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乌克兰有人要求中国,俄乌冲突应该换个叫法,否则中乌一切免谈?

2024-09-19国际

自从俄方开展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中国在劝和促谈方面一直使用「乌克兰危机」或「俄乌冲突」等用词。乌克兰方面对此表达了不满,特别是乌克兰的外交官安德烈·维塞洛夫斯基公开表示,如果中国不改变这些表述,他就不打算认真对待中国的「和平计划」。

若按照他的言论推测,似乎中国如果不按照乌克兰的要求修改俄乌冲突相关的官方文件,乌克兰就不会把中国视为一个有效的调停者。这样的情况似乎意味着中乌领导人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面对面会晤。

乌克兰方面的这种态度并不奇怪,甚至可能是多数乌克兰人的想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此前也曾公开表示,他不希望中国作为俄乌冲突的「调停者」,而是希望中国对俄罗斯施加压力,促使战争早日结束。维塞洛夫斯基的言论,显然是这种思维逻辑的延续。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来没有自称为俄乌冲突的调停者。中国目前的外交行动,更多是面向全球南方开展的穿梭外交,旨在争取有利于自身的条件,而调停角色并不是中国的核心目标。乌克兰想要就表述问题与中国讨价还价,显然是找错了对象。

从中乌两国近期的外交互动可以看出,虽然双方在双边关系上找到了某些共同点,但一旦话题涉及俄乌冲突,乌克兰的态度变得非常顽固,导致沟通困难。这种局面,主要是乌克兰在西方势力长期影响下形成的。

对于乌克兰来说,能否与俄罗斯和谈,已不完全由其自身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有人要求中国改变表述,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中国对俄乌冲突的表述一向保持严谨。由于俄乌双方至今没有正式宣战,因此使用「战争」一词并不合适。虽然在口头上可以稍微灵活,但在官方文件中必须保持精确。国际社会如何称呼这场冲突,实际上反映了各方的立场和态度。

严格来说,乌克兰的危机始于2014年。当时乌克兰爆发了「颜色革命」,亲俄总统被推翻,乌克兰随后开始转向西方,这导致其与俄罗斯的历史性关系被解构。然而,地缘政治中的大忌是将邻国视为对手,而乌克兰对俄罗斯的特殊意义不容忽视。

为了防止局势失控,俄罗斯迅速介入,导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乌克兰东部与西部陷入长期的军事冲突。尽管后来双方签署了明斯克协议,但这实际上只是为乌克兰争取时间的临时措施。接下来几年,乌克兰一边备战,一边谋求加入北约。

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缓解矛盾,反而导致冲突加剧,最终在2022年全面爆发。乌克兰想要加入北约,而俄罗斯对此的反应不言而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多次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吃亏,深感美国的「口头承诺」并不可靠。

俄罗斯曾试图通过与美国达成正式协议来缓解这种局势,但即便普京亲自出面与拜登沟通,结果仍不理想。

如今,西方普遍将这一冲突称为「俄乌战争」,即便俄罗斯内部也开始用「战争」来形容这场冲突。然而,俄乌双方都没有正式宣战,因为双方都难以承受局势升级带来的风险。一旦宣战,现有的冲突模式将发生质的变化,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中国坚持使用「乌克兰危机」或「俄乌冲突」的表述,是出于对局势全局的深刻理解。这种用词充分考虑了冲突的复杂背景,不仅局限于眼前的战斗,更是试图从根源上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中国的和平倡议,无论是通过四轮穿梭外交,还是与巴西提出的「六点建议」,都反映了这一思路。

乌克兰现在还在纠结于表述问题,显示他们对这场冲突的未来仍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归根结底,乌克兰试图在和谈问题上与中国讨价还价,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