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日本侵华之心竟如此坚定,拒绝一切妥协

2024-08-25国际

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充满了列强间无尽的争夺与角力。而【五国海军军备条约】的颁布,虽然有效地制约住了国家间在海军实力以及海权争夺上的野心,尤其是将日本与美国主力舰的规模比例设定为5:3,看似偏向日本,实则却助美国遏制了其海军崛起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条约只严格规定了主力战舰的建造,对于辅助舰艇的建造并无明确限制,这无疑为未来的军备竞赛埋下了隐患。

华盛顿会议虽在控制海军竞赛及舒缓国际关系紧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这只是暂时的缓解而已。由于各国间仍有未决冲突,特别是对限制海军竞赛深感不满的日本,最终引发了更为激烈的冲突。

伦敦海军裁军会议的转折

1930年的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原本旨在加强海军武备控制,尤其是对支援舰艇的发展限制。然而,此次会议却成为日本海军积极扩张的里程碑。针对日本的态度,美国不仅增加了主力战舰的分配额度,还进一步激发了日本海军的野心。日本借此机会,加大海军建设力度,为未来全球军事竞争埋下伏笔。

伦敦海军裁军会失败,不但没能遏制军备竞赛,反而助长列强之间的军事角力。尤其是日本从此次会议中获益,促使其对海军发展的无尽追求,最终走向战争深渊。

日本退出伦敦海军裁军会议的影响

在1935年间受制于多种限制(包括【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及【五国海军军备条约】)之后,各国在伦敦再度开启海权削减谈判。此次谈判助长了日本海军的野心,他们决定无视所谓的「海军假日」,坚决向中国发起进攻。此举公然违背国际法,同时也揭示出其勃勃野心。

日本退岀伦敦海军条约标志着「海军假日」时代的结束和新军事竞争的序幕拉开。日本海军由此得以更多地投入舰船设备研发中,这种自由性成为法西斯主义的诱因之一。

日本军部的操纵与内阁的动荡

在日本,军方对政权的影响重大,通过掌控国防部长的任命、角色定位等方式,可左右政府组成及决策自主性,致使政府更迭频繁,决策鲁莽且难以预见、持续性落实政策难度大。

在军部压力及政局动荡之下,政策延续性与预见性受限,呈现政策波动大、不稳定,潜在风险升高之趋势。

海军「条约派」与「舰艇派」的斗争

海军内部存在「条约派」与「舰艇派」的严重分歧。前者关注国际力量对比与全球裁军议题,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而舰艇派则坚持强硬立场,主张通过挑战强国来维护国家利益,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这一激烈争论无疑为海军决策过程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及执行难度。

"条约派"与"舰艇派"的冲突使海军的政策多变且不稳定。

末次政信的野心与海军的发展

尾崎行雄身为舰队指挥部核心人物,在荣升担任联军总司令后,撰写了【海军篇•非常时期国民全书】,该书赶上了1935至1936的前期大规模恐慌时期,强烈呼吁日本战争期间大力扩充海军力量。这一举措无疑给海军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困扰和不确定性。

伴随末代政权实力加强和海军扩建,海军建设日益呈现出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罗斯福的新政与海军的发展

罗斯福实施新政,促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元气,成功摆脱经济衰退的困境。同时,他在新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动声色地强化海军力量,以应对手足海军威胁。这些措施对海军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带来了众多不确定因素。

此项新政使得海军建设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变革可能性。

永野修身大将的要求与会议的失败

在日本方面,陆军大将永野修身提出要合理控制各国的海军建设,其中包括严格禁止并大幅削减战列舰、重巡洋舰及航空母舰这类大型舰艇的数量。然而,由于会议延期至1月6日,法国与意大利率先表示对裁军方案的强烈不满,而日本也于1月15日以无法按期完成战舰计划为由,正式宣布退出裁军谈判。

鉴于永野修正提议以及此次会议遭受失败的结果,寓意着未来局势充满了无法预见的更迭和变化,使得会议成果变得更为纷繁复杂。

日本退出海军裁军会议的影响

日本退出海军裁军会议的影响是深远的。

日本无视海军裁军协定将会带来难以预料和错综复杂的影响,无疑增添了决议问题的挑战,不仅限于裁军会议最后的结果难以捉摸。

总结与思考

随着【海军裁军条约】的失效和日本加入轴心国的行列,海军发展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且充满变数。

能否分析:若诸大国能严格执行海军裁军协定,将可防止未来世界大战吗?敬请在评论区发表高见,为本文点赞并分享,期待与您深度探讨此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