未能显著改善的原因。印度对中国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如果印度一直持这种观点与中国接触,结果自然难以令人满意。
关于中印关系,中国方面已经表态清晰且充分,但关键在于印度是否真正听进去。如果印度不能纠正其错误的观念,中国方面的解释也无济于事。而由于中印关系的恶化,印度自身无疑是最先受到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