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朔尔茨来华寻出路,对欧洲不宜抱过高期待,马克龙已尝苦果

2024-04-19国际

朔尔茨访华,我们竭诚欢迎,但欧洲的变革并非期待所能实现。

北京四月,春意盎然,绿草如茵。德国总理朔尔茨于16号上午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举行会谈。作为欧洲的领头羊,德国与中国的关系发展将显著影响中欧关系,这对一直致力于与美国保持一致步调的朔尔茨来说,将传达怎样的信号?

简单来说,无论是在德国还是整个欧洲,目前都必须重视两个关系:欧美关系和中欧关系,而且还需要不断权衡这两个关系的距离和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欧美关系。

当德国知名企业高官们被传会与朔尔茨一同访华时,许多中国网友曾开玩笑说:不是朔尔茨带着企业高管来中国,而是这些高管们在「押送」朔尔茨来中国。这种描述实际上非常贴切,因为作为一个「心系美国」的政治家,朔尔茨一直紧随美国的步伐。面对马克龙不时提及的「欧洲战略自主」问题,朔尔茨一直坚持认为只有美国才能保障欧洲的安全。

在去年,德国政府宣布了与中国有关的「去风险」「中国战略」,随后德国企业界公开表示了不欢迎的态度,认为该战略会影响中德贸易关系,并且不符合在华德国企业的利益。在结束对中国的访问之后,朔尔茨可能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美国必然会指责他带坏了欧洲的风气,并没有充分执行对中国的「去风险」政策。

大家都肯定不会忘记,去年法国总统马克龙结束中国访问后,是如何受到美国和其欧洲盟友们的口诛笔伐。

让我们再次审视中欧关系。

就我们中国人而言,中欧之间并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也没有地缘战略矛盾。我不明白欧洲为何总是以「去风险」之名降低对我们的依赖,却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竞争和保护主义。欧洲将正常的合作趋向安全化和政治化,这对欧洲有何好处呢?简单来说,按照正常逻辑,一个强大的欧洲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而一个强大的中国也符合欧洲的根本利益。

如果德国有意成为真正的大国,如果欧洲希望提升战略自主性、构建全球均势,就不能盲目跟随美国,展开盲目地缘政治博弈、大国竞争以及意识形态对抗等冷战行为。

我们需要分别对美国进行单独审视,以便对这两个关系做出全面讨论。

特朗普政府上台时,实行了"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频频宣布退出国际组织,给欧洲盟友带来诸多尴尬和冲击,也导致欧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出现明显分歧。尽管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急于修复美国的全球同盟体系(特别是欧美同盟体系),但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犹豫不决行为,无疑暴露了美国如何在欧洲地区寻求自身利益,并将欧洲推向俄罗斯的对抗前线。

即将举行的美国总统大选再次引起关注,特朗普对待俄乌冲突的立场让整个欧洲感到十分惊慌,可以说,欧洲正陷入史无前例的「既怕俄罗斯又怕美国」的困境:担心美国单方面援助乌克兰,同时又担心俄罗斯在打败乌克兰后会转而进攻欧洲。

最近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提到的「出兵乌克兰」,正是一种典型的「既怕又怕」的表现。这并非法国想要出风头,也不是马克龙试图强调自己的存在——而是真实的恐惧。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欧洲最近对美国的信任度和跟随度出现了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对乌克兰提供援助并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开始给欧洲带来越来越多的「反效果」。欧洲在乌克兰危机和多次制裁中所付出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远远超过美国。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过一句相当「刻薄」的比喻:欧洲目前正面临经济困境,却不得不承受美国的「火上加油」。欧盟因为自身软弱而沦为美国的「擦鞋垫」。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在制造美欧之间的矛盾,因为欧洲与美国共同的战略利益和价值观使得任何第三方都无法挑拨离间。即使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即使因援助乌克兰的分歧而加剧欧美之间的矛盾,但两者在维护以西方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自由主义价值观,以及预防和遏制不同类型的行为体等方面仍然有着许多共同利益。

因此,要实现中欧关系的良好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欧美分裂或欧洲迅速实现「战略自主」。我们必须认识到,中欧合作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竞争,而竞争的存在也不排斥合作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合作与竞争是中欧关系发展的两种不同形式和手段,二者并非互斥,甚至良性竞争可能成为双方共同提升的动力。

让我们现在重新回到文章开头,提及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的情况。

目前我们可以初步推断,朔尔茨的访问是德国为了应对俄乌冲突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外交行动之一,其中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因素。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朔尔茨肯定希望在谈论经济合作的同时,也能够在中国当前复杂的战略环境下试探一些新的可能性,以谋求更大利益。

尽管此次访问备受期待,我们仍需保持理性,不能寄望于朔尔茨的到来能给欧洲对华政策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