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电影

从电视剧【繁花】一个无意的穿帮镜头说起,韶韶早餐油条的变化

2024-03-09电影

前段时间的热播电视剧【繁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大导演王家卫,素以严谨、追求真实场景著称,所以得到了大家的喜欢,在这部电视剧里,为了再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上海的场景,从服装道具到不惜花巨资打造黄河路,成功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叹服。

常言道:百密一疏,即使这么著名的导演,也有一处小小的穿帮镜头,大家是否记得,剧中的葛老师去早点摊买早点的场景,有没有瞬间让你魂穿90年代的感觉?

穿帮问题就出在这油条上!大家在剧里看到的油条是否与我们记忆里的油条模样有点不一样呢?

曾几何时,南京的油条还是一两粮票5分钱买两根的年代,清楚地记得这个价格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初,那个年代早餐能吃到油条可是我们这代人的一种奢望。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能理解我们那一代人的小幸福原来是这么的简单。那时候的我认为能天天早餐吃到油条就是过上共产主义生活了。

待到成家立业有条件可以尽情享受油条之时,却到处宣传吃油条的不健康,特别强调油条里有明矾,这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自此很多年间,油条没有进入过家门。

几年前妻子看到商家打出「放心油条」旗号,就忍不住买了几根回来。第一眼看到这久违的油条,总感觉哪里不一样了,记忆中原本两股缠绕成麻花状的油条,变成了两股直不笼统的平行形状。原以为这家油条店是一个东北人经营的缘故,因为在很多年前去北方出差,就发现那里的油条就是这个样子的。可是再留心观察,却发现南京大街小巷中的油条店,制作的油条形状如同一辙,仿佛是一个师傅教出的一样,不经意间,满大街油条店里的油条完全变了模样。下图就是目前早点店里的油条形状:

也是巧了,就在我酝酿准备写一篇关于记忆里老南京油条形状的短文时,正逢清明小长假去皖南旅游,第二天早晨在深渡古镇的街头早市上闲逛,遇到一个炸油条的早点摊,看到油锅里翻腾的油条,居然就是我记忆里老南京的油条样子,不禁喜出望外。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在深渡镇上看到的油条是否就是记忆里两股缠绕的老样子啊?

我在现场仔细观察了这位师傅操作的全过程,制作油条的前面几个步骤基本同南京目前油条店的一样,不再赘述。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在两条面被细竹条压合在一起后,不是直接放进油锅,而是右手拎起面的一头,在空中环绕两圈,然后将面坯一端放案板上,左手掌压在面坯上稍微搓一下,使得面成为麻花的缠绕状,如下图:

然后两手各捏一端,将面拉伸到一定长度后放进油锅。在即将进入油锅的瞬间,用双手指间掐断生面的两头,油条坯自然滑落油锅,这样做出来的油条两端外形整齐美观,粘合紧密,不易散开:

锅中翻滚的油条,就是我记忆中的老南京油条的样子,看到这色泽金黄的油条,妥妥地肯定还是原来的老味道跑不了。值得一提的是,小时候看到师傅掐掉面的两头,然后将掐下的两个小面头放到案板上,待集多了后再糅合到下一团面中,幼稚地认为这是师傅克扣斤两,哈哈哈:

更巧合的是,头条君似乎知道了我的所想,前不久居然推送来一位外国友人拍摄的短视频,记录的是1976年上海一个早点店的热闹景象,视频完整地再现了四十多年前、上海早点店里油条的炸制过程,其操作过程与我记忆里老南京的油条如同一辙,甚至连那个早点店面,也与南京那时的一模一样。记得那时买油条,要先排队买筹子,筹子一般是用竹片做成约7厘米长、2厘米宽的小牌子,上面用火烫出几道横杠,一道杠代表一两油条(二根油条),买好筹子后再排队取油条,由于年长日久,那筹子早已油乎乎地甚至粘手。那个粮食计划时代,南京的粮票最小面值是一两,所以最少要买两根油条。而上海发的粮票居然有五钱的(半两),所以在上海的早点店可以买一根油条的,现在才发现.,上海人是多么的精明。

言归正传,在此我将这视频截图几幅分享给大家:

视频中的主角,居然也是位年轻的女师傅,看到她在镜头前神情自若,操作油条面坯手法,如行云流水般地流畅,真是叹服了:

和深渡镇那位女师傅一样,也是右手拎去面坯,将面坯临空环绕二圈成麻花雏形:

左手搓成麻花状:

双手将其拉抻:

掐入油锅,一气呵成:

锅里翻滚的麻花状油条:

负责炸油条的老师傅用筷子捡出炸好的油条控油: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看视频的全过程。

大家还记得吗,那时油条店是不提供包装物的,买得多的顾客一般是拎个筲箕箩装油条;而家比较近,买几根油条的就更简单了,直接用一根筷子将油条穿成一个「卅」,提着回家。

很神奇的头条君犹如我肚子里的蛔虫,这些日子老是推送一些与油条有关联的文章给我,下图也是不久前刚看到的一张老照片,大家看后是否有点小激动呢:

照片注明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无锡市,图中表现了三位刚从早市回来的大妈,特别显眼的是其中站在C位的大妈,仔细看她手中,居然是一根筷子串着的两根油条,那筷子上的油条也是麻花状的样子,这情景一下使我好像穿越到了那个年代,大家看后是否与我同感?

据考证,油条起源于南宋时期的风波亭,炸油条就是炸秦桧。这样看来,在过去的年代里,这麻花状的油条形状,至少在江浙沪皖的广大地区是一个样子的。

笔者目前小住成都,也观察了一下成都早点店里的油条形状,不出意外的也是直不笼统地平行状模样,我猜想,只要是在流动人口多的城市,估计这油条形状都改成了现在直不笼统的样子。我在成都老城区的一个农贸市场里,居然看到还有打着油条新品种的「鸡蛋油条」,买了一根尝尝,并没有吃出什么特别之处,却比别家的普通油条贵了五毛钱,估计也是生意经而已。

下图就是所谓的鸡蛋油条:

看到这鸡蛋油条矮矮胖胖的样子,早已和我记忆中的油条大相庭径,真有点像北方的糖油果子了。

其实这油条形状有一点变化也无关紧要,关键的是现在这油条的口感再也不是过去的味道了,吃进口里没有过去的香酥脆感,而是僵拐拐地仿佛吃了一团油炸面团,并且这现在的油条放了一小会儿就软耙耙地不成样子,不知道是否与缺了明矾有关。我就想不通了,目前各种食品添加剂繁花似锦,层出不穷,怎么这么多的专家就研究不出一个既安全又能替代明矾的添加剂,使得我们能再度吃到从前油条的老味道呢?

真的好怀念过去那油条的滋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