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为啥我认为,美国的下坡路,正越走越快?

2024-09-17国际

我老是在文章里提到这么一档子事儿,这些年美国一直在走下坡路,而且这种衰退的态势,到现在我也没瞧出有啥显著的转变迹象。不少朋友对此可不买账,他们觉得,美国的科技那么牛,咋可能像你说的那样呢?

大家不妨琢磨琢磨,想当年大毛的前身,在科技方面曾经有那么一阵子是超过美国的。可为啥最后失败的是他,而不是美国呢?

在这儿呢,我想抛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来说说看,在你们心里,美国到底是凭借啥变得强大起来的?

要是咱们回过头去瞧瞧美国的那段过往,就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美国的诞生简直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巧合!

咱们这儿不妨把美国和印度拿来好好比一比,印度这个国度简直就是美国的「减配版」。美国所具备的那些形式,印度也都有,然而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那可真是有着云泥之别。

最初的时候,美国是由北美那十三个州构建而成的。这里头的人可不单单只有英国人,还有德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等等,啥样的都有,情况复杂得很呢。要不是后来发生了英美战争,美利坚这个国家到底能不能现身于世,那还真不好说!

为啥要这么讲呢?想当初啊,美国跟那时候的印度没啥两样。瞧着块头挺大,可不过就是个笼统的称呼罢了。表面上好像是一个整体,实际上却是各顾各的。然而,英法战争一来,那十三个殖民地没办法,只得抱团凑到一块儿,联手对付英国。在这过程当中,自然也少不了欧洲各国来搭把手,特别是法国。

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个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国之战那可是至关重要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个国家要想有光明的前途,就离不开这种形式。它不但能够让所有人的认同感大大增强,而且还能把之前内部那些错综复杂、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通通扫除干净。

就拿美国的南北战争来说吧,这战争其实就是美国在发展路线上的激烈较量。到底是依靠工业来建设国家,还是像拉美那样搞大庄园经济呢?您要明白,任何一个国家在初始阶段,资金那可都是紧巴巴的。要是对某一种模式形成了依赖,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其他的发展路径给挤出去。这就是美国南北双方非得狠狠干上一场的深层根源,也正是通过这场战争,才真正筑牢了美国的基础。

然而印度在这方面可就差远啦!他们压根就没经历过那种真正能确立国本的战斗。他们所拥有的,不过是靠不停地妥协换来的局面,结果呢,只是表面上有点变化,本质根本没变。内部那些大大小小的地主,简直像石头一样顽固。他们一心只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停地阻挠那些对整体有益,但对他们个体未必有利的策略。就拿莫老仙为粮食的事儿折腾了一年多来说,到底是啥样的力量,能让这帮人在新德里堵了一年多?这真的太值得让人好好琢磨琢磨啦!

【欧罗巴的两种经济模型】

当然啦,上面讲的这些呢,远远还达不到全面的程度。英美战争与南北战争,虽说解决了美国在认同和路线方面的问题,但是压根儿就没讲清楚美国究竟是怎样登上世界第一这个宝座的。

在欧罗巴这块大陆上形成的经济模型实际上有两类,咱就把它们称作陆地派和海岛派。

在陆地这方阵营中,德法堪称代表,他们特别看重集体,极力强调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往往是不理智的,必须依靠绝对的理智来把控所有局面。而在海岛那方阵营里,英国是典型代表,他们特别关注个体,大力倡导自由,笃信人那些看似自私的种种行为,最终反倒能够让整体利益实现最大化。

其实要评判这两种模式谁优谁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想当初的德国啊,要是没选择前者,那根本就别指望能追得上英国。再瞧瞧当初的英国,要是没采用后者,工业革命压根就不可能爆发。或者咱们也能这么说,前者呢,比较适合基础薄弱、一心想要迅速跨越难关的情况;而后者呢,则更适合那些打算走创新道路的。

为啥要这么讲呢?您想想啊,经济学这玩意儿,核心要义其实就那么一句:怎么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管啥时候,不管在啥地方,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这边多拿了一些,那边肯定就会少一些。要是多拿的那一方路子走对了,就像德国那样,那发展必然是突飞猛进;可要是走错了,比如说 90 年代的日本,那不仅把时间给白白浪费掉了,还糟蹋了大量的资源呢。

英国的做法虽说进展稍显迟缓,可它能在众多的路径上去摸索尝试。要是走岔了,能立马打住,绝不会让整个局面陷入绝境,船翻人没。而只要有一条路走通了,那就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所以呀,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绝不是单纯的巧合碰运气,而是因为它有着能用更低成本实现更高效运转的这种特质,这是必然的结果。

后来呀,这种模式竟然漂洋过海,一路辗转去到了美国,而且还摇身一变成为了主角。至于为啥会这样,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呀,早期的美国,其组成人员里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昂格鲁萨克逊人。您可别小瞧了这一点,这对美国后来会选择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那可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呢。

第二点,那些迁移到美洲去的人,全是由欧洲落魄的小贵族、一门心思想着一夜暴富的冒险家,以及处在生存边缘的底层民众构成的。他们可不想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之后,还重复着过去的生活模式。

第三点,周围没有强大的邻居,这一点简直太重要啦!这就表明,在早期的美国,根本用不着投入大量的资源去防备对手,更没必要改变自身的运作模式。在清除掉一些阻碍之后,就能够完完全全依照最初的思路一直发展下去。

然而,这些情况仅仅能够表明美国,顶破天也就算是英国的一个翻版罢了。就凭这些,想要达到当下这般境地,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真正促使其登上从未有过的巅峰之位的,其实是金融全球化的闪亮登场。

【大毛经济升格失败,却让美国走向巅峰】

好多人都认定大毛会栽跟头,关键理由是没搞起轻工业。其实呀,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在理。当初的大毛早就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也打算着手处理。然而,谁能想到油价竟然连续疯涨了十年。这一来,就弄出了个大毛式的「造不如买」,把轻工业的发展道路给堵得死死的。不过呢,就算到了这步田地,大毛也不是完全没救,还有那么一线希望,那就是让自己的经济来个大升级,从产业化朝着金融化的方向转变。

全球化这玩意儿可不是近 30 年才冒出来的新事物。早在二战结束那会儿,它就已经初现端倪啦。不过那时候啊,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以大毛带头,另一个则是美国领衔。双方各自拉拢了一帮小伙伴,使劲地拓展自家的体系。在那个时候,技术转让遇到的阻碍那是相当小,甚至只要你有价值,两方的头儿都会急不可耐地把技术给你送过来,就怕你不接受!

然而在 80 年代的时候,双方居然都到了没啥技术能转让的尴尬境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可倒好,又大胆地向前迈了一大步,不仅毫不犹豫地开启了金融全球化的新征程,还进一步把自己的产业分工往更底层推了一层。

可别小瞧了这一情况,美国仅仅转让了一部分他们自身用不上的技术,然而美元这个大池塘的容纳量,竟然翻了一倍还多,而且就因为这样,还产生了两个好处呢。

首先呢,那些早就没啥价值、早就被淘汰掉的技术,居然又有了用武之地,还得亏这些地区有着优质的劳动力,美国呀,那可真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其次,新加入群的那一方疯狂地生产各类日用品,这进一步压低了美国的物价水平,也让美国的债务上限得以放开。如此一来,超发的美元就有了更多的去处。

这么说吧,美元这个大池塘不断地扩张,让美国的耐力变得更强了。大国之间要是情况差不多,比的就是谁更能坚持,谁能在更短的时间里少犯错。可大毛呢,就缺了这么一个池塘,续航能力也就大打折扣了。要是当初大毛的心能再宽广点儿,把水管接到咱们这边来,那最后到底谁赢谁输,还真说不定呢!

然而美国虽说借此走上了巅峰之路,可它却跟当年的英国犯了如出一辙的错误。那不断攀升的债务上限,那仿佛永远也印不完的美元,使得它竟然天真地觉得能够一直这样无休止地获取。

美元这汪池塘确实大,可千万别觉得它大到没边儿。从某种角度来看,欧罗巴和日本就像是缩小了的美国。这几十年来,水放了不少,却没见着能让他们真正强大起来,反而停滞不前好多年。日本更是离谱,专业搞通缩,都整整三十年啦!

要说原因啊,其实也没那么繁杂。这洪水啊,如果没被引到恰当的方向,就只会从增量转变成存量。这样一来,厉害的会一直厉害,弱小的就更加弱小,而本该作为需求主力的中间层,反而消失不见了。

这不,一个怪异的情形冒出来啦!为了弄出需求,居然去搞发洪水这一出。在这过程中,需求确实是蹭蹭往上涨了,可等到那股劲儿一过,需求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中间层也跟着逐步减少。就这么来来回回折腾几回,两极分布的情况就变得格外突出。美国当下接近二战时那样的贫富分化,就是这么造成的。

曾经啊,他能从 87 年的日股、97 年的东南亚风暴还有 07 年的次贷危机里捞到增量。但瞧瞧现在,那体量最大的根本没法割,没办法,他只能降低标准,转向内部搞再分配。这里头主要依赖两条路,一条是借助科技升级弄出些新的增量,实现财富的转换;另一条呢,就是依靠税收调节来让财富重新达到平衡。前者啊,不知道啥时候能成,后者嘛,还得再瞅瞅。倒是这新的一轮又一轮的洪水,那是一波接着一波,没完没了。

不过呀,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如果印美元只是为了制造需求,可与此同时,却把最大的供应方给晾在一边,这不就相当于自己要把所有的通胀压力都扛下来吗?

别再提找几个备选人的事儿啦!如今这病毒都常态化了,各个国家自己都忙得焦头烂额,能给咱提供的帮助那是少得可怜。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咱们可不是以前那样,光出口些日用品。咱现在还包含了不少高端的通信和机电产品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那可不是短时间内能被替代的,甚至永远都没法替代!

这可不禁让我琢磨起来,难道说美国打着这样的算盘,想通过通货膨胀这一招,把之前发放出去的美元用别样的法子给收回去?

【尾声】

如今的美国啊,跟曾经的大毛似的,自己就把那个最大的池塘给弄没了。短时间内呢,或许能捞到点好处,可长远去看,那肯定是让美元能流动的区域变小了呀,这明摆着会让美国在印美元这件事儿上付出更多的代价。

说不定在未来,这世界又会回到二战那时的模样,被划分成两大块区域。但和那时不一样的是,咱们现在已经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啦。咱可不像大毛,轻工业是短板,搞得路都走不稳当;也不像德日,对外界的需求依赖太厉害,一点自主权都没有。

要是在未来,美股和美房不幸摔了个大跟头,脸先着地了,那美国为了能重新站起来,肯定会疯狂至极地印出一大波美元,要不然就干脆不让它掉下去,直接靠着时间和一轮又一轮的美元浪潮给硬顶上去。可不管是哪种做法,实际上都在把美国的潜力给提前消耗光了。这就好比有人跟你说,别担心泡沫,不管出啥事儿,肯定有个超级厉害的人能把所有问题都扛下来。那这样一来,你哪里还会想着去做别的事儿呢?

那肯定是拼了命地去捞钱,眼巴巴等着钱蹭蹭往上涨,谁还愿意去费那个劲搞什么艰辛的创新啊,轻轻松松把钱赚到手难道不好吗?说实在的,如今的美国早就不记得最初的自己是啥模样了。放水这种做法说到底不过是对现有的东西进行重新分配罢了,只有在自由人相互之间做交易,那才可以真正创造出财富呢。

要是美国一直都改不掉这个毛病,那肯定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作为需求主力军的中等层次会被彻底收割干净。而且呢,最大的美元池塘也丢了,美国接下来要走的路啊,那只能是越来越窄喽。

因而接下来的这十年可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哟!在这种大周期即将落幕的时候,谁能更踏实肯干,更有那份咬牙坚持的劲头,那谁就有更大的可能在接下来的一轮里抢占到有利的位置!

这篇文章到这儿就结束啦!说实话,写得可能不算特别出色,但要是您觉得还不错,就麻烦动动手指给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