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报道称,俄罗斯在战场上的表现相当出色,在短短三天内连连攻占了多个城镇,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战略位置。
最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立场有所软化,因此这场战争似乎开始显露出曙光,和平的希望似乎在前方若隐若现。
然而,在俄乌战争中,最大的失败者已经逐渐浮出水面。既不是俄罗斯,也不是美国,更不是乌克兰。
种种迹象显示,曾被称为「欧洲铁娘子」的默克尔所做的预言,正逐渐变为现实,一步步清晰显现。
默克尔究竟表达了什么?谁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这一切还得追溯到2022年。
2022年2月,正当北京冬奥会结束、冬残奥会尚未开始之际,俄罗斯突然向乌克兰发起了军事攻击。
在俄罗斯迅速行动,军队直逼乌克兰首都基辅时,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却突然做出了预测:
如果这场战争持续下去,德国将会受到影响。
德国既不与俄罗斯接壤,也与乌克兰无邻,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无关,仿佛完全不牵涉其中,似乎八竿子打不到一块。
说他会受到惩罚,或许没有人会信服。
然而,随着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德国的制造订单逐渐减少,其工业强国的地位已不复存在。
此外,随着对乌克兰持续提供支持,德国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两千亿美元。
这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德国人为了迎合美国,放弃了自身「三驾马车」中的两项。
二战后,德国几乎是在废墟上重新开始建设国家。
当时的他们,分成了东部和西部,分别受到美苏两国的控制。
在美国的支持下,西德的制造业逐渐崭露头角。
东德虽然得到苏联的支持,但因受限于欧洲整体经济实力,其发展并不顺利。
1991年,苏联解散,东欧发生剧烈变革,柏林墙也随之崩溃,东西德再次统一。
东德居民及部分东欧人士,陆续涌向德国寻找就业机会。
德国拥有成熟的工业技术,东德和东欧地区则具有人力成本的优势。
两者互为补充,促使德国的加工业迅速崛起。
不久后,俄罗斯开始大规模出售其自然资源。
作为俄罗斯的邻国,德国自然可以享受到不少便宜的资源。
因此,工业技术、低成本劳动力以及折扣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了德国发展的「三大驱动力」。
保护他们从战败国迅速崛起,直接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默克尔是德国历史上首位有东德背景的总理,这一独特身份突显了她在政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在她的任期内,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始终保持良好,这让德国长时间享受了能源红利。
因此,她十分明白俄罗斯与德国的关系,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然而,2021年默克尔辞职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德国新任总理朔尔茨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都是极端的「亲美派」代表。他们在多个事务中的立场和行动,清楚体现了这一倾向。
自他们进入政治舞台以来,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德国随即站在美国一边,对俄罗斯施加了几乎疯狂的制裁。
然而,当时的德国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表示希望制裁不包括能源领域。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他们的期望逐渐变得渺茫。
2022年9月,「北溪」一号和二号管道相继发生爆炸,导致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联系完全中断,双方的能源交流由此停止。
从那时起,他们与俄罗斯关系彻底破裂,停止了与俄方所有的贸易往来,包括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实际上,德国的发展是与石油和天然气息息相关的。
自那时起,德国只能被迫购买由美国和印度提供的「加价」能源。
当时,仅有一艘来自美国的天然气运输船在欧洲,就能获得高达一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印度依靠成为俄罗斯能源的中转站,成功跻身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然而,德国不得不为获取能源,支付更高的费用。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德国的工业产品,曾是俄罗斯最为依赖的资源。
俄罗斯的燃油系统和军舰所依赖的燃气轮机,均来源于德国制造。
德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同样备受欢迎。
在「禁运」政策实施后,德国的许多商品失去了俄罗斯市场,随之陷入滞销。
生产成本显著上升,产品却无法销售。
这一进出,让众多德国公司都受到严重打击。
在车间中,机器空转和停转的现象频繁出现。
偏偏这样的德国,仍然需要每天提供大量武器,以支援乌克兰。
武器的花费相当高,这方面的支出可谓如同流水般不断。
发展停滞与缺乏原则的援助,直接导致德国经济出现负增长。
为了生存,德国公司被迫大规模裁员。
随着战争的逐渐胶着,德国的能源危机开始蔓延,民间水电费用持续飙升。
原本失业的德国人,开始难以承担生活费用。
人们心中充满了不满,纷纷成群结队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所作所为。
为了解决经济难题,德国人想出了许多方法。
有人建议,既然全球都在进行能源转型,不如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
提到清洁能源,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独占鳌头。
与中国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德国工业依然有复兴的可能。
然而,朔尔茨和冯德莱恩在美国的影响下,主导欧盟对中国展开贸易战,向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征收高额关税。
他们的做法显然是切断了自己发展的另一条途径。
开源无望,唯有节省。
在2023年11月,德国的选择党提出了一项计划,旨在大规模遣返外籍移民。
当初德国在需要外籍廉价劳动力时推出政策吸引,如今一旦经济下滑便立即驱逐。
这种做法自然会被视为「卸磨杀驴」。
因此在2024年1月,超过一百万的德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这种呼声以及政府的无所作为。
面对这样的困境,朔尔茨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应对策略,但始终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抗议和罢工在德国已成为一种常态。
尽管德国政府已经进行了多项调整,但目前来看,它们距离经济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部分德国人甚至表示,希望能够效仿英国和美国,采取「去工业化」的路线,重点发展金融领域。
然而,美国和英国因过度的「去工业化」而引发了工业的「空心化」现象。
目前,这种「空心化」正在导致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若德国真的选择这条道路,恐怕将会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国家财富逐渐流失,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公众反抗情绪愈发强烈,依然未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德国可能从未预料到,俄乌冲突这一貌似与自身无关的战争,竟会使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德国目前的问题所在,只是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回避。
德国的崛起得益于和平的环境以及稳定的能源供应。
只需重新寻回这两点,德国就能摆脱困境。
然而,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下,美国不断施加压力,德国不得不在即将落幕之际,仍需作出艰难的抉择。
如果战争能够迅速结束,或者美国的影响力从欧洲撤回,而德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那么他们仍然有可能性。
然而问题在于,这真的有可能吗?
如今的欧洲,在冯德莱恩的推动下,完全被美国牵引于战场之中。
德国在朔尔茨的影响下也走上了类似的轨迹。
只要这两位依旧执掌权力,德国的复苏希望就会大大渺茫。
如今的德国,确实亟需一位像默克尔那样,既具备洞察力又敢于采取行动的领导者。
否则,就只能静待他人来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