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近日一次意义重大的访问中国的行程,这次访问正值中美关系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密切关注和深入解读。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沙利文访华结束后,美国政界高层接连释放出耐人寻味的信号,这些信号无疑为本已复杂难解的双边关系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现任副总统哈里斯在沙利文结束访华行程后,迫不及待地表达了她对华政策的立场,其强硬态度表明美国对华政策的鹰派基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哈里斯明确表示,如果她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将会延续拜登政府现行的对华政策,不会对中国展现任何的软弱和妥协。这一表态可以解读为,无论谁最终入主白宫,美国都将继续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并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即使是以牺牲双边关系稳定为代价。
哈里斯的强硬态度并非无的放矢。当前,美国国内弥漫着浓厚的「中国威胁论」氛围,将中国视为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最大威胁,这种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美国决策者的对华政策走向。
美国政界和战略界普遍认为,中国快速崛起对美国构成了全方位的挑战,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领域,中国的实力日益增强,对美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势头,美国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打贸易战、科技封锁、拉拢盟友组建「反华小圈子」等,试图在各个领域对中国进行全面的围堵和打压,以确保美国在21世纪继续保持全球领导地位。
美国这种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甚至假想敌的做法,显然是短视和危险的。中美作为世界上的两个最大经济体,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对全球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的正确选择,对抗只会导致两败俱伤,最终损害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哈里斯释放强硬信号的同时,现任美国总统拜登却释放出计划在任期内访问中国的意愿,这与哈里斯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当前紧张的中美关系带来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拜登政府此举引发了外界的广泛猜测,但无论其背后的动机如何,都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美国政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路线选择。
从历史惯例来看,自中美建交以来,历任美国总统在其四年任期内都会安排访华行程,这被视为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外交惯例。如果拜登任期结束前未能实现访华,他将成为一个特例,这或许会对其政治声誉和历史评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被批评为缺乏外交智慧和政治手腕。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拜登政府可能会认真考虑在任期结束前安排一次访华行程,以向外界展示其管控和稳定中美关系的意愿和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拜登政府也意识到,与中国保持沟通和对话是符合美国自身利益的。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都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例如气候变化、流行病、恐怖主义等。
中美作为世界上的两个最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全球事务负有特殊的责任,两国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解决各自面临的国内问题,也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拜登政府的访华意愿,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会出现根本性改观,更不意味着美国会放弃其对华遏制战略。中美之间在诸多领域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分歧,这些矛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也不是一次访问就能消除的。
沙利文访华以及拜登政府释放的访华信号,是中美关系在复杂博弈下出现的最新动向,为本已充满变数的中美关系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未来中美关系走向如何,还需要观察双方在各领域的具体互动,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双方应该相向而行,找到相处的正确之道,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