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胜利,战略失败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关于袭击黎巴嫩以及报复伊朗的计划正在酝酿中。尽管看上去以色列在这场潜在的第六次中东战争中似乎占了上风,背后的美国却并不热心。以色列面临的困境远不止于此。现在的局势是以色列与美国都陷入了一个「战术上频频获胜,战略上却接连失利」的难题,这根本是以色列此战根本不该打和也打不起的道理。
内塔尼亚胡的两难抉择
前几天,以色列的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他们正在七条战线上发力。从表面来看,这显得以色列的军力和决心非常强大。实际上,这种多线作战的重大压力正在迅速消耗着以色列的资源。战争不仅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武器装备,还与其人口规模、工业制造能力,以及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息息相关。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这么久,俄罗斯的影响仍然微弱,这就是明证。
以色列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其人口不足九百万,虽然经济较为发达,却高度依赖进出口。内塔尼亚胡在政权中稳坐多时,然而近年来接连遭遇司法诉讼的麻烦。在冲突爆发的前夕,他因想推进司法改革而引发各派系的强烈反对。如今,内塔尼亚胡的力量似乎并不是对抗捉襟见肘的好选择。
内外压力的双重夹击
以色列经济遭遇重创,社会精英纷纷外逃,这完全是多条战线作战的结果。而更致命的是,原本在国内进行生产和建设的主要力量被迫参战,导致生产力下降。一年多的时光过去,国内的生产停滞,私人消费显著下滑,外对以色列投资意愿也骤减。有分析师预测,2024年以色列将面临超过六万家企业关闭的局面。即便是德国这样的国家,每年有几万家企业倒闭,也会引起经济的萧条,以色列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
面临的人才流失危机
在人才方面,大量高智力人才和高科技领域的核心人物失去了对以色列未来的信心。有位诺贝尔奖得主警告内塔尼亚胡政府,如果不尽速与各方达成停火协定,以色列各领域的创新基础很可能会被完全摧毁。同时,安全问题也是一大隐忧。
战争的巨额支出
要想打赢这场战争,以色列必须付出巨额代价。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显示,每周的战争支出接近六亿美元。刚开始时,以色列高喊着人多、钱多、物资储备充足,但经过哈马斯、真主党及伊朗的频频打击,甚至连用来进口的港口都因胡塞武装封锁而陷入困境。而如果真的和黎巴嫩或伊朗正式开战,以色列的稳定局面只会进一步恶化。
借鉴乌克兰的教训
乌克兰的现状就是借鉴的明证。在俄乌冲突进行两年多后,乌克兰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年轻劳动力几乎在战场上陨落,国内基础设施和经济体系受到重创。在泽连斯基的领导下,大量国有资产被美国收归。即使冲突如今结束,乌克兰人民也难以看见未来。
总结
战斗仍在继续,内塔尼亚胡似乎只能选择继续忍耐,进一步扩大战争规模,甚至逼迫美军出手。如果美军无能为力,那么,以色列的未来将更加无法预料。美国也面临着失去长久以来「世界霸权」的风险。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战争背后的真实代价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