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先是接待欧盟伙伴,然后又迎来莫迪,普京的信心越来越强

2024-07-13国际
#深度好文计划#西方国家对俄实施了一系列严厉制裁,试图孤立俄罗斯,迫使其停止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然而,近期的几个事件表明,这些制裁收效甚微,反而令普京愈发自信。

6月30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领导人访问莫斯科,与普京举行会晤。此举引发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强烈不满,认为有损欧盟团结,无助于推动和平。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直言"绥靖不能制止普京"。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更是直接表示,欧尔班此行"不代表欧盟"。多国领导人指责欧尔班破坏欧盟利益,滥用权力。但对此,欧尔班坚称和平不能躺在"布鲁塞尔的舒适扶手椅里等待",必须主动出击。他的言行凸显了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而普京正好乐于利用这一点。

紧接着,印度总理莫迪于7月3日开启为期两天的访俄之旅。这是俄乌冲突爆发后,莫迪首次访问俄罗斯。俄印作为传统盟友,双边关系因乌克兰战争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印度在联合国投票中避免谴责俄罗斯,并成为俄石油的主要买家。另一方面,印度对俄中走近感到不安,从美欧增加军购,在去年上合组织峰会上也表现得相对低调。尽管如此,此次会晤议题涉及能源、贸易、国防等广泛领域,显示出俄印关系的韧性。印俄贸易额在2023-2024财年达到近6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俄罗斯仍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双方有望签署新的军事后勤协议。

普京先后接待了来自欧盟和亚洲大国的领导人,充分展示了其外交主动性和自信心。这表明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远未被孤立,制裁也未能奏效。相比之下,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却陷入僵局。国会拖延对乌军援,欧洲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援乌意愿下降。美国财长耶伦近日承认,西方的石油限价令"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削弱俄罗斯经济。

面对令人尴尬的现实,一些美国官员开始把矛头对准中国。他们声称中国企业向俄提供无人机、导弹、光学等零部件,支撑了俄罗斯的军工生产,成为其抵御制裁的关键因素。报道虽然承认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提供致命性武器援助,但仍认为中国的做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对此,中方予以强烈驳斥,指出这完全是对中俄正常贸易的污蔑,以及编造所谓中俄联盟以解释制裁失效的拙劣伎俩。

西方对中国的指责,只不过希望在舆论层面对中国施加压力,试图让中国斡旋俄罗斯,让俄罗斯尽早撤出乌克兰。本质上还是北约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战略宣告失败,

对俄罗斯而言,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确实存在诸多挑战,但也不乏化解危机、突破困局的机遇。具体到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之所以能够顶住西方的强大压力,本质原因在于其在乌克兰问题上占据一定的"道义制高点"。在俄方看来,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抵御北约东扩,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这一立场得到了许多域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国家大多不属于北约体系,对俄罗斯也没有根本的敌意。它们更多地从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强权政治的角度来看待俄乌冲突,对西方动辄诉诸制裁的做法持怀疑和非议态度。

以印度为例,作为俄罗斯传统的经济、军事和国际政治合作伙伴,印度在乌克兰问题上秉持中立和平衡的立场。一方面,印度呼吁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早日实现停火止战。另一方面,印度并未响应西方的对俄制裁,而是继续保持与俄罗斯的各领域合作。这种务实的立场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对印度而言,俄罗斯不仅是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和军火来源地,也是维护地区权力平衡、制衡西方霸权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印度更需要俄罗斯这样的战略支点。因此,尽管面临美国等国的压力,印度仍然坚定奉行不结盟政策,这无疑极大地缓解了俄罗斯的外交困境。

类似印度这样的国家不在少数。从中东到拉美,从非洲到东南亚,许多国家对西方的强硬立场持保留态度,不愿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队。她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维护本国利益,既不愿受制于人,也不想成为西方遏制俄罗斯的"马前卒"。这种心态使得西方的对俄制裁阵营并不那么坚实,其"围堵"俄罗斯的企图也难以得逞。

可以预见,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俄罗斯与中国、印度等大国的关系只会进一步加强。而美欧则将继续陷于分歧和战争负担之中。单边制裁解决不了问题,各方应以对话谈判化解矛盾,推动政治解决。唯有如此,乌克兰危机才有望找到出路。把责任推给中国,不过是西方逃避现实的小伎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