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为啥美国能搞掉米洛舍维奇、萨达姆,却拿朝鲜没辙

2024-10-20国际

1999年,随着北约的轰炸声响彻贝尔格莱德,米洛舍维奇的南斯拉夫政权开始崩塌。四年后,2003年,美军坦克驶入巴格达,萨达姆·侯赛因的统治迅速瓦解。然而,在东亚的另一端,朝鲜这个封闭且孤立的国家,尽管长期与美国处于对立状态,却始终屹立不倒。

美国曾经通过军事干预迅速终结了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的统治,但为何面对朝鲜,却始终未能采取类似的行动?

南斯拉夫分裂与米洛舍维奇的崛起

在19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东欧政治格局的重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原本由多个民族和国家构成的联邦体系,在外部支持减弱的背景下,面临了分裂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这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在塞尔维亚和整个南斯拉夫联盟中逐步掌握政权。

米洛舍维奇利用其在塞尔维亚共产党内的影响力,逐渐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在公共场合频繁发表演讲,强调塞尔维亚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未来的威胁,从而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他推行的「大塞尔维亚」政策,主张将所有塞尔维亚人居住的地区统一到一个国家框架内。

随着米洛舍维奇政策的推行,塞尔维亚与其他共和国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对于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米洛舍维奇则试图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来阻止这一进程。1991年,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米洛舍维奇政府立即派遣军队进入这些地区,试图通过武力维持联邦的完整。

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军队与克罗地亚武装力量发生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城镇被围困,平民遭受攻击,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都遭受了严重破坏。在波斯尼亚,局势更为复杂,不同的民族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持续的冲突和大规模的民族清洗行动。

在米洛舍维奇的指挥下,塞尔维亚军队和地方民兵组织在战争中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如有计划的屠杀和集体强奸,这些行为被国际社会广泛谴责为战争罪行。尽管面对国内外的强烈反对,米洛舍维奇政府还是坚持其政策,不顾一切地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实现政治目标。

科索沃战争与美塞关系恶化

到了1998年,科索沃地区的局势急剧恶化。科索沃解放军在村庄和小镇进行游击战,对塞尔维亚的警察局和军事哨所发起突袭。回应这种挑战,塞尔维亚政府军则部署了重型武器和大量兵力,对涉嫌支持科索沃解放军的地区进行了封锁和搜捕。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动荡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对塞尔维亚军队在科索沃地区采取的强硬措施表示担忧。美国及其盟国开始向科索沃解放军提供政治和物资支持,希望通过支持阿族的抵抗力量来迫使米洛舍维奇政府接受更多的政治谈判和妥协。

1999年,当外交努力陷入僵局,西方国家认为必须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来阻止科索沃的人道主义灾难,北约决定对塞尔维亚进行空袭。

北约的轰炸行动开始于1999年3月,这是北约历史上首次没有联合国授权就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的军事行动。轰炸持续了78天,目标涵盖了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军事设施、通讯基础设施、甚至一些工业设施。

最终,科索沃战争和北约的介入并没有带来快速的和平解决方案。虽然米洛舍维奇政府在1999年6月同意撤军,科索沃由联合国临时行政机构接管,但这个地区的政治和民族矛盾远未平息。

2000年,米洛舍维奇在塞尔维亚总统选举中败给了反对党领导人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科什图尼察所领导的塞尔维亚民主党得到了美国的支持,选举后,国内的抗议和国际压力日益增大,最终迫使米洛舍维奇下台。

两年后,2002年,米洛舍维奇被引渡至荷兰,接受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的审判。他被指控犯有多项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尤其是他在1990年代波黑战争期间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然而,审判并未顺利结束。2006年3月11日,米洛舍维奇在海牙的监狱中去世,未能等到最终的判决。

萨达姆与美国的恩怨

在1980年代,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保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尽管两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但共同的敌人——伊朗——让他们在战略上达成了一定的默契。当时的伊朗正经历着伊斯兰革命,美国和伊拉克都将其视为地区不稳定的主要威胁。

这种暂时的合作关系并没有掩盖两国之间的深层次矛盾。进入1990年,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萨达姆的政策逐渐转向扩张主义,他开始将目光投向邻国科威特。萨达姆声称,科威特在两伊战争期间采取了破坏性经济政策,导致伊拉克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因此,他认为科威特应当为此负责,并且科威特的部分领土属于历史上的伊拉克疆域。1990年8月,伊拉克大军突然入侵科威特,占领了这个资源丰富的海湾小国。

科威特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占领直接威胁到了全球石油供应的安全,这对于依赖石油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是不可接受的。与此同时,萨达姆还试图通过绑架数百名西方国家的公民作为人质,来迫使国际社会妥协。

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制裁和决议,要求伊拉克撤军,但萨达姆拒绝了这些外交压力。于是,美国开始组建多国部队,准备通过军事手段解放科威特。1991年初,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对伊拉克军队实施了大规模的空袭和地面进攻。经过数周的激战,联军成功解放了科威特,萨达姆的军队被迫撤退。

从1991年海湾战争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这段时间里,萨达姆和美国的关系始终处于对立状态。美国一直指控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支持恐怖主义活动,而萨达姆则坚决否认这些指控,并在国际舞台上屡次公开与美国叫板。最终,这种长期对立在2003年爆发为全面冲突,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萨达姆政权在短时间内被推翻,萨达姆本人也在2006年被处决。

朝鲜的独特生存策略

相较于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所采取的激进政策,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金正日以及后来的金正恩则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这种策略并非在所有方面都与外界妥协,而是通过独特的外交和国内政策维持了朝鲜政权的稳定。朝鲜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追溯到朝鲜战争。1950年爆发的这场战争并没有以明确的胜利告终,双方只是通过签署停战协议结束了军事冲突,而没有真正的和平条约。

美国长期以来对朝鲜的核计划和人权问题表示关注,而朝鲜则认为美国的政策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美国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朝鲜则是严格的社会主义政权,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在冷战期间尤为明显。

朝鲜国内的社会结构与南斯拉夫、伊拉克等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朝鲜的人口结构具有高度同质性,绝大多数朝鲜人都是朝鲜族,没有像南斯拉夫那样的多民族共存问题。南斯拉夫的瓦解部分原因正是其内部复杂的民族矛盾,各民族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长期以来存在冲突。而朝鲜的社会背景则完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统一性大大增强了朝鲜的社会凝聚力,使得其国内很少出现民族或宗教上的分裂。

与其他国家不同,朝鲜没有宗教信仰引发的分裂或动荡。伊拉克和南斯拉夫则有着复杂的宗教和教派背景,伊拉克的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对立,以及南斯拉夫境内的宗教冲突都是导致这些国家陷入混乱的重要因素。

朝鲜在国际上的战略也极为独特。与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相比,朝鲜的领导人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低调姿态。

核武策略与国际地位

朝鲜的军事策略,尤其是核武计划,是该国维持独立和安全的核心手段。2006年,朝鲜进行了首次核试验,向世界展示了其掌握核武器的能力。从那时起,朝鲜通过一系列核试验和导弹发射,逐步增强了其军事威慑力。每一次核试验的当量和技术复杂度都有所提升,从最初的1千吨当量逐步发展到上百千吨当量的核爆炸力。与此同时,朝鲜也在弹道导弹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渐具备了将核武器小型化并搭载到导弹上的能力。

每当朝鲜进行核试验或导弹试射,国际社会都会紧张起来,各国领导人和外交官不得不权衡对朝鲜采取何种行动。任何试图对朝鲜采取军事行动的国家都必须考虑其后果,因为朝鲜已经明确表示,如果遭到外部攻击,它将毫不犹豫地动用其核武器。正是这种核威慑,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在对朝政策上更加谨慎。

相比之下,萨达姆·侯赛因的伊拉克和米洛舍维奇的南斯拉夫并没有这种核威慑能力。伊拉克虽然在两伊战争后尝试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并没有取得像朝鲜那样的实际成果。

朝鲜位于东亚地区,周边有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军事大国。这两个国家在朝鲜半岛问题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中国。中国与朝鲜有着历史上的盟友关系,自朝鲜战争以来,中国一直是朝鲜的主要支持者。尽管中朝关系有时也会出现紧张,但总体上,中国不愿看到朝鲜政权倒台,因为这可能导致朝鲜半岛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难民危机,直接影响中国的边境安全。

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对抗西方的立场,与朝鲜有一定的共同点。朝鲜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俄罗斯的利益,特别是在阻止美国及其盟国在朝鲜半岛进一步扩展影响力方面。中俄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对朝鲜的态度也较为一致,虽然它们支持对朝鲜施加一定的制裁,但也不希望这些制裁过于严厉,以至于导致朝鲜政权不稳定。

萨达姆和米洛舍维奇的失败在于他们在国际上孤立无援,没有大国的支持,而朝鲜则成功获得了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某种程度的「保护」。这种「大国背书」让朝鲜避免了像伊拉克和南斯拉夫那样被国际社会孤立到无力回天的地步。

参考资料:[1]刘学政,梅仁毅.朝鲜战争与美国的战争决策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