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电影

新春特辑 | 思库编辑的年货清单

2024-02-09电影

又是岁末时分,长河落幕,回望这一年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那些繁华喧嚣与浮光掠影中,总有些作品,静静地在我们内心投下闪耀的光影——文字铸就的温暖,镜头凝结的共鸣,音符抚慰的心灵......它们化作灵魂的养分,让我们在休憩片刻后更好地出发。

收下这份思库编辑的年度心水书影音,伴你度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假期~🐉

01

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导演:辛爽

马提尼推荐

辛爽继【隐秘的角落】之后导演的又一悬疑短剧,以东北工业小城桦林为背景,用一宗尘封18年的悬案为主线,串联起几位主角的人生和不断变化的时代。故事分别从1997年、1998年和2016三个时间线切入,交叉叙述,一点点揭开真相,到最后才发现,这部剧讲述的是时代和命运,以及每个和命运交手的人们的选择。

辛爽的表达非常高级,无论是故事的讲述方式,画面的调度(各种神级转场),音乐的品味,还是贡献了高超演技的主创们,都让这部剧后劲十足。看剧时,总觉得这不像一般的悬疑剧,更不像发生在东北的故事。它没有过多的血腥和暴力,而是带着生活的质感,甚至很多时候是温暖幽默的。

剧中经典的场景很多,我觉得很美的一个画面是王阳和沈墨在铁轨上约会那段。王阳是火车司机王响的儿子,那个年代根正苗红的工人子弟,却渴望着外面的世界,想成为一个诗人。他认识了人生艰难的女主沈墨,两个互怀情愫的少年就在明亮的秋日夕阳下,在延伸向远方的铁轨上畅想未来。王阳给沈墨念他写的诗,美好在此刻定格,沈墨的脸上也浮现出剧中唯一一次开心明媚的笑容。

铁路,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似乎总与浪漫、冒险和奇妙的旅程紧密相连。但铁路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政治、文化和观念的发展。思库去年出版的【铁路与中国转型】一书就探讨了铁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20世纪中国的发展。当然这本书的意义也远不止于此,它给我的人生也带来了一段浪漫、冒险和奇妙的旅程。我和这本书的译者因之结缘,在书出版一周年之际,我们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如果若干年后回想起我们初遇的场景——在温暖的春日夕阳下,在浦口火车站旁的铁轨上聊着天,美好在此刻定格——我想我脸上还是会浮现起开心明媚的笑容。我们一起,打个共鸣的响指吧!

02

就像寻得最后一块拼图

电影【无名】

导演: 程耳

晓薇推荐

电影【无名】的故事发生在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个时间段。导演程耳摒弃了平铺直叙式的表现手法,叙事情节被切割成一块块碎片,重新拼接。呼应着影片所处的那个动荡、破碎、撕裂的年代,镜头不停地闪回和中断,看似杂乱无章,却处处充满隐喻,首尾相连、丝丝入扣,事事有交代。

很明显,【无名】中的人物和故事不乏真实的历史依据。虽然当下的史学研究也开始强调还原历史本来样貌的「现场感」,但是与白纸黑字的出版物相比,以影像和声效呈现的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无疑更加生动。就我个人而言,六年来浸淫「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其各分卷的研究领域正可与剧中的相关内容相互映照,从而眼中影片的情节脉络更加清晰,人物性格更加丰满,跟从精心设置的一个个细节串联起整个剧情,直至最后一个镜头出现,就像寻得最后一块拼图,一切豁然开朗,似有一种释然的畅快感。

【无名】中的人皆「无名」,但他们又是特定历史片段中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影片呈现出的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发的情感共鸣才是电影美学之外更深层次的观影乐趣。

03

穿透历史长夜的那束光

电影【无名】

导演: 程耳

布布推荐

2023年印象最深刻的影视作品,必须是电影【无名】。

这部谍战大片的主要背景是「孤岛」时期的上海。在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日军侵占上海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面沦陷前的四年时间里,各方势力涌入租界,聚集角力、交换信息、谋划暗杀。【无名】的主角是背负使命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潜伏于上海汪伪政权的情报部门,周旋于汪伪、重庆政府、日本特务机关之间,在极度凶险、错综复杂的环境里获取情报、处决汉奸。何先生、叶秘书、陈小姐……他们都没有全名,是战乱年代里出生入死却默默无名的英雄。繁华都会,乱世之中,人心惶惶,正邪难辨,叛变的、骑墙的、找后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张先生、唐部长、王队长……他们是电影里寂寂无名的配角,却是历史最真实的呼吸声。大浪淘沙,才更见坚守的可贵,不背弃理想的人走到了最后。通过对各色人等的出色刻画,【无名】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展露得淋漓尽致。「电影是对时间的凝视」,仿佛一束光照进黑暗,带观众回望那些屈辱的岁月、悲壮的抗争。这束光迟早会穿透历史长夜。

【无名】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看的电影,信息量巨大,暗喻手法层出不穷,看的时候必须精神集中,走出影院后那些细节和线索还会在脑海中不断出现和连接,后劲之大令人叹服。无论是电影美学和镜头语言,还是故事剧情和表达,入行23年只出品4部电影长片的程耳导演,在【无名】这部作品的品质追求上显然都下足了工夫。

这又是一部毁誉参半的影片,接受度两极分化。有人抱怨剧情颠三倒四看不懂、诟病导演过于炫技、反感让流量明星当主演;也有人就喜欢这种打破常规、反复插叙倒叙的剪辑方式,醉心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伏笔技巧,着迷于完成拼图、走出迷宫的感觉。观影体验因此是冰火两重天:讨厌它的人感觉特难熬,如坐针毡;喜欢它的人认为超享受,回味无穷。一部电影引发了这么高的讨论度,不值得去欣赏一下吗?在我看来,再多争议也掩盖不住它的优秀。

个人不同意那种喜欢【无名】与否和审美水平有关的说法,但是如果因为不熟悉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而影响了对剧情的理解,那就太遗憾了,建议借助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来恶补一下相关历史知识点再去看电影,毕竟【无名】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佳作。

04

大海会总结去年的大海吗?

【封神】

导演:乌尔善

书羽推荐

走进电影院看【封神】是因为我要写一篇推文。那时【封神】的热度非常高。我责编的【百年中国考古】和布布老师责编的【前四史解读】都有「点」可以和这部电影结合宣传一波,不抓实在是可惜。但从什么角度切入、如何结合起来写又是个问题,于是我就这样被领导和思库主理人马提尼抓进了电影院,按头看完这部电影(电影票钱还是我掏的)。

这部电影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中式类型片。导演乌尔善的电影制作团队梳理了【史记】等史料中的相关历史描写,并以商周等时期的文物为元素,挖掘中华文明的根源,让影片中的人物造型、所用器物都有史可依,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看完电影那几天看了很多关于【封神】的报道,一边怕热度过去,一边又不想草草而就。最后好不容易憋出一篇来,立即拜托思库小组的同志迅速编排发布,宣传效果还不错。

最近流行一句话,「大海会总结去年的大海吗?浪花会总结去年的浪花吗?」现在我去回想去年一整年,总觉得碌碌无为。我们坚持每年总结自己,也许是为了找到那些让人感动的瞬间牢牢记下,给自己鼓把劲儿吧。大海应该是不需要的。

05

人生是旷野

【我的骨头会唠嗑】

作者:廖小刀、刘八百

柚子推荐

深入罪案肌理,探寻人性的幽微!

2024年看过的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才捕手计划」推出的系列图书。【我的骨头会唠嗑】1-2册,是最先看的两本。这是一部法医兄弟的真实尸检手记。他们是大学时期法医专业上下铺的兄弟,毕业后一南一北从事法医工作, 分2册讲述了18年法医生涯中离奇震撼的24宗真实案件。作者通过细腻的描述,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案发现场的紧张与神秘。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些悬念和线索,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很多猜测和疑问,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整本书。

这是一幅法医视角的人性浮世绘。他们在案发现场与尸骨「唠嗑」,用在尸体中不断挖掘出的证据串联起案件的全貌,抽丝剥茧寻找案件真相,用技术击破完美犯罪的假象!每个离奇案件的真相背后,都是一个令人唏嘘的人生故事。

这不仅是一本好的侦探小说,更是一本能让人深思的书。作者深入罪案肌理,探寻人性的幽微。书中的24宗案件,全都源于现实,所揭示的人性的复杂和黑暗,发人深思。

「人生是旷野。」在面对生活隐藏的危机和苦难时,我们选择人性的哪一面呢?是放任并丝滑地奔向恶,还是挣扎着向善?这是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回答的问题。

06

活在真实中才是自由

【多谈谈问题】

作者:吴琦

海源推荐

今年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书是【多谈谈问题】。这是单读出的一本访谈合集,主题很多元,有钟叔河谈个人经历的,罗新谈历史叙述的,项飚和桑德尔谈优绩主义的,吕植谈环境保护的,但都是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我最喜欢的是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和作家柏琳的对话「在人性残缺的时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景凯旋说:「活在当下不是一种自由,只有活在真实中才是自由。」「只有那些有自我意识的人才有可能拥有内心自由……内心自由的人不仅意味着敢于独立思考,还意味着服从自己的良知。」

07

妈妈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够成为妈妈

【在小山和小山之间】

作者:李停

小熊推荐

这本书讲的是母女之间的爱与理解,作者用母亲、女儿的双视角,写了一对母女的生育历程和心理转变。书的篇幅不长,出场人物也极少,集中精力看的话,几个小时就能把它读完。但是读完之后带来的心灵抚慰,却能够延续很久,引发人去思考:一个女性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母亲?

母女各自就像是一座山,山是搬不动的,这就像是在说母女关系间的那种张力。但是山和山之间有路,这条路上可以开满鲜花,可以有呼应可以有回声,可以有真正的传承和理解。在小说里,母亲想起自己的母亲曾说过一句话「妈妈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够成为妈妈」。书的末尾,女儿则说了这样一句话:「小山看起来很不起眼,它没有华丽的装饰,但不走不移,是很靠得住的……现在我和妈妈一样,也成了一座不起眼的、坚强的小山」。

08

好像梦境一样,我沉进去,一层一层

【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余华

渔月推荐

「好像梦境一样,我沉进去,一层一层,好像在做梦一样。」最深久的印象,往往来自心灵的震动。余华的小说,就有这样的能力。【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和【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一样,它荒诞又清醒、尖锐又温情,在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命运等多方面上都能令我发出共鸣,并产生新的思考。不过作为余华从中短篇先锋派小说转向长篇现实小说的那个「转折点」,它和后来的这些作品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方式。

【在细雨中呼喊】讲述的是主人公孙光林的成长史。他在6岁时被父母送给了别人家,12岁时又因为养父自杀而回家,特殊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长期被家庭、被集体、被社会边缘化的小孩,于是他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像一名旁观者。但是这本书不是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书写的,而是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回忆为线索的碎片化叙事。时间和记忆,仿佛一沓发黄的老照片,并没有顺序,孙光林随意拿起一张,便开始讲述那段往事。讲述中,过去、当时和现在难免错叠,最终拼贴完整,恍然大悟。这和现在一些文艺电影喜欢「玩」的「非线性叙事」有些相像,不知道是否合大家的胃口,但我觉得余华「玩」得适度,所以很值得细致品味。

09

世界的本质是波

【谁找到了薛定谔的猫】

作者: [美] 亚当·贝克尔

小羊驼推荐

2023年【奥本海默】的上映让我对量子力学产生了好奇。如果想了解量子力学波澜壮阔的百年探索史,这本书值得一读。

我推荐的理由有三:一是你会手不释卷。诙谐幽默的语言,有趣又好玩的故事,让躺在量子力学史里的人性种种面活脱脱地跃然纸上,可算是一本学科史兼具了野史的精妙;二是任何学科的都发展来之不易。历史总是竟然地相似。学术大牛垄断了学术,设置学科壁垒,而一代代追求真理的人依然在为科学的真相努力,在逆境中突破重围,发展了量子力学;三是对世界的理解有了新视角。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量子力学认为是波。在波世界的探索中,我们紧跟时代,去理解那些前沿创造的根本理论所在。

10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版本中,

一边孤独,一边分享

【忏悔录】

作者:[法] 卢梭

豹师傅推荐

「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真实」是否存在?这个最了解自己的「我」有着文化、社会和时代带来的何为对,何为错,为何骄傲,为何羞惭,有着不可避免的误判,有着自身的思维框架和社会准则的不断碰撞和协商。一直怀着至诚要做好人的卢梭,呈现出的是他眼中的自身和世界,一个他不得不因为观念冲突而不断捍卫自己的世界,而读者也不由自主地带着个人印记去感受,去对话,去判断。

最终,所有的真实在一张口,一下笔的瞬间就变成了故事,而这个故事又在众口相传中,形成了千百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版本中,一边孤独,一边分享。

11

文本盗猎者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YQ推荐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是被称为「21世纪的麦克卢汉」的美国传播与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倒不算是2023年读过印象最深刻的书,而是我作为一个粉丝文化的参与者近几年常看常新、思考不断的一个经典文本。该书研究的是粉丝文化,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同人文化,将电视粉丝看作是主动的消费者、熟练地参与者,并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以此反抗一些「话语」并争夺相应领域的文化权力。虽然本书写于三十年前,但在参与主体更为丰富、媒介生态也更复杂多元的今天已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文本盗猎者」的概念更加外延,并与许多新的概念相结合,相关议题如媒介文化产品的消费与话语权争夺、主流话语的抵抗和收编、粉丝社群生态、社群的系统异化、「耽美」与性别话语等至今仍在不断更新的实践中被广泛探讨、研究。

12

坚持自己的内心

电影【十月的天空】

导演: 乔·庄斯顿

海源推荐

今年看过的电影里,最值得推荐的是19岁的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十月的天空】。

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个煤矿小镇的高中生Homer,因为目睹苏联卫星上天而开始自制火箭,尝试改变命运的故事。励志故事很多,不过Homer的显得尤为不可思议。出生在这个煤矿小镇的男人,注定要子承父业成为矿工,除非获得橄榄球奖学金出去上大学,而Homer正好是球场上的菜鸟。而且,彼时美国还没有造出能进入外太空的火箭。不过不甘平庸的Homer,还是在老师和朋友的支持下,坚持自己的内心,保持激情,敢于冒险,虽然其间经历了被警察指控烧毁山林和代受伤的父亲下矿工作等曲折,但最终超越了自我,也赢得了小镇人和父亲的尊重。最后字幕介绍,Homer成为了NASA的培训工程师。整部电影非常平淡克制,但是让人充满感动和佩服。

13

读懂我们存在的意义

【宇宙探索编辑部】

导演:孔大山

欣欣推荐

浪漫是什么?也许读懂我们存在的意义,便是浪漫本身。

不同于【流浪地球】式的硬核科幻大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委实是一部充斥着荒诞与「民科」的伪纪录片。几十年如一日痴迷于寻找外星文明的科幻杂志主编,绝对现实主义却乐于陪同「发疯」的杂志社实际主理人,不谙世事但一心「制造」外星痕迹的「民间诗人」……电影里,一群奇怪又可爱、有趣却孤独的人,完成了一场偏执疯狂却又自我成就的疗愈之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可能和现实格格不入。认识自己,选择自己,肯定自己,也是极致的浪漫。

14

人类不知道它的目的,也无从得知自身的未来

飞向太空 Солярис (1972)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汤汤推荐

假如你去世多年的爱人复活了——

好消息:她还爱你。

坏消息:她不是人。

电影【索拉里斯】,又译【飞向太空】,是大佬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于1972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经典,在2023年这一被号称AI时代元年的时候翻出来看,具有了更多的意义。

心理学家克里斯抵达索拉里斯星的空间站,第二天醒来看见了已故妻子哈丽。克里斯知道这是索拉里斯星根据他的记忆而制造的智能复制体,羞愧而恐惧地杀死了哈丽,却发现哈丽再度出现。一个人类与一个非人类,在短暂而封闭的相处中建立了一种日常关系。哈丽会用语言吗?会的。有感情吗?的确有。会思考吗?当然。哈丽仍然爱他,并且说:我变得更像人类了。

如果【三体】中的水滴展示了宇宙中来自非人类的毁灭般的物理力量,那么陷入索拉里斯之海,或许是人类思维世界的终极宿命。对于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电影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而是展示了一种复杂的张力。其他人称哈丽为「客人」,有人因为无法理解而选择自杀,有人半是拒绝半是接受,有人试图分析和控制,而克里斯将她视作爱人。最终,在令人不安的背景电子音和索拉里斯对地球环境的错位粗糙仿拟中,克里斯永远留在了异星。而索拉里斯星仍然是一片胶状海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人类不知道它的目的,也无从得知自身的未来。

15

温暖平凡你我的奔碌人生

小森林

导演:森淳一

Lekky推荐

77万人给出9.0高分,经典治愈系慢生活电影。把日本乡间简素的一餐一饭,都拍得很有质感、美感、生活感。

【小森林】系列是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的电影。【小森林】分为「春、夏、秋、冬」四篇,分别独立制作为电影,陆续上映并斩获好评。

平凡女孩市子本在东京工作,但来自山村的她,始终无法融入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终于,她回到远离都市喧嚣的故乡——日本东北地区的山村小森。妈妈不告而别,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市子独居老屋,种菜,种稻谷,收获,再回忆着妈妈做饭的点滴,做成一餐餐美味的菜肴。

【小森林】借助简易的食物传递出深沉的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反衬出低调内敛的高层次修养,温暖平凡你我的奔碌人生。从简单异常的食物中,【小森林·秋】中市子跟邻居们分享的,仅仅是秋日午后几片金黄色、烤熟的地瓜片。食物本身并不重要,由简易的食物传递出来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本身由衷、执着、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才是最重要的。

整部片子都很安静,安静地做饭,安静地感悟四季,安静地听主人公的内心。平淡的故事定是难以为人如此钟爱的,耕种、收获、烹饪、享用这本最为平凡的农间日常,却在森淳一的镜头里构成了唯美犹如乌托邦式的美好憧憬。

15

不会倍速的影视作品

【眷思量】

导演:赵禹晴

旭C推荐

瑰丽奇幻,精致耐看。【眷思量】首播于2021年,其建模精致程度目前仍有力竞争国漫巅峰。画面细节处理极好,唯美光影更是一绝。剧情方面,不走爽文套路,故事徐徐展开(这在快节奏的动漫环境下可能会被诟病为「拖沓」),没有主角的一路开挂,更多的是个性鲜明而又不刻板印象的人物群像。思量岛的「神族流放之地」设定也很有意思,而且能感受到编剧在传统文化上下了很大工夫。这是我为数不多不会倍速的影视作品,期待2024年第二季更新,也希望国漫越来越好~

若对仙侠题材感兴趣,不妨看看,确实为饭间二十分钟的视觉享受。

16

我们短暂的人生里并没有「总有一天」

【葬送的芙莉莲】

斋藤圭一郎 导演

霜绪推荐

「人类所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短暂的人生里并没有‘总有一天’。」

故事发生在经典的「剑与魔法」的西方幻想世界观下,「勇者讨伐魔王」的传统片段被一笔带过,从80年后的和平年代说起,开启一场追溯记忆之旅。不同于概括叙述起来的白开水情节,这部作品是一盏淡淡的香茶,在细枝末节的刻画中,真实的幻想世界画卷缓缓展开,逐渐立体。女主角是拥有数千年生命、天生感情淡漠的精灵,因此在故事的最初并不能理解人类短暂若蜉蝣的一生,当观众随着女主角的视角体验旅途中一路见闻,会渐渐看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结、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生命的意义,关于这些话题的思考贯穿其中,最终表现的是文艺创作中永恒的主题——「爱」和「人」。

本作的制作华丽而克制,导演斋藤圭一郎在2022年曾因【孤独摇滚】的优秀改编而名声大噪,在本作中也呈现出了尊重原作而又超越原作的改编效果;配乐是曾为【紫罗兰永恒花园】配乐的Even Call,用凯尔特风的哨笛、古典的管弦乐和史诗感的人声吟唱创造了悠扬灵动而充满感染力的音乐演出。

温柔而有力,蕴含着强大的情感能量,这是【葬送的芙莉莲】给我留下的印象,在这一年为我带来了许多个治愈的瞬间。

17

微小而珍贵的温暖和力量

【花园】(ガーデン)

藤井风

小鹿子推荐

藤井风的二专【LOVE ALL SERVE ALL】中的歌。我从他的一专听起,鲜明的爵士风、像水一样流淌的旋律、伤感而慵懒的曲调给我很深的印象。二专却和一专不同,爵士风减少,更偏向电子流行乐。曲调因此也少了伤感,转变为暖色调。而我认为,这张专辑中最温暖的一首歌就是【花园】。

我在2022的跨年夜听到【花园】,听着歌里的四季更迭、花谢花开、相遇离别,经历了一整个2023。藤井风像一个叙述者,把他的花园中发生的事娓娓道来。我在这里听到宁静的喜悦和向上的生命力,也得到微小而珍贵的温暖和力量。今日立春,是新一轮四季的开始,我仍在听【花园】。


END

排版 | Lek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