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钱其琛为何痛心?伊拉克究竟经历了什么?萨达姆的选择惊人至极!

2024-10-15国际

1990年8月2日,海湾局势骤然变化,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突然入侵科威特。面对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联合国的撤兵呼吁,萨达姆却坚持将科威特变为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由于萨达姆拒绝遵循联合国的要求,英美等北约国家开始增兵并集结在海湾地区。这场九十年代最大的局部冲突,随时可能爆发。为了寻求和平解决的方法,我国派出以外长钱其琛为首的代表团前往中东四国,试图进行最后的斡旋,以避免美军的直接干预。作为后来的目击者,我们知道这次努力最终并没有成功,令人惋惜的是,明明是为了拯救他,然而他却毫不在意...

两个反对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率军侵入科威特,紧接着两天后,我国副外长杨福昌召见了伊拉克驻华大使加夫,呼吁伊拉克遵循国际社会的要求,从科威特撤回军队。次日,我国决定停止向伊拉克继续供给武器。在8日的印尼访问中,我国总理李鹏公开表达了对大国干预海湾问题激化矛盾的反对立场,但对沙特自卫的行动表示理解。正如钱其琛外长当时所说:「和平解决问题需要时间,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其后遗症会少很多。」然而,我国并不是单方面偏袒伊拉克。在科威特战争爆发当天,联合国安理会就通过了660号决议,对伊拉克进行了谴责,而我国对此投下了赞同票。

在随后提出的10项与军事行动无关的决议中,涉及谴责、制裁和禁运等内容,我国均投赞成票。然而,当涉及授予西方采取军事手段以「解决问题」的678号决议提出时,我国却投下了弃权票,这一举动充分表现了我国的立场。
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既不支持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也不赞成西方对伊拉克进行军事干预。中国在海湾事务中的态度,客观上缓和了与美国的关系,因为尽管中国不同意美国动用武力,但同时也没有明确反对对伊拉克的制裁,双方在原则上是相通的,只是在手段上存在分歧。

为了避免海湾地区再次爆发冲突,并防止美国在海湾战争后对中东的独揽,我国外长钱其琛在沙漠风暴行动前开展了为期7天的「穿梭外交」,成为当时唯一抵达巴格达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长。
1990年10月15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希望中国能够派遣高级特使赴海湾地区,此前阿曼和巴解组织也提出了类似的请求。在海湾国家的邀请下,我国外长钱其琛开始对中东各国的访问。就在钱其琛前往开罗之前,美国国务卿贝克也对埃及进行了访谈,并邀请我们在开罗见面,而我们表示同意。

出发前,我们确立了一个核心原则:不带解决方案,不充当所谓的调解人,而是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劝说伊拉克主动撤军。11月6日下午3时,钱其琛的代表团抵达埃及开罗的子午线酒店,在这里,钱其琛会见了美国国务卿贝克。
贝克直截了当地告诉钱其琛,美国将继续在海湾增兵,这是必然之举。美国需要通过军事手段对伊拉克施加压力,并继续对伊拉克实施制裁,以迫使其从科威特撤军。此外,美国还强烈反对所谓的「部分解决方案」,即通过伊拉克撤军来换取两国边界地区的油田与港口,这无异于为侵略行为提供「奖励」。

最后,贝克对钱其琛表示:「我们希望中国不要阻碍美国在中东进行的任何行动。」显而易见,美国最为关心的实际上是中国对其军事行为的态度。对此,钱其琛回应道,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就应当考虑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最终,钱其琛提出:「科威特埃米尔请求你们主持公道,那么你们是否能将军事行动的范围仅限于科威特?」 贝克则回应:「如果要用武力驱逐伊拉克军队,必然需要对其本土进行打击。」时至此,双方已经清楚各自的底线,中国的立场虽然希望美国只在科威特境内作战,但实际上却是不希望美国全面占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因此被延续了十年。

随后,钱其琛会见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并从他那里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以色列不会出手干预。接着,钱其琛在利雅得见到了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亲王向钱其琛表达了沙特的担忧,主要是担心伊拉克会进一步南下侵扰沙特。不久后,钱其琛在沙特塔伊夫与科威特埃米尔会晤,他告知埃米尔:「我们此行的目的在于展开工作,结果尚不确定,但如果萨达姆固执不化,那就是他自取灭亡。」当他见到约旦国王侯赛因时,中方人员终于听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声音,侯赛因实际上是在替萨达姆辩护。

他认为科威特战争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要放在更大的背景中考虑。沙特应当寻求与伊拉克改善关系,而科威特的要求显得「过于敏感」。以色列支持美国进行军事行动的做法只会使局势愈加复杂。侯赛因国王期待钱其琛能与萨达姆直接沟通,并劝说他回心转意...

风风雨雨巴格达

最后一站是巴格达,此时钱其琛已广泛收集了周边国家的看法,以色列不会参与其中,因此科威特和巴勒斯坦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成立。沙特希望伊拉克撤回军队,否则两国关系无法缓和。对于美国来说,一旦海湾战争爆发,其影响将超出科威特本身,这点必须让萨达姆明白。

钱其琛向伊拉克外长阿齐兹详细阐述了利害关系,阿齐兹沉吟片刻,指出安理会的英、美、中、法四国并未与伊拉克进行对话,而且科威特问题并非中东的核心问题,中东的主要矛盾在于巴勒斯坦。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是不可动摇且无法谈判的,它源于历史原因及英国的干预而导致两国分离。

实质上,阿齐兹在回避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关键问题。在随后的晚宴上,阿齐兹对钱其琛更是表示:「科威特算得上是一个国家吗?几十万人口中只有一半留在国内,到了夏季人们都跑光了。」这充分显示了伊拉克当时对科威特的态度。

最终,钱其琛见到了萨达姆,萨达姆毫不犹豫地表示,他们不仅不会从科威特撤军,还要求巴勒斯坦独立建国。萨达姆指出:「科威特对伊拉克,就等同于香港对中国。」对此,钱其琛进行了反驳:「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只不过在过去被英国占据,尽管如此,我们最终也是通过和平谈判收回了香港。」双方最终未能达成共识,不久后沙漠风暴行动展开,萨达姆的固执带来了惨痛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