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发展为全球大国,而如今在这一目标上,他们在某个方面确实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在人口数量上,印度有可能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然而,所有事情都应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务求实事求是。如果始终只是对国内民众「画大饼」,只会让人觉得印度虽心怀大志,却难以展现与其相称的实力。
印度之所以能在全球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恐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令人担忧的生活环境。然而,单从全球GDP排名来看,印度的实力却不容小觑。尤其是去年,印度的GDP已跻身世界前五,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
然而,从目前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来看,印度的经济发展可能并不会如他们所愿。
近几年印度的表现颇为难以捉摸,尽管它一直扮演着美国「忠实追随者」的角色,却始终未能赢得美国的真正认可,甚至还遭到美国的轻视。
然而,印度对此并不在乎,只要美国能够为其带来利益,它就愿意继续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由于中美关系的影响,印度为了与美国维持良好关系,必须向美国展示自己的立场。因此,近年来,印度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手段,始终符合美国的预期。
印度对中国实施制裁,除了向美国「表忠心」外,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它自身也希望实现「去中国化」。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不仅是优势互补的过程,更是促进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然而,对印度而言,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印度的制造业发展状况确实让人难以言喻。你要说它不行吧,偏偏它又成为了全球第四个成功登月的国家;可要说它行吧,手机行业排名前几位的,却几乎都是中国企业。
自从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以来,他一直大力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尽管印度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增长,但始终未能实现显著突破,这也导致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印度GDP的表现。
中国的制造业已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印度为了使制造业领域的研究能够与国际接轨,只能依赖从中国进口相关物资,其中尤以钢材的进口量最为突出。
为了使印度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莫迪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试图切断这种联系。然而,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尝试,他们最终意识到,完全与中国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印度依然执着于「去中国化」的策略,始终对中国抱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敌对情绪。然而,尽管印度在言辞上表现得强硬,实际行动却颇为诚实,特别是在经济贸易方面,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量丝毫未见减少。
然而,在许多事情上,印度一向我行我素,大家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因此,即便印度在各种大型活动中不给中国面子,人们也习惯性地将其视作莫迪的「小气」之举,毕竟这种事莫迪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了。
今年8月底,巴基斯坦诚挚邀请莫迪出席今年10月的上合组织会议,但【印度时报】经过分析后指出,莫迪可能并不愿意参加此次会议。
如果莫迪不打算出席这次会议,他通常会派外交部长苏杰生代表印度出席。然而,由于莫迪尚未明确表态,因此目前无法得知确切情况。
根据【印度时报】的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原因,即印巴之间的矛盾依然未解。出于两国紧张关系的考量,莫迪很可能不会出席。
当然,莫迪还应意识到,中国自去年11月接任联合国轮值主席以来,其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优势愈加明显,这让印度对中国的崛起格外警惕。
在此之后,莫迪甚至决定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热情相拥。尽管他清楚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与美国关系的疏远,依然毅然前往。这表明,印度并不打算仅依赖美国这一方。然而,是否愿意登上中国的「巨轮」,恐怕还取决于中国能否展现足够的「诚意」。
作为首批加入「金砖国家」的成员之一,印度的诸多举措引人深思。
印度是唯一一个在金砖国家和西方组织之间来回游走的国家,这两大组织的结构发展却有明显差异。西方组织由美国主导,而在金砖国家中,中国作为最大的经济体,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众所周知,这两大国的关系并不和睦。
印度在两方之间游走,但从其行动上看,印度的倾向甚至更加偏向西方。
如果莫迪再次拒绝巴基斯坦的邀请,他的立场将更加明确。早在今年7月的阿斯塔纳上合会议上,莫迪便以公务繁忙为由拒绝出席,但在西方的G7峰会上却表现得异常积极。这一举动不禁让人感到莫迪的态度颇为「双重标准」。
或许是在那次上合会议上让俄罗斯丢了面子,之后,莫迪竟然冒着激怒美国的风险访问了俄罗斯,而对待中国,印度却表现出一种冷淡疏离的态度。
印度一方面在中印边境问题上试图获取更多利益,另一方面却又与西方国家频繁交往,借机谋求自身的好处。这种左右逢源的态度,不论放在谁的立场上,都会引发疑虑。如果给予印度好处,它是否真的会坚定立场?假如另一方提出更丰厚的条件,印度是否会因此左右摇摆,从而坐享渔翁之利?
印度的构想与野心,绝不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实现。毕竟,印度在许多方面仍然依赖中国,即便他们有所举动,也必须谨慎拿捏分寸,否则不仅无法伤及对方,反而可能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