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朋友从欧洲回来后说,他无法想象欧洲人都是怎么活下来的?

2024-09-18国际

欧洲,天堂还是围城?——从「躺平」生活到危机边缘的现实反思

视频加载中...


巴黎,浪漫之都,却在奥运开幕式上栽了个跟头。没有空调,纸壳家具,素食为主的饮食供应……这届奥运会,与其说是展示法国的强大,不如说是暴露了欧洲的虚弱。

网络上,两种声音争执不下:

一边是「欧洲药丸」党,他们晒着巴黎街头堪比恒河的塞纳河,吐槽着奥运村的「简陋」,甚至将巴黎奥运会称为「西方文明的丧钟」。



另一边,则是「欧洲岁月静好」党,他们坚信欧洲的高福利和「躺平」生活是真实存在的,那些负面新闻不过是「别有用心」的抹黑。

那么,真实的欧洲究竟是什么样子?是天堂,还是围城?

也许,我们可以从一个朋友的欧洲之旅说起。


这位朋友,就叫他老胡吧,刚从欧洲旅行回来。在接风宴上,老胡感慨万千,说自己去了比利时、法国、意大利,一路走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欧洲,变了!

「以前总听说欧洲人生活节奏慢,福利好,工作轻松,可现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老胡喝了一口啤酒,接着说道,「物价高得离谱!在便利店买瓶水都要3欧元,上个厕所还要1欧元,这谁顶得住啊?"

为了省钱,老胡出门都得自带水壶,甚至还学会了「入乡随俗」,能憋就憋,实在憋不住了,就找个犄角旮旯解决。



"在巴黎,酒店早餐20欧元,就一杯咖啡、一杯橙汁、一个煎蛋和可颂面包,吃完感觉还没吃饱呢!「老胡忍不住吐槽道。

在德国,老胡去体验了一把当地的「集市」,结果一盒蓝莓加三个鸡腿就花了11欧元,折合人民币80多块。看着那些排队的老头老太太,老胡陷入了沉思:这日子,怎么过啊?

在荷兰,情况更夸张。超市物价是国内的三倍,房东为了省钱把暖气都关了。虽然工资比国内一线城市高一些,但高消费下,这点钱根本不够用。



老胡说,在欧洲,晚上想出去逛街、撸串、喝点小酒,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欧洲的夜晚格外萧条,年轻人也大多选择宅在家,过着「低欲望」的生活。

「说白了,欧洲现在就是‘劝退’国内中产的地方。同样的钱,在国内能享受到的服务和生活质量,比欧洲强太多了。」老胡总结道。

老胡的经历,或许只是欧洲社会的一个缩影。但它让我们看到了欧洲「躺平」生活背后的另一面:高物价、低欲望、生活压力。



那么,是什么支撑了欧洲人过去几十年的「躺平」生活?

答案很简单:冷战红利和经济全球化。

冷战时期,欧洲被夹在美苏两大阵营之间,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对抗苏联,美国主导成立了北约组织,并承担了欧洲大部分的军事防务责任。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欧洲失去了最大的外部威胁,可以放心地「裁军备战」,将省下来的钱用于发展经济和社会福利。


数据显示,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的军费开支普遍下降。例如,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军费开支长期低于GDP的2%,甚至一度低于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每年的军费开支高达数千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远高于欧洲国家。

美国为欧洲提供的「安全保护伞」,让欧洲国家可以「坐享其成」,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从而构建了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为欧洲的「躺平」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通过「北溪」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可以将廉价的天然气输送到欧洲各国,为欧洲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能源保障。

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欧洲提供了海量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从服装鞋帽到家用电器,从电子产品到汽车,中国制造充斥着欧洲的各个角落。

廉价的中国商品,不仅满足了欧洲民众的消费需求,也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让欧洲人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



然而,这种建立在冷战红利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躺平」生活,还能持续多久?

答案或许令人沮丧:欧洲的「好日子」,可能要到头了。

首先,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的安全局势急剧恶化,欧洲国家被迫增加军费开支,以应对来自俄罗斯的「威胁」。

例如,波兰已经宣布将把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4%以上,其他欧洲国家也在纷纷跟进。



军费开支的增加,意味着欧洲国家将不得不减少在其他领域的投入,例如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这对习惯了「高福利」的欧洲民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其次,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几乎中断,欧洲国家被迫高价从美国等国进口天然气,能源成本大幅上升。

能源价格的上涨,不仅推高了欧洲的通货膨胀率,也严重削弱了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在美國的压力下,欧洲国家开始调整对华政策,试图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


如果欧洲与中国「脱钩」,欧洲民众将不得不面对更高的物价和更少的商品选择。

总而言之,欧洲「躺平」生活赖以维系的几大支柱,正在逐渐崩塌。

高物价、能源危机、地缘政治风险……曾经的天堂,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欧洲,还能回到过去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过去几十年,欧洲享受着冷战红利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得以构建起一个高福利、低工作强度的「躺平」社会。

然而,时代变了。



俄乌战争、能源危机、逆全球化趋势……一系列「黑天鹅」事件,让欧洲的「躺平」模式难以为继。

欧洲,正在从天堂,变成围城。

围城之外的人,看到的是欧洲的「岁月静好」:美丽的风景,悠闲的生活节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羡慕着欧洲人的「躺平」生活,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然而,围城之内的人,却感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物价飞涨,工资不涨,工作机会减少,社会福利缩水……他们开始怀念起过去「好日子」,却发现再也回不去了。


老胡说,他在欧洲旅行的时候,遇到过很多当地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希望,只能选择「躺平」,或者说是「被躺平」。

「他们跟我说,与其辛苦工作,不如享受生活,反正也买不起房,也结不起婚,还不如一个人过得轻松自在。」老胡说道。

老胡的话,或许有些偏激,但也反映出了一些欧洲青年的真实想法。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欧洲的社会福利体系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养老金缺口、医疗资源紧张、教育质量下降……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欧洲各国政府。

为了维持高福利体系的运转,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税收,但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形成恶性循环。

「欧洲病」,正在蔓延。

那么,面对困境,欧洲该如何自处?



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反思过去的「躺平」模式,试图通过改革来提升竞争力。

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提出了退休制度改革方案,试图延缓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金压力。

然而,改革触动了部分群体的利益,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欧洲的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荆棘。



另一方面,一些欧洲国家,则试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德国总理朔尔茨就提出了「全球化2.0」的理念,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来推动德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然而,在美国的压力下,欧洲国家在对华政策上摇摆不定,这给中欧合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欧洲,站在了十字路口。



一边是「躺平」的诱惑,一边是改革的阵痛。

欧洲,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没有人知道答案。

那个高福利、低工作强度的「躺平」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欧洲,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才能走出困境,重塑辉煌。

这,或许也是欧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