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即将迎来关键的总统大选,11月5日的选举结果将决定未来四年由民主党或共和党执政,并对美国各项政策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新任领导人上任后的首要任务似乎都是集中资源,应对与中国的竞争。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美国总统换届后,新政府能否兑现承诺、有效施政,取决于诸多复杂因素。
新总统的执政能力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获得国会支持,顺利推行其政策议程。党派分歧、政治博弈以及利益集团的角力都会对其施政造成阻碍。此外,前任政府留下的政治遗产、经济形势、国际局势等客观因素也会影响新政府的施政效果。
简单来说,总统换届并非万能灵药。新政府面临的挑战重重,能否真正实现其目标,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近日发布一篇社论,作者是自称中国通的海利格。作者批判美国现行政策过于涣散,认为这是其一大弊端。美方,无论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都未将战略重心放在应对中国上。
拜登政府奉行「全球领导」战略,在欧洲、中东、非洲、印太及东亚地区广泛部署军事力量。美方在任何地区都缺乏兵力优势,因此并未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美国若要放弃这段话中所述的「统治权」,意味着它需要在俄乌冲突、中东等地区进行战略收缩,或者寻找新的区域代理人来维持其影响力。
中美竞争的代价固然存在,但对中国而言,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甚至唯一旗鼓相当的对手,这一地位的战略意义使其显得不可或缺。
该智库认为,美国凭借全球第一的军力、远超中国的军费开支,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和货币体系上的优势,目前对中国保持领先地位。当前中国快速发展,某些势力认为如不及时遏制,未来可能难以应对。因此,他们主张集中所有力量,尽快阻止中国崛起。若长期姑息,待中国在科技、军事等领域占据优势,美国将无力回天。美国高层必须高度重视并迅速果断地处理这一问题。
近期,美国多名政客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美军太平洋陆军司令弗林上将警告称,中国解放军军力已完成初步积累,正进入军事实力快速扩张的「爆发期」,并将很快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美国军方,包括五角大楼,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日益担忧。越来越多的人士,正如同文提及的「他」一样,认为需要将更多资源转向应对中国。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暗示将不再连任。10月30日,他发表演讲称,许多竞争对手正挑战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及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是目前唯一拥有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的实力的国家,这体现在其经济、外交、技术和军事等综合实力上,其他潜在挑战者目前尚无法与之匹敌。
美国这位政策代表建议,下届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中国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组」的作用,不遗余力地处理好对华关系。美国高层频频鼓吹对华强硬对抗,但下届政府真能集中全球资源,全力对抗中国吗? 这值得深思。
美国这么做客观上不可行,主要受三个因素制约。欧洲是他们的核心利益所在,因此不仅不会从欧洲抽调任何军事力量和资源,反而会继续强化欧盟对俄罗斯的敌意,不断加剧俄欧冲突。
欧元体系的稳定运行,离不开欧洲各国对美元的支持,这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美国若撤军转而对抗中国,可能导致欧洲寻求战略自主。这种情况下,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将面临崩溃风险。美国不可能将驻扎欧盟的资源专门用于应对中国,这是由其在欧洲的其他根本利益决定的。
北约一些成员国试图将重心从对抗俄罗斯转向对抗中国,但这适得其反。这种「弃俄抗中」的策略,实际上削弱了北约的整体实力,而非增强其应对中国的能力。
美国屡次以「协同西方盟友反对改变台海现状」为由干涉台海事务。但这番言论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北约的支持。若离开北约的军事力量,美国单独应对中国,恐怕难以如此强硬。
美国若想有效向中国施压,需要借助国际盟友的力量,而非如某些智库所言,采取「单打独斗」的策略。近十几年来,美国军费开支翻倍,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
美国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周边,已大幅增强军事部署,力度接近饱和。 部分此前长期闲置,甚至可追溯至二战时期的军事基地,也已重新启用并进行修缮升级。美国已近乎全力以赴对抗中国,却未达预期,继续加码投入的边际效益值得怀疑。
美国智库臆想的集中全力与中国决战的战略,根本行不通。美国的撤军策略并非简单的加减法。其发展模式决定了,撤军带来的并非实力增强(1+1=2),反而可能导致力量削弱,因为撤军背后牵涉复杂的战略、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单纯的军事力量回撤并不能转化为相应的国力提升。
美国担忧从中东、非洲到欧洲等地区撤离后,中国会迅速填补权力真空,最终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对华政策并非对抗,而是让步。美国媒体预测,若哈里斯在大选后上台,其执政风格将大概率延续拜登路线。
美国持续联合欧洲盟友对中俄施压,并通过干涉中东事务巩固其地区影响力,意图构建以西方国家为主的阵营与中国展开长期战略竞争。若特朗普再次执政,其对华策略将聚焦经济领域,或大幅加征惩罚性关税,或施加巨额罚款,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重创中国。
特朗普可能降低对军事组织和盟友的重视程度,但这并不代表他会撤回美国在海外的军事部署和资源。美国对华政策,无论哪个党派执政,其核心目标始终未变,即维护自身利益和霸权地位。
表面上,两党在对华策略上存在差异,例如民主党可能更注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外交,共和党则更强调经济和贸易施压。但这些都只是手段的差异,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维护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而应着眼于美国对华政策的长期战略本质。
布林肯即将卸任美国国务卿,仍在渲染「中国威胁论」,并强调其任内成立的「中国组」的重要性。此举表明,即使换届在即,美国对华强硬态度仍未改变,并将「中国威胁」作为既定战略延续下去。「中国组」的设立及持续运作,更体现了美国将长期战略竞争的重点放在中国。
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正在失效。美国媒体指出,中国在五个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取得领先地位,这使得美国政府的遏制措施面临挑战。国观智库最新报告指出,中美二轨战略稳定对话能为官方(一轨)对话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