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英国已经陷入泥潭,日本还能好吗?

2024-09-01国际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很像:英国和日本】

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都坐落在被大海环绕的岛屿之上,是名副其实的岛国。它们的国土由多个岛屿组成,四周被广阔的海洋所包围,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们别样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英国充分利用了欧洲大陆分裂的局势,巧妙地在岛屿上施展其影响力,深入参与欧洲的政治格局,引导欧洲朝着有利于其扩张和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迈进。

日本在亚洲地区是工业化进程的领头羊,他们在发展历程中曾两次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当荷兰在航海时代处于巅峰时,日本便向荷兰学习,这催生了「兰学」的兴起;而到了明治维新时期,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英国,深入学习并发展了强大的海军力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日本与英国建立了紧密的联盟关系,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英国的忠实「追随者」。在战略规划上,日本深受英国影响,心中时常怀揣着「海岛眺望大陆」的愿景,梦想着能够掌控亚洲大陆,进而构建出一个所谓的「大东亚共同繁荣圈」。

二战结束以后,英国尽管是战争的胜利者,但其国力却逐渐衰弱,日子仿佛越来越难熬;反观日本,尽管是战败的一方,但在美国的帮助和支持下,经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中的佼佼者。

无论是英国的衰落还是日本的再次崛起,都仿佛是美国战略棋盘上的棋子,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然而,这两个国家内心深处对控制大陆的欲望,却始终如一,未曾改变。

如今,英国难以掌控欧洲的局面,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实力在逐渐削弱;而日本之所以无法主导亚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亚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中国正以强大的姿态崛起。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仿佛踏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岛屿国家更是面临诸多挑战,局势显得尤为错综复杂。无论是政治上的纷争、经济上的困境,还是地缘安全方面的威胁,都如同乌云般笼罩在它们的上空,问题接踵而至,难以平息。

【随着女王的离去,英国最后一点光环也没有了】

英国这个国家,它就像是欧洲大陆边上的一位守望者,时刻警惕着不让大陆上的国家变得过于强大。每当有哪个国家在欧洲崭露头角,实力渐增,英国就会迅速采取行动,使出浑身解数,来遏制这个国家的崛起势头。这种举动,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竞争时,总希望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不愿让对手轻易超越一样。

长久以来,英国因率先迈入工业化进程,对欧洲其他国家抱有一种优越感。他们眼中,意大利仿佛被懒散气息笼罩,法国则被视为带着乡土气息的群体,而德国,在英国人的观念里,似乎成了较低社会阶层的聚集地。这种看法,无疑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某种偏见和自大情绪。

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让英国那曾经「日不落」的辉煌地位逐渐黯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如同一阵强风,吹散了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核心地位。而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爆发,更是标志着英国对全球战略要地——苏伊士运河的掌控时代正式落幕,结束了其长期以来的统治历史。

战后的英国,日子似乎每况愈下。昔日的殖民地逐一远去,先进的工业发展也停滞不前。在欧洲的舞台上,他们既无法独领风骚,也难以与各国紧密相拥,跌跌撞撞地加入了欧盟,却又在纠结中选择了退出。这样的境况,真是让人感到惋惜。

坦诚地说,二战后的英国,在国际舞台上,除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仍保持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外,她就像是英国逐渐衰退背景下的一束温暖光芒,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除了这些,英国在国际上还有两个广为人知的「特色」:一是英国足球迷的「热血」行为,虽然他们在与俄罗斯球迷的冲突中常常不占上风;二是英国首相的「快闪」现象,换首相的速度之快,让人应接不暇。

在10月20日这一天,英国首相特拉斯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她宣布放弃自己仅仅担任了45天的首相职位。这一举动,让她不幸地成为了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这一记录的确让人唏嘘不已。

在这之前,英国的首相任期最短记录是1827年的乔治·坎宁,他只担任了119天的首相,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政绩不佳而被罢免,而是因为他身体状况恶化,不幸在首相任期内离世。这样的故事让人感叹,政治生涯的辉煌与无奈,有时也与个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真让人纳闷,自诩为「民主典范」的英国,怎会迎来特拉斯这样的首相时代:她担任贸易大臣时,因军火交易风波与美国产生摩擦;转任外交大臣后,更因地理知识模糊,将俄罗斯领土误认作乌克兰,闹出了国际笑柄。

尽管能力备受质疑,特拉斯还是在政党间的复杂博弈中,意外地坐上了首相的交椅。对她而言,这其实是个不小的收获:在英国,哪怕首相只任职一日,也能享受到「终身福利」的待遇。

尽管特拉斯一上任就推出了针对富人的减税政策,导致英镑汇率持续下滑,国内经济陷入混乱,但她的生活待遇依旧稳如泰山。未来无论经济如何波动,她的生活质量似乎都能得到稳固的保障。

特拉斯的决策对英国造成了深重的伤害,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英国本已脆弱的「国家形象」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全球的目光仿佛聚焦在了一场荒诞不经的戏剧上,纷纷以旁观者的心态,目睹着英国政坛的这场混乱闹剧。这样的局面,无疑让英国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更加尴尬和无力。

英国人自己心里清楚,他们的国家正面临困境:女王离世后,王室的辉煌似乎也随之黯淡;首相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新上任的总是难以超越前任;而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却往往无缘首相之位。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日本】

【左传】中有句名言:「大禹、商汤自我反省,因此他们的国家兴盛并非偶然;而夏桀、商纣则总爱归咎他人,所以他们的灭亡也来得迅速而突然。」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若能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么他的国家就有望繁荣昌盛;相反,如果一味推卸责任,怪罪他人,那么国家的衰败也将不可避免。

禹和汤两位贤君,他们总是反思自身的不足,因此他们的成功如同江河之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相反,桀和纣这两位暴君,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结果他们的失败也如同山崩地裂,来得如此突然,让人措手不及。

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至1945年二战硝烟散尽,日本在短短不到百年的光阴里,其国家历程犹如搭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之旅。它先是疾驰而上,攀至辉煌巅峰;随后却又急转直下,跌入了历史的低谷。这段历程,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与转折。

在对外开放之前,日本曾是一个资源匮乏、自我封闭的国家。由于其岛屿众多,火山地震频发,岛上的居民们对生存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对广阔的大陆则抱有无比的憧憬与向往。

然而,他们多次试图征服大陆,却都以挫败收场,最终只能无奈地在岛上专注于自己的「幕府统治」。在那里,手握兵权的地方势力牢牢掌控着政权,天皇则沦为了一个空洞的象征,民众若想生活得稍微宽裕些,还得看「幕府将军」的脸色行事。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逐步迈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这场变革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幕府」统治,让天皇重新成为国家的核心,还引领着日本踏上了「军国主义」的发展轨迹。

那时候,世界正处于殖民主义势力瓜分全球的晚期阶段,亚洲大陆上的多数国家,除了日本以外,大多还沉浸在封闭与落后的农业社会中。日本,尽管在国际舞台上并未占据显眼位置,但在亚洲区域内,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光芒四射,其强大实力足以让任何对手望尘莫及,仿佛拥有「无敌」的威名。

在1894年,中国这个曾经坚决阻止日本踏上其领土的国家,在面临欧美列强几乎瓜分完毕的困境下,遭遇了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被日本视为对中国的侵略。这场战争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速了它的灭亡。

日本在战胜清朝与沙俄之后,一跃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迎来了它作为国家发展历程中的辉煌篇章。世界各国对日本的崛起纷纷投以新的目光,并开始警惕这个新兴力量的崛起。

在这个时期,西方社会里出现了一种对亚洲人的偏见,他们称之为「黄祸论」。每当亚洲地区有国家崛起变得强大时,这种偏见便会被一些西方人拿来作为标签,声称这是「黄祸」的预兆。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对亚洲国家实力增长的一种无端恐慌和误解。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强有力的控制,可以说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地位类似于美国的附属国。此外,美国还利用日本作为其在亚洲地区的代理人或「助手」。通常,一个国家的核心「主权」涵盖了政治决策、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外交政策等多个方面,但在这一时期,日本在这些领域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

在政治舞台上,美国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天皇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而非实际的掌权者。各个政党背后,都隐约可见美国培养的势力在操纵。就连日本的「右翼」势力,其背后也常有美国纵容的「战犯」在暗中支撑,成为了他们行动的坚强后盾。这样的现状,让日本政治的走向深深地打上了美国的烙印。

在经济层面,美国将美军在亚洲地区的「后勤补给」和「装备保养」任务交由日本承担,这两项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工业的复兴。此外,为了构筑亚太地区的坚固防线,美国在多个领域为日本提供了慷慨的支持,这些支持是灵活且可随时调整的,为日本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军事层面,美国对日本实行了严格的军事限制,禁止其拥有独立的军队。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便是美军遍布日本各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这样的安排,无疑彰显了日本在美国亚太战略布局中的特殊位置:它更像是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战略的前锋,一颗不可或缺的棋子。

在外交领域,日本虽然享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但这种权利始终是以不干扰美国的全球战略为底线的。关于「中日韩自贸区」的构想,尽管多方期待,却迟迟未能成为现实,而在此期间,日本政坛还接连发生了几起令人费解的政治高层离世事件,这些事件之后,几乎没有日本政治人物再敢公开提及自贸区的建立议题,生怕触动某些敏感的神经。

日本的发展轨迹仿佛过山车一般,迅猛崛起为全球瞩目的强国,却又迅速遭遇挫折,几乎沦为美国的附庸。在「广场协议」的重压之下,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步入新世纪的大门时,其政治与经济局势更显动荡不安,仿佛仍在为过去的辉煌与随后的跌落付出代价。

当一个国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遭遇动荡与挑战时,它往往会转向军事和外交舞台,力求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与成就。这是因为,若不在这些关键领域找到稳定与增强的途径,国家很可能迅速陷入衰败的境地,最终沦为国际舞台上的边缘角色。简而言之,为了避免国家的衰退,国家会在动荡时期更加重视军事力量与外交策略的运用。

日本同样在军事领域持续增强实力,如今已成为亚洲地区一股能够自立自强的力量。然而,美国却似乎不愿轻易放下对日本的掌控,仍紧握着那根约束的缰绳。

因此,像安倍晋三这样的日本政治领袖,在亚洲地区不断挑起事端,同时极力向美国示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重要性,并强调发展军事力量的必要性。他们似乎认为,这样的行为能够为他们赢得更多的国际关注和支持。

在外交舞台上,日本似乎步调紧密地跟随美国,结果却无意间让周边国家心生不满,几乎走到了关系紧张的边缘。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因为「岛屿争端」的问题,双方关系迅速恶化,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由于乌克兰问题,俄罗斯感到异常愤怒,甚至达到了愤怒至极的地步。作为回应,俄罗斯决定对日本的一些政治人物,特别是首相岸田文雄,实施严厉的制裁措施,即终身禁止他们进入俄罗斯境内。这一决定彰显了俄罗斯对于此问题的坚定立场。

日本所采取的这些举措,赢得了美国的赞赏与肯定,从而使得自己能够紧跟美国的步伐,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现一番风采。

美国为了提振国内经济,决定提升美元利率,这一举措随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美元供给的紧张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货币迅速贬值,国内经济状况看起来黯淡无光,使得刚掌舵不久、仅上任数月的岸田文雄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地位似乎也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笨蛋,问题是经济」,一样的囧境】

日本与英国,这两个原本极为相似的国家,如今却走到了如此境地,其中缘由自然是多方面的。而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无疑是这背后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样的大势之下,两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调整。

实际上,英国和日本面临困境的核心根源在于它们自身的战略失误,即未能基于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条件,进行恰当且务实的国家定位。这种定位上的偏离,无疑对它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不利影响。

英国长久以来怀揣着重振辉煌的愿景。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的时代,即便国内经济已是满目疮痍,她仍毅然决然地选择全力以赴,与阿根廷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较量。虽然这场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然而,胜利的代价却让本已脆弱的英国经济雪上加霜,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之中。

如今,英国正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因为过去殖民时代累积的优势资源已逐渐耗尽。仔细想来,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屿国家,为何能维持如此高的社会福利水平?这并非因为他们像中东的石油富国那样坐拥自然资源。

现在已不是昔日殖民时代,英国无法再像从前那样,肆意掠夺世界各地的资源来滋养本国人民。同时,英镑也已失去了全球货币的地位,英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通过金融手段间接地剥削他国财富。这种特权如今已几乎被美国独揽,成为他们特有的能力。

总而言之,英国要想重振雄风,光靠换首相或是玩些花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他们得在制造业上有所建树,科技领域也要再搞出点能引发「大革命」的新玩意儿。不然的话,想重返昔日辉煌,那简直是天方夜谭。问题的核心在于经济,无论怎么换领导,只要经济上的瓶颈不突破,他们就还会面临同样的困境。

日本,若能摒弃那些虚无缥缈的幻想,不再一味依赖美国这棵大树,转而真心实意地与邻国建立和谐关系,利用他们内心深处那份强烈的「忧患意识」,再加上当前依然雄厚的科技和工业基础,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更为稳健、繁荣的道路。这样一来,日本的生活质量和国家地位都将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日本却似乎怀揣着「以小搏大」的野心,以及「趁火打劫」的投机念头,同时还带着「G7成员国」那份莫名的自负感。这些心态和态度,恰恰成为了日本难以跨越的障碍,使得它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长处。

如果日本能够安分守己地待在亚洲,与中国和韩国携手共进,共同经营好这个「自由贸易区」,那么日本的经济就有望稳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有一个坚实的保障。

非常遗憾的是,当前日本在美国的强势影响下,加之国内一些倾向于美国的政治领袖的引导,使得日本仿佛陷入了行动上的困境,就像是遭遇了「重大决策瘫痪」,难以自主、灵活地迈出步伐。

确实如此,岛上的人们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都始终保持着那份警醒的「危机意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你提到英国的那个「全球英国计划」,不正是展现了一种类似的远见卓识吗?他们也在努力适应全球变化,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在日本的这座岛屿上,日本人每天都充满激情地高喊着「胜利属于我们,加油努力!」的口号,这样的声音响彻云霄,彰显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