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美国大儒:中国已经快赢麻了,我们再不师华长技以制华就来不及了

2024-09-11国际

一、「师华长技以制华」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篇我最近在美媒「美国事务」上看到的长文,标题是【中国已经接近胜利了,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应对?】(China Is Winning. Now What?)。文章配图展示了民众支持八路军奔赴前线,作者是内森·西蒙顿(Nathan Simington),他曾担任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委员,目前是某国际电信设备公司的高级法律顾问。

内森·西蒙顿的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从中总结出了13个关键要点。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我再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读后体会。

要点1: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之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早已面临危机。许多西方人普遍倾向于选择在空调办公室里从事白领工作,而与此同时,华尔街也不鼓励企业持有任何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资产,因为这会让股东们感到不满。直到目前,美西方仍然本能地向公众宣扬「离岸经济学」的旧理论,尽管这种离岸外包的方式实际上对美西方的国家经济利益造成了无法逆转的重大损害。

要点2:秦失其鹿,天下皆追。与为了眼前利益而愿意饮鸩止渴的美西方不同,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实现了「不可思议的成就」,即根据国内或国际的政治目标来重塑全球格局。以美国为首的G7国家在与其他红色国家交往中的经验对中国而言毫无参考价值,中国并不接受苏联的那一套。如今,中国无疑已成为全球制造和出口的核心。同时,曾经的华约组织除了提供原材料外,始终未能生产出任何令人满意、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要点3: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发展成为中高收入国家可视为一种「人道主义的成功」,因为这证明了全球化的有效性;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对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美西方国家而言,却是一场完全的「灾难」。G7的制造业基础已被洪水泛滥的长江和黄河侵蚀得几近殆尽,熟练工人和相关产业也随之流失殆尽。「我们已经沦为贪婪的中国的卡车农场与矿区,我们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工业化未来,甘愿成为向天朝俯首称臣的‘贡国’。」」

要点4:在当今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深深依赖于中国。虽然美国在生产相关产品的技术上并不落后,但却没有制造商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因此,美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方面加深对中国的依赖,让制造业处于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则是以远超中国的成本,向国内制造商提供持续的高额补贴,最终仍然无法培育出能够与中国竞争的公司。

要点5:在20世纪90年代,天真的西方全球主义者曾天真地认为,进入中国市场将为G7国家的制造业带来可观的收益。在某些方面,这一观点得到了印证。例如,诺基亚和苹果等移动设备公司在中国获得了巨额利润。许多G7国家的进口商在维护知识产权和分销权的同时,也借助中国的人口红利获得了低廉的制造成本。总体来看,G7进入中国市场仍然是亏损的,因为目前的优势已转向中国。中西方的贸易越来越偏向于中国,原因在于美西方的制造业持续衰退,来自中国市场的利润也日益减少。因此,G7国家不得不依赖举债和技术转让等方式,以维持本国民众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

要点6:「当你注视深渊时,深渊也在注视你。」如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那个注视着西方金融体系的「黑暗深渊」。「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作出抉择,要么持续依赖中国,继续陷入困境,要么果断自救,通过最艰难的产业政策调整,重塑我们的制造业。」我们需要迅速作出决定,因为危机正在逐渐显现,留给我们应对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要点7:回顾30年前,G7国家普遍持有一种错觉:只要G7企业能够进入中国市场,并使中国加入WTO,那么中国要么会按照西方国家的设想,最终走向西方的代议制民主;要么,中国将会被西方设计的规则所困,经济增长逐步减缓直至停滞,最后自我崩溃。

在1992年或者2012年,若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许还能理解,但如今已是2024年,任何理智的人都不应该持有这样的看法。面对现实吧,中国人对西方所谓的「民主与自由」的论述并没有半点兴趣,反而在西方设定的规则下灵活应对,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经过过去几十年的进步,中国人逐渐领悟到一个真理:中国市场广阔,西方企业对此十分重视;而西方市场相对较小,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则有所降低。只要能够在国内市场立足,中国企业即便不必迎合美西方的需求,依然能够蓬勃发展。

要点8:对于美西方来说,目前的局势可谓相当严峻。中国在电动汽车和电信等领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具备超越G7国家的强大生产能力,并且其经济深度能够持续支持其军事力量的提升。与此同时,美西方国家的国防工业基础却在不断衰退。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国际资本最终会流向中国,而不再停留在发达国家。

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西方主导的「规则基础安全秩序」不啻为一个笑柄,依赖西方国家意志和利益建立的现行国际金融与贸易体系也将崩溃,随之而来的是数以亿计的西方发达国家民众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将会经历巨大的变革。制造业的衰退使得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大多只能依靠做一些临时工或从事低技能的服务行业生存,而这样的产业结构无法支撑第一世界的奢华生活方式。「我们必须直面残酷的事实,并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采取行动,以收复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市场份额,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中国的反超呢?」

针对这个问题,内森·西蒙顿提出了一剂充满东方韵味的中药方:借鉴中国的产业政策。或者换一个我们更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

「师华长技以制华。」

没问题,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后的三十年里,海洋那一边也出现了一个类似于洋魏源的人物。历史本身就像一只巨大的回旋镖,阳光下的确没有什么真正的新事物。

二、脱虚向实,实业救美;有的放矢,多学老中

要点9:内森·西蒙顿为美西方国家开出的中药方中,首要的药材名为「去虚向实」。他提议美西方国家放弃过去那种以华尔街为中心的「离岸外包」「轻资产」「无止境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的经营方式,转而借鉴中国的「立足于本土」「重视实物资产」「关注长期投资所带来的未来收益」的发展理念。

谈到中国工业化的成就,内森·西蒙顿归纳出两大原因:首先,中国的银行乐于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其次,中国在产业方面仍保持相对封闭的态势,并未将所有工业品类完全向外开放。中国从未对休克疗法表现出兴趣,反而始终坚持稳步推进的整体策略,这使得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至今的平稳发展。「在进行决策时,我们西方国家应该借鉴一下中国领导人的思维方式,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否则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严重损失。」

要点10:第二种药材被称为「经济规划」。这不是计划经济,而是经济规划。 「我们西方人对中国及其共产党总是抱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他们故意隐藏成功的秘诀,不让我们了解。然而,实际上中国在这方面一直很开放,中国媒体热衷于对外传播中国成功的经验,而中国共产党也时常召开各种会议,向外界通报最新动态。我们西方在审视中国时,不应抱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成见,遮掩事实毫无意义,因为中国的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

内森·西蒙顿指出:「中国所制定的经济计划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我们如何评价这些计划,它们都是当前大国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必认为中国的经济计划是最佳选择,但必须承认,有计划总比没有计划要好。经济计划的存在为中国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也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经济的进步。」」

要点11:第三种药材的名称是「有的放矢」。内森·西蒙顿以中国的电动车为例,花了相当长的篇幅,几乎以点名的方式,逐一赞美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中国电动车品牌:如吉利、小米、小鹏、合众、蔚来、零跑,以及比亚迪。

「确实,由于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我们或许不会在美国的街头迅速见到比亚迪或小鹏的电动车。然而,如果中国汽车行业继续沿着当前的轨迹不断进步和降低成本,即便我们能够保住在美国市场的这片小天地,除了美国之外的全球汽车市场迟早也会被中国品牌染成‘世界皆红’。」届时,不论是通用、福特、标致、大众还是丰田,我们终将成为铺就中国汽车崛起之路的冰冷骸骨。

「要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运气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内森·西蒙顿指出,中国在传统内燃机车领域并不突出,相较于欧美的外资车企,竞争力并不强。然而,在电动车领域情况就大不相同,无论是电池技术还是电机制造,中国在行业内几乎无人能敌。然而,除了偶尔的运气之外,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的准备。

中国的电池产业起步于相当基础的领域,比如为国际品牌的摄影设备提供替换电池。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迅速认识到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开始在电池行业进行系统性和重点性的资源投入。最初,中国在主要城市推广电动公交车,随后又积极在海外收购锂矿开采权,以此来构建完整的锂电池生产链条。

经过长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投入,中国在最近几年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的电动车行业在多年的闭关修炼中鲜有人问津,历经多次波折,几乎面临崩溃,然而最终迎来了绽放的时刻,这便是「我花开后百花杀」。如今,中国电动车凭借国内市场的强大潜力,已经能够培养出多个令美西方传统燃油车巨头感到震惊的「强者」。在电动车领域,美西方已无法再如半导体一样对中国实施制裁,因为几乎整个产业链都已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内森·西蒙指出,若美西方希望重振本国制造业,美国要实现工业回归,就应当借鉴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成功经验。再工业化并不是将过去淘汰的低效产能重新利用,而是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争夺高新制造业的新领域。虽然都是汽车制造,但通用的燃油车与比亚迪的电动车却有本质区别,未来将只属于后者。如果美国在制定再工业化政策时不能像中国那样精准施策,而是采取笼统的方式,对所有制造商都给予大量补贴,那么美国的产业回流最终将难以成功。

三、师华长技,科教兴美;长期奋斗,愚公移山

要点12:第四种药材被称为「科教兴国」。内森·西蒙顿指出,尽管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但截至2023年,中国新增加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却是美国的七倍。中国并没有因为「人口红利」的说法而放松警惕,反而对「未富先老」的局面保持高度警觉。因此,尽管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在替代劳动力的发展方面却比许多西方国家更加积极。

许多西方学者常常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归因于低廉的人力成本。然而,实际上,中国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机器人技术的支持,而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远远超过了通过人工节省的成本。这一现象用美国的投资理论难以解释,因为尽管美国的劳动力规模远小于中国,且面临更加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但美国在自动化和机器人方面的投入却没有中国那么积极。

内森·西蒙顿指出,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以及「使中国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强国」等论述在中国已经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以至于几乎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一种政治正确。为了将这一形而上的理念深植于中国社会,中国政府还在官方教材中明确纳入了相关表述,这在美国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每当有人提到「我国力争在科技领域超越美国」这样的言论时,许多美国人往往会感到不屑,认为这是一种自大的表现,相关的观点既狭隘又自负。自1812年以来,美国人一直在国内享有极为安全的发展环境,并为自二战以来的70年「美国主导」而感到自满。」

然而,中国人并未享受如此奢侈的条件。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他们面临的往往不仅仅是发展速度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困境的时代造就了强大的国家,艰难的生存环境迫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后代的未来而不懈努力。中国并非在所有事情上都显得十分严肃,但一旦谈到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无论是身处江湖还是坐拥高位,中国人总是格外认真。即便是在那些不太好胜的知识分子中,他们也普遍认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尤其是科技进步,是评判中美两国体制优劣的重要标准。」

此外,内森·西蒙顿还指出,从他作为美国人的视角来看,几乎所有受到中国政策支持的科技领域都是以物理技术为主,而非软件技术。即使中国领导人在谈及人工智能、材料科学、遗传学、神经科学、量子计算、绿色能源和航空航天等前沿技术时,他们所指的依然是物理技术。中国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与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美西方将其视为服务业的延续,而中国则致力于将其应用于工业领域。

内森·西蒙顿指出,中国的这一行动明显传达了一个信号给美西方:我将超越你们,并且不满足于一些小成就,我的目标是在超常规物理科学和制造技术上彻底战胜你们。因此,我必须紧紧掌握工业领域内最坚实的硬资产,确保在基础物理学上超过美西方国家的优势。

要点13:在内森·西蒙顿的文章结尾,他为美西方国家提出的最后一剂良方中包含了一种叫「愚公移山」的成分。内森·西蒙顿认为,无论是重振制造业还是实现工业回流,这些宏大目标绝非短期内能够达成。美西方的政府如果真心希望实现蜕变复兴,就必须像中国人那样,做好一代人乃至多代人经历艰辛奋斗的准备。

内森·西蒙顿指出:「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我们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因为这些正是导致国家走向衰退和灭亡的原因。不要再沉迷于西方对苏联轻松获胜的幻想中,清醒过来吧,中国与苏联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实力远超整个华约的总和。」你们能想象我们竟要从华约国家采购智能手机的关键元件吗?我实在无法想象。苏联从未具备与西方竞争的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西方对笨重的苏联商品也并不感兴趣。然而,中国却截然不同,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强大到让我们曾幻想能占据优势的美梦,实际上都是中国人为我们编织的。这种情况是无法容忍的,我们必须从这种恍惚的状态中苏醒过来。

无论是热烈讨论还是轻声交谈,所有来自中国的声音都让每位关心国家未来的美国观察者必须清晰而痛苦地认识到:唯有保障美国的贸易稳定与恢复国家实力,我们才能够实现与中国的持久和平。」

「现在是时候采取行动了,美国人民希望看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此刻我们不展示由美国主导的基于规则的新世界秩序的优势,并充分利用我们的贸易和工业优势,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难道我们要等到我们的盟友和伙伴纷纷投向中国,因我们无法提供比中国更可行的选择吗?这是我们无法承受的代价,无论是在美国境外,还是在国内。」这种失败将使我们社会的运转成本增加到难以想象的水平,甚至可能会对美国的下一代及后几代人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现在是我们在美国直面挑战的时刻了。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具备迎接这些挑战的勇气?」

四、「治不了,等死吧,告辞了」

总结到此为止,最后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

那么……嗯,怎么表达呢?内森·西蒙顿的这篇文章确实有一定的水准,尽管存在不少错误,但也包含着许多独到的见解。同时,他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也显得十分真诚。虽然这是一篇功能性较强的议论文,但我仍能感受到其中如同叙事文一般的情感流露。

这位兄弟显然不是在做作,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已经达到一种几乎要从屏幕中溢出的焦虑状态。

内森·西蒙顿

然而正因如此,我在阅读完他的这篇文章后,反而对他以及他那无奈想要挽救已经崩溃、拯救即将倾覆的美好西方世界感到无尽的惋惜。

我并没有亲眼见过内森·西蒙顿这个人,但他的写作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想,感觉他就像是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扁鹊。

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劝告道:「您的肌肤纹路中有些小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会变得更加严重。」

蔡桓公感到不满,便回击道:「我并没有生病。」将扁鹊赶走后,他对身边的人议论道:「这些江湖医生就这么一回事,喜欢给健康的人开药方,把治好虚假的疾病当成自己的成就。」

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劝告道:「您的病情已经深入到皮肤之下,如不及时治疗,恐怕会发展成严重的疾病。」蔡桓公对此感到不悦,未作回应。

扁鹊三次去见蔡桓公,并劝告道:「您的病情已经深入肠胃,再不采取措施就来不及了。」蔡桓公对此感到不悦,依然没有回应他。

十天后,扁鹊再次拜访蔡桓公,这次他没有多说什么,转身就离开。蔡桓公派人把他叫回来要求解释,扁鹊开口便给了一个标准的三连回复:

「无能为力,等着吧,再见了。」

又过了五天,蔡桓公的重病加重,最终想到了扁鹊,派人去「邀请」他,然而扁鹊已经前往秦国,最终蔡桓公也因此去世了。

我相信内森·西蒙顿并不是唯一一位曾为美西方国家开出这种处方的西方学者。如今西方的病态,连我这种普通老百姓都能分析得出,美欧那么多享有丰厚薪酬的专家,他们的洞察力能比我这个平民弱吗?

然而,你能明白病理知识并没有用处,你即使开了方子也无济于事。如果病人就是不愿意服药,甚至连自己的疾病都不愿意面对,那么即便你是再世的扁鹊,这种人也无法拯救。

扁鹊虽有神奇的医术,却只能治疗身体,蔡桓公的根本问题在于内心,这是他无法解决的。

如今的美西方也是如此,尽管美欧有许多像内森·西蒙顿这样的杰出学者,但他们同样无法解决美西方所面临的问题。

当初疾病尚在表面时,欧美国家对此并未重视,如今病情已深入骨髓,仍然只有内森·西蒙顿感到焦急。

你不死谁谁死啊?

假如——我只是说假如,若内森·西蒙顿给美西方开出的这个药方,里面的药材不是来源于我们中国,也许美西方还有一线机会,将这些药材聚集起来,经过九碗水熬成一碗,咕噜咕噜地饮下去。

药物是否能迅速治愈难以判断,但至少不会让人那么快就失去生命。

然而,目前的困境在于,拯救美西方的唯一良药,恰恰就在我们手中。

内森·西蒙顿的文章中最搞笑的部分,或许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结果他所提出的建议反而会加剧美西方的焦虑情绪。

他认为自己是在拯救美西方,实际上不过是其葬送者而已。

如果我是内森·西蒙顿,现在应该像扁鹊一样,趁机溜走,直奔秦国。

蔡桓公绝非是什么好人,等到晚了就来不及了。#百家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