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英媒:太强硬,中俄谈判生变,俄方最后底牌希望落空

2024-08-27国际

自去年以来,克里姆林宫的使节团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北京,他们的使命只有一个:与中国敲定「西伯利亚2号」天然气管道的合作协议,这条能源动脉承载着俄罗斯的厚望,是其试图突破西方制裁封锁、重振经济的战略支点。

直到今年5月,普京亲自飞赴北京,为这份协议的签署铺路,终于获得了中方的初步首肯,这让俄罗斯上下欢欣鼓舞。然而,英国媒体的一则爆料却如同冷水浇头,称中方在价格和供应量上提出了「不合理要求」,导致谈判再次陷入僵持。

英国【金融时报】的这篇文章,无疑给俄罗斯本已风雨飘摇的经济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中俄两国迅速做出了回应。俄罗斯方面由总统新闻秘书出面,轻描淡写地表示谈判仍在继续,各方维护自身利益实属正常。

中国外交部则更为老练,用外交辞令回应称,中俄两国元首已达成共识,将致力于寻找双方利益的契合点,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事实上,西方媒体热衷于炒作中俄关系,企图在两国之间制造嫌隙,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值此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双方关系依然稳固,不会因外部挑拨而轻易动摇。当然,在具体项目谈判中,双方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出现分歧也属正常现象。

正如中国外长在4月9日所言,中俄互为优先合作伙伴,在合作中始终秉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走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既然双方能够就「西伯利亚2号」项目展开谈判,就足以证明中俄关系的紧密程度。

至于此次谈判出现的争议,正是双方本着互尊互信、求同存异的精神,在合作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的体现。

俄罗斯希望中国成为其经济利益的稳定来源,然而,部分诉求与中国自身利益相悖,因此遭到了中方的婉拒,需要进一步协商。

早在2019年,俄罗斯就曾向中国提出过建设「西伯利亚2号」管道的设想。然而,当时规划的路线需要穿越蒙古国,这与中国的地缘政治考量相冲突,因此项目被暂时搁置。

时间来到2021年,俄罗斯邀请中国和蒙古国共同商讨该项目,试图找到三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俄罗斯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东方联盟输气管道」公司,足见其对项目的重视程度。

由于利益分配和具体内容等方面的分歧,中国并未完全同意该项目,但双方依然保持着沟通,寻求突破。

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成为了一个转折点。俄罗斯遭遇了美西方国家的全面制裁,经济陷入困境。「北溪」管道的破坏更是切断了俄罗斯对欧洲的能源出口,使其更加依赖于中国的能源合作,谈判意愿也愈发强烈。

中俄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俄罗斯单方面的利益诉求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利益。

据分析,此次谈判僵局的主要症结在于双方对天然气供应量的预期存在巨大差异。

中俄之间已经有一条「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在运行。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约占其天然气进口总量的13.7%,其余部分则来自中东、缅甸等国。这表明,中国在能源进口上奉行多元化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2号」项目中,希望每年对华输气量超过500亿立方米,这将使得中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大幅提升,与中国一贯坚持的能源安全战略相悖。

中方提出只购买部分天然气,既能满足自身部分能源需求,又能维持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不违背能源进口多元化的原则。

如果俄罗斯执意将中国视为其经济利益的唯一保障,恐怕难以如愿,需要做出更多妥协才能推动谈判进展。此外,随着中国需求量的减少,价格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众所周知,薄利多销是商业社会的不二法门。如果供应量巨大,价格自然好谈;反之,俄罗斯为了弥补损失,势必会提高价格。作为买方,中国自然希望以更低的价格拿到更多优惠,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

2022年上半年,中国从「西伯利亚力量1号」购买的俄罗斯天然气价格约为每千立方米230美元,而2024年价格将上涨至每千立方米271.6美元。

「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所使用的气田原本就用于向欧洲供气,无需重新开发,成本更低。因此,中国要求更大折扣以获取更多利益,合情合理。

这与俄罗斯希望通过提高价格缓解经济压力的目标相冲突,这或许是双方迟迟未能达成一致的另一个原因。

回顾「西伯利亚力量1号」项目的谈判历程,也曾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拉锯战。此次「西伯利亚2号」项目的谈判出现波折也在情理之中。

中俄双方都深知,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计。相信双方会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积极寻求利益交汇点,最终达成的协议。

西方媒体试图挑拨中俄关系的图谋注定不会得逞。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西伯利亚2号」项目必将顺利推进,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交往。 「西伯利亚2号」项目谈判过程中出现的插曲,只是中俄双方在维护自身利益、寻求合作平衡点过程中进行的正常对话。

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项目最终能够克服困难,顺利落地,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