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的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吗?面对国际社会的残酷现实,这一梦想似乎还远得很。印度总理莫迪和他的政府不断鼓吹着「印度崛起」的论调,试图在国际舞台上找到一席「永久」之地,尤其是在联合国。
可问题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有时大得像隔了条银河。即便有着14亿人口、庞大的经济体量和核武器,这些也未必足以敲开安理会大门。超级大国博弈之间,印度真的有机会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印度这些年为「入常」究竟都经历了什么波折。
印度在国际舞台上野心勃勃,从外交场合的种种动向便可看出一二。莫迪政府的外交策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攀龙趋凤。无论是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峰会,还是争相发声,印度希望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能扮演「桥梁」的角色,逐步获得「全球领袖」的地位。特别是在「全球南方——也就是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正在努力谋求「带头大哥」的位置。
确实,印度有不少亮眼的「硬件」条件: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年年稳健的经济增长、快速扩张的科技行业,更别提还是个核武器国家。按照莫迪的思路,这些「资本」已经足够让印度坐上全球大国的位置。
然而,正如我们常说的「光有面子没里子」,仅凭经济体量和人口基数并不足以撬动安理会的铁板结构。要知道,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五常)地位,自二战以来便根深蒂固。这个专属俱乐部的门槛可不仅考量GDP和人口,还严重依赖国家的地缘政治角色、历史地位和外交影响力。
印度要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必然要得到五常的一致支援,然而现实常常给它泼下冰水。除了美国等国家嘴上说着支持,关键时刻,总有些「拦路虎」出现。
就拿中国来说,作为五常之一,中国多次通过投票或者外交手腕阻止或拖延印度的入常步伐。这一场游戏,谈不上公平。处在不同地缘游戏中的国家不希望印度进入这场权力角逐。比如中国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自然不会轻易松手。
苏杰生,印度的外交部长,为此恨得咬牙切齿,公开指责中国是最大的障碍。最近他甚至在多个场合强势表态,认为印度的核武器、14亿人口以及其国际地位已经足够让其入常。印度媒体和外交评论员也纷纷跳出来摇旗呐喊,认为印度必当获得这一「应得的」荣誉。再不济,苏杰生还提到,如果联合国再不给印度这个「面子」,印度甚至考虑「另起炉灶」,退出联合国,领导成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组织。
然而,这种「引而不发」的威胁,真的有用吗?且不说印度真能不能舍弃联合国这个国际平台,单是五常如今的坚固结构,便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毕竟,联合国安理会的存在是二战结果的延伸,五常都攥着手中极其重要的否决权,半点都不愿意放松手中的权力杠杆。说到底,这是一场零和游戏——想要让印度「入局」,就意味着有国家要让出一部分自己的权力空间。这在国际政治大棋局中,怎么可能轻而易举?
苏杰生的发言反映了莫迪政府的无奈与愤懑,而更可笑的是印度所宣称的理由:核武器和14亿人口就是入常的「硬招牌」。这种逻辑显然有些自说自话了。就好像你家有辆好车,房子好看,你就能理所应当地被邀请参加每一场重要的宴会吗?恐怕还得看主人愿不愿意让你进门。印度想要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眼下,它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
印度不仅抱怨自己在全球重要事件如俄乌冲突、气候变化和疫情中被「边缘化」,还认为这些事件的未及时解决,正是因为缺乏印度的参与。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夸大其词了。
国际社会解决纷繁复杂的全球问题,本身就是对各方协调能力和影响力的综合考验,而印度在这些问题上扮演的并不是特别重要的角色。再看印度内政,民族主义风潮高涨,宗教极端主义与宗教冲突频繁,边界的紧张关系也是悬而未决。如此内忧外患,印度真的有能力扮演一个稳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角色吗?
更戏剧性的是,印度媒体甚至暗示英国这个「过气」大国,应该「让位」给印度。英国的殖民帝国早已不复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其作为五常成员的地位岂是轻易便可撼动的?虽然英国在经济上风光不再,但它依然是全球话语权的重要拥有者之一。并且,由于二战时期的历史贡献和特殊地位,英国不可能轻易让步,把安理会的席位拱手相让给一个发展国家。
印度的轨迹与日本有些相似。他们都想以强大的经济和广泛的国际存在感来换取在安理会的权力。可是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这种纯粹的经济实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国际政治权力。印度还需要更多地从外交影响力和全球信誉去做功课,而不是简单地「喊一嗓子」就能得到五常的青睐。
归根结底,印度的入常梦是建立在对国际社会权力结构的一厢情愿上。国际政治从来不只是靠壮大经济就能改变的,更不是一场社交拉票。这不是过家家,五常各握着真刀实枪的否决权,谁都不愿意轻易交出手中的牌。对印度来说,那扇门现在还紧紧锁着。撬锁,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儿。
小心踏实走,才能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