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菲律宾终于想起来,小马科斯1年前访华,在北京和中国有个约定

2024-07-10国际

时至今日,菲律宾对其在仁爱礁的「挫败」依旧耿耿于怀。此刻,小马科斯政府终于忆起,当年小马科斯访华时,双方在南海问题上达成的共识——管控海上分歧,不让南海问题成为中菲关系的全部。

在最近的一次听证会上,菲律宾外长马纳罗坦言,总统在北京时确实就南海问题与中方领导人「达成了共识」。他也承认已向中方发出外交照会,预计双方将就南海问题展开对话。然而,此时重提小马科斯访华的旧事,其动机并不单纯,无非是想将责任推卸给中国。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菲律宾外长重提总统访华的旧事,是因为撞到了南墙,终于知道「回头」了。这样未免高估了菲律宾的政治操守。从阿基诺三世时期算起,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已多次撞墙,唯有杜特尔特吸取了教训,而小马科斯上台后又将其抛诸脑后。

坦白说,直到现在,小马科斯政府仍未觉得自己在南海问题上「背信弃义」,反而还在无端指责中国。正是这种鸵鸟心态,使得中菲在南海问题上陷入了一个看似无解的死循环。

菲律宾目前的想法充满矛盾,一方面想继续炒作军人在仁爱礁受伤的事件,将自己塑造成中菲海上争端的「受害者」,但另一方面,又没有勇气与中方摊牌。马纳罗在听证会期间多次强调,即使仁爱礁发生严重事件,对话和外交也应放在首位。

然而,事已至此,对话已无法解决问题。小马科斯当年访华时,确实与中方就南海问题交换了意见。但他回国后的所作所为,我们心知肚明。过去一年多里,菲律宾先是单方面撕毁了前总统杜特尔特与中国在仁爱礁的「君子协定」,多次发起挑衅并大肆炒作,导致中菲关系急转直下。

本来事态并非不可控制,菲律宾西部军区前任司令本已与中国谈妥了仁爱礁运补的「新模式」,然而执行了没几次,菲律宾内部便先闹起来,他也莫名其妙地被撤了职。接任的一把手打法更加激进,竟召集海军精锐,企图实施一次闯进仁爱礁运补的「军事行动」,其结果我们也都心知肚明。

菲律宾所谓的「精锐」刚进入仁爱礁周边海域,便立即遭到中国海警的执法。他们全副武装而来,却手无寸铁地离开,被缴获的枪械至今仍未要回。由此可见,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纠结心态。有人试图与中国对话,维持以往的「常态」,结果不仅被边缘化,连职位都没保住;而强硬派则大行其道,企图搞点大动作,进一步破坏现状,却也未能得逞。

对小马科斯政府而言,一个冷酷的现实是,即便有美国撑腰,菲律宾也没有对中国强硬的资格。更不用说在仁爱礁铩羽而归后,美国虽然第一时间声援菲律宾,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却纹丝不动。归根结底,菲律宾想靠重振美菲防务关系,在南海兴风作浪,从一开始就打错了算盘。

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除了重提小马科斯访华的老黄历,似乎也别无他法。菲律宾外长的说辞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3个月前,中菲在仁爱礁撞船后,菲律宾方面也主动提到,小马科斯访华时曾与中国讨论了「南海热线」的问题。这两件事的共同点在于,菲律宾企图在仁爱礁升级事态,结果却踢到了铁板,被中方坚决反制,运补行动无功而返,自家人员也受了伤。这很难不让人觉得,菲律宾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换个角度来看,过去了这么久,菲律宾还是只能把小马科斯访华拿出来说事,这也说明,小马科斯从北京回去以后,对中菲关系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建树,才导致菲律宾外交部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讲。应该说,菲律宾拿老黄历出来说事,不排除是一种与中国讨价还价的手段。但其背后实则传递出复杂的信号:菲律宾既想继续误导国际社会,巩固自己对南海的非法诉求,又希望中方能看在以前的面子上「高抬贵手」。

然而问题在于,菲律宾自己都没有做到「南海问题不是中菲关系的全部」,现在反过来指责中国,未免有些匪夷所思。小马科斯当年访华时,中菲确实达成了不少合作成果,但菲律宾自己不珍惜,为了迎合美国介入南海的地缘战略目的,不惜背信弃义。现在再想息事宁人,就没那么简单了。

回顾整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和行为一直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炒作和挑衅来维护自己在南海的非法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与中国正面摊牌的勇气和实力。这种既想挑衅又想求和的心态,不仅让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陷入了死循环,也让中菲关系陷入了困境。

对于菲律宾来说,真正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回到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上来,通过对话和外交手段来解决分歧和争端。而不是一味地炒作和挑衅,更不是试图依靠外部势力来介入和干预南海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一直致力于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并愿意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希望菲律宾能够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与中国一起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南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需要各方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我们希望菲律宾能够认真对待南海问题,回到与中国达成的共识上来,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分歧和争端。同时,我们也希望国际社会能够为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