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方面来讲,一般来说,只要对未来还存有一丁点希望,就不会走向极端,也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这既是人性的优点,也是人性的弱点。在这场俄乌冲突里,西方阵营正借助这一人性的「弱点」,让普京在倒台前一直能看到获胜的希望,并且慢慢让他「窒息」。
在俄乌冲突的这场博弈里,俄罗斯那庞大的核武库一直是西方国家难以跨越的障碍。就俄罗斯方面而言,像梅德韦杰夫这样的高层时不时就会用「核战争」去敲打并警告西方。
从西方阵营这方面来看,他们那种小心翼翼地去试探,还有「挤牙膏」似的武器援助,就表明了为了避免核战争,他们正在对俄罗斯实施「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具体的做法和手段是:让普京一直能看到「获胜」的盼头,接着就盼着俄罗斯国内的政治生态能发生改变,并且促使普京政权「垮台」。
现在在德国流亡的伊戈尔·艾德曼是俄罗斯的社会学家以及体制批评者,他把西方针对俄罗斯的战略概括为「消耗俄罗斯并慢慢‘扼住’普京」这种模式。他觉得,由于担心惹恼普京和俄罗斯,西方不想有「突然」的举动。基于此,他还做了一个关于怎样对付「眼镜蛇」的比喻。
伊戈尔·艾德曼打比方说:「你走进一个屋子瞧见一条眼镜蛇,那时候你既不想也不能猛地有动作。为啥?因为它会扑过来咬人——那可是能咬人的核武器。你得小心翼翼、巧妙地把它压碎,让它窒息。这样一来,它都没机会去咬,因为你的靴子已经踩在它喉咙上。现在西方国家正(用这种方式)慢慢‘扼住’普京。」
伊戈尔·艾德曼接着说:「西方的想法就是让普京一直盼着能在最后关头得到点儿啥。可等他明白自己的政党已经完蛋了,就没资源去搞极端行动,像发动核战争这种事。意思就是,等他想去按核按钮的时候,那核按钮说不定已经没了。」
伊戈尔·艾德曼说:「普京觉得乌克兰很快就会投降,这完全是错的,根本不会有这事儿,可他就指望着。那‘疯狂’的梅德韦杰夫也这样。」艾德曼还着重指出,西方给俄罗斯的压力以及对乌克兰的援助一直在持续增加,对普京的‘扼杀’也在不紧不慢、有步骤且毫不退缩地进行着。
伊戈尔·艾德曼是俄罗斯的反对派,是个坚决的「反普京」人物,他讲的话难免带有「倾向性」。不过平心而论,他对西方战略的剖析,好像还挺有那么点道理。毕竟,从这一年多的俄乌冲突进程来看,西方的策略实际上就是在慢慢消耗俄罗斯的同时,还给普京留了某种「希望」,可「绳索」却越勒越紧了。
从武器援助乌克兰这方面来讲,西方秉持的原则其实就是「一点一点给」的模式。一开始给的是一些只有防御作用的单兵作战用的轻武器,接着给了有进攻性的「海马斯」这类中型武器,现在已经提升到能用于战役的西方主战坦克等重型武器了。要是没什么意外的话,接下来,「台风」、「F 系列」等西方战斗机也会慢慢装备到乌克兰军队里。
在西方给乌克兰援助武器的时候,俄方一直都在警告。可「红线」却被西方这种「挤牙膏」似的方式给消除。因为俄罗斯觉得,这种零零散散的武器援助对俄罗斯构不成啥根本性威胁,所以就很难下定决心使用「大杀器」去阻止。
在俄乌冲突刚爆发那阵子,俄罗斯跟西方搞起了「能源博弈」。说实在的,欧盟内部对于从能源方面制裁俄罗斯这事,意见不太统一。就像匈牙利老是在「使坏」。这就多多少少给了俄罗斯一些信心和希望,让它有了欧洲离不开俄罗斯的「错觉」。所以那段时间,舆论场里有很多「欧洲过不了冬」之类的说法。
不过,欧洲人找到新的能源供应途径之后,就毫不犹豫地切断了跟俄罗斯的能源关联。虽说欧洲人也在难受着,但确实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会失去这几十年辛苦建立起来的欧洲能源市场。至于俄罗斯到底会不会特别伤心,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俄乌冲突刚爆发没多久,俄罗斯西边和北边的两个邻国芬兰跟瑞典赶紧申请加入北约。就在这个时候,北约内部的土耳其和匈牙利先后表示出「阻止」的意思,这给俄罗斯带来了「一点儿希望」。
不过,土耳其和匈牙利纯粹是为了让自己获利最大化,压根就不是真心的,也没那个本事去阻止。最终,在俄罗斯及其支持者的「想象」里,芬兰在 4 月初已经正式成为北约成员,要是没什么意外,瑞典加入北约也就是个时间早晚的事呗。
在西方的舆论那地儿,一直都有不少对「援助乌克兰并且削弱俄罗斯」唱衰的声响,这难免会让普京产生「西方反俄阵营会变样」「援助乌克兰会变弱」的幻想,自然也就会影响普京对局势走向的判断。
比如说,马克龙突然抛出「欧洲战略自主论」之后,舆论场立马就有了西方对乌克兰援助会大幅减弱的这种看法。不过,紧接着的 G7 会议上,所做的决定却是「加强对乌克兰的军援」。很明显,就算是法国,它也没办法改变西方对俄的「战略方向」。直白来讲,如果俄罗斯要是对此抱有「幻想」,那肯定会影响到普京的战略判断,也会因此错失「调整」的时机。
在乌克兰的战场上,西方给普京留下了能产生幻想的余地。就像在巴赫姆特战役里,俄军好像取得了特别重大的突破,还让普京看到了有「再进一步」,甚至在整个乌克兰战场上「获胜」的可能性。不过,要是从深层次去思考的话,就能发觉这一仗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要是俄罗斯真有在乌克兰战场取胜的本事,那就得想想这不算大的巴赫姆特战役都打了九个多月,到现在还没拿下来;要是乌军真那么弱,那为啥乌克兰一有增援部队上去,战场态势就变?明摆着,乌军是留了一手的。
美国和北约为啥让乌克兰军队在巴赫姆特战役里留了一手?主要就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配合西方对俄罗斯慢慢「勒脖子」的大战略,好让普京看到能赢的「盼头」。二是满足普京「想得到点啥」的心理,像卢甘斯克等那四块地。三是给援助乌克兰重型武器找理由、争取时间。明摆着,一切都是为了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最后那一下」。
当然,这所谓的「最后一击」,说的可不只是战争那方面哦,主要是给「窒息」普京提前打个底。依伊戈尔·艾德曼的看法,西方的策略并非要在军事上把俄罗斯彻底打败,而是要让普京没法在乌克兰战场上达成「完全掌控新入俄四地领土」的那种特别军事行动目标,不过,又给普京留着那么一丝可能。
只要还有希望在,俄罗斯就不会动用核武器,普京也不会对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可能的结果就是:要么在乌克兰战场持续「被损耗」,要么在乌克兰战场「被击败」(意思是没法掌控已占领的土地)。不管出现哪种情形,普京在俄罗斯国内的执政根基都必定会受到影响而动摇。
实际上,西方阵营早就把颠覆「普京政权」当作对俄战略的首要选项。就像,在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拜登就已经公开讲过:「这是一场民主跟专制的较量。」再比如说,海牙国际刑事法院给普京发出「逮捕令」的那件事。得明白,普京终归是五常国家的元首,搞出这样的「羞辱」举动,明显就是没打算给普京留退路。原因在于,西方人觉得,要是这样做,风险小,成本也低。
简单来讲,这场战争的悬念已经没多少。因为从战略层面看,俄罗斯好像掉进了一个很难脱身的战略陷阱里。那「得到点东西(四地领土)」的念头,让普京没法在战略上果断地做出调整。而那「若隐若现」的获胜希望又让普京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打下去。
要是战争消耗一直往上增,俄罗斯民生问题老是冒头,那肯定会影响到普京的执政根基,所以「倒台」不是没可能。要是真这样,对美国和西方来讲,这种「窒息」的模式,既能避开核战争,又能削弱俄罗斯,实现赢得这场冲突的目的。而普京,就是因为「牵绊」太多,没法「自己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