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新书认为:印度「大国雄心」仍是「待完成的探索」

2024-07-11国际
参考消息网7月11日报道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近日刊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访问学者苏米特·甘古利的文章,题为【莫迪对印度仍抱有大国雄心】。全文摘编如下:
2015年,印度职业外交官苏杰生(现任外交部长)在担任外交秘书后不久在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年会上发表演讲称,印度的目标是从「平衡大国」转变为「领导大国」,强调了作为印度外交政策长期以来重要原则的一个目标:成为全球政治中的重要角色。
政治学家塔扎·瓦尔凯·保罗在其新书【待完成的探索:从尼赫鲁到莫迪,印度对大国地位的追求】中,追溯了印度难以实现的外交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他在书的开头就解释说,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通常包含两个层面:社会心理层面和物质层面。他认为,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印度独立后对地位的追求主要是社会心理层面的,因为英国让印度在物质上陷入贫困,同时在民族心理上留下伤疤。
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民族主义领导人试图找回这个新生国家的自尊,但保罗令人信服地指出,印度的追求超越了这两个层面,还包含了源自长期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的道德和文明层面。尼赫鲁大力倡导去殖民化,坚决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还呼吁解决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的经济差异。
政策缺陷削弱硬实力
保罗进一步区分了先赋地位和向往地位。印度独立后的先赋地位其实并不明确:它显然是亚洲的一个重要大国,但面临的民族凝聚力和经济发展等巨大挑战削弱了它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另一方面,毋庸置疑的是,印度尽管物质匮乏,但渴望在世界政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书表明,印度及该国政治的某些特征反映了它对全球地位的追求。其中一章的主题是物质力量。保罗指出,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和有核国家,印度的硬实力不容小觑。但他没有充分探讨印度为获得这份实力而作出的曲折努力。经济政策存在缺陷,对国内军事工业基础投资不足,忽视医疗和教育等重要社会领域,这些因素都削弱了印度的实力。
保罗在后面才写到这些失误,对此着墨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值得称赞的是,他强调了两个依然存在的公共政策缺陷可能会削弱印度的硬实力,从而影响其全球地位。
首先,尽管印度在制药和软件等领域成绩斐然,但研发支出仍然不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这对其创新能力形成制约。保罗强调,这体现在印度和中国近年来的专利申请数量上:中国是印度的五倍。研发支出不足导致印度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削弱了其全球地位。
其次,印度没有为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提供有酬就业以利用巨大的人口红利。要充分利用大量青年劳动力,印度需要每月创造近100万个就业机会。但历届政府都未能做到这一点,包括2014年以来莫迪的前两届任期。政府未能为激增的青年人口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咎于不合理的经济政策。
如今,印度的青年失业统计数据令人震惊:25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为45%左右。除非印度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它无疑会影响印度的增长前景和全球地位。
面临诸多关键挑战
在另一个关于印度与其他大国关系的章节中,保罗阐述了对新德里与北京之间竞争的见解。他提到一个观点,即印度是一个没有认清自己国际地位的地区新贵。但新德里和北京之间的竞争不止于全球地位。有人提出,这是一场涉及重要安全竞争的多方面持久较量。
保罗没有回避印度追求大国地位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倾向。他认为,在印度,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受到优待,而少数民族遭到排挤,这可能会在国内和世界上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在国内可能会引发不和,在国外则会进一步损害印度作为一个多元化民主政体的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莫迪成功地利用印度教民族主义浪潮提升了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地位。但最近的选举结果显示,这股浪潮可能正在消退。莫迪是一位老练的政治家,为寻求选举红利,他可能会把重点重新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计划上,就像在第一个任期里所做的那样。如果印度人民党领导的政府改变政策路线,淡化印度教民族主义,那么印度可能朝着实现大国崛起梦想更进一步。
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保罗探讨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印度的国家能力。他提到了印度在寻求提高其全球地位时面临的一些关键挑战,包括提高基础设施质量、改善医疗服务,以及应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印度目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迎接这些挑战,因为其政策不够平衡和连贯。特别是,如果不直面气候变化带来的破坏,为此付出的经济和人力代价终将削弱印度对大国地位的追求。
新德里下一届政府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些急迫的问题,将决定印度能否实现其宏伟目标。(编译/熊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