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抓娃娃】【白蛇:浮生】【逆行人生】【解密】【负负得正】等影片如火如荼热映,暑期档票房破110亿。但在这些电影中,3D电影寥寥无几。
有心人细细盘点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国内市场上已经鲜少有3D电影出现了。
曾经的「香饽饽」,逐渐成为时代潮流中被遗忘的一粒沙。
划时代的【阿凡达】与3D电影
提起3D,稍微有一点观影阅历的观众中,10人里有9人都会想起【阿凡达】。
在【阿凡达】中,卡梅隆导演通过最新的3D技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观众带入电影的虚拟世界,成为影史上的里程碑。
在传统电影中,画面只能在平面上展开,观众无法感受到真实世界中的深度和距离。
而在【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的每一个生物、每一处景色都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导演通过3D技术将这些奇幻的元素以更加立体和逼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使得整个影片都弥漫着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观众可以亲眼目睹飞龙翱翔、植物迅速生长和战斗场景的惊险刺激。这种震撼人心的视效,让许多观众在多年之后依然念念不忘。在该电影重映首周末的超1.3亿元票房中,IMAX票房占到4000万元。不少人专门买票去看IMAX3D版【阿凡达】,弥补11年前未能现场观影的遗憾。
伴随【阿凡达】的成功, 3D电影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阿凡达】之后的四五年内,3D电影在市场迎来了高光时刻。科幻、犯罪、动画、喜剧……各种题材的电影都意图在3D市场中分一杯羹。
成功者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作为李安首部3D电影,这部影片故事、主题和技术完美融合,视觉奇观与生命奇观齐飞,极富哲理性的结尾直到今天仍被观众讨论。
一人一虎一片汪洋,3D在这场华丽的视觉奇观中功不可没。
也有如【美人鱼】般被人诟病者。
「整部电影看下来,只有最开头的字幕看出了3D效果。这样的电影制作成3D放映是画蛇添足」,在专业影评网站的高赞评论上依然能够看到这样的言论。
有人发出感叹, 3D电影开场即巅峰。时隔多年,【阿凡达】 依然是效果最好最有沉浸感的3D电影。
3D风靡:来自票房的诱惑
电影是技术进步跟文学艺术发展交织的产物。纵观影史每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审美意识。
如果没有录音技术以及音画合成技术的突破,电影依然停留在无声时代。
如果没有彩色胶片的发明和记录技术的进步,卓别林的黑白时代将仍是主流。
毫无疑问,技术成就了艺术。
【阿凡达】之后3D风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带给了观众新颖的感受。
3D能够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将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光影、色彩和构图等元素,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时隔多年,【泰坦尼克】以3D的方式重映,无数观影者因好奇3D视角下这部经典影片的呈现方式而走进影院,为这部电影带来了不菲的票房。
【华尔街日报】盛赞3D技术「充实了情感,丰富了细节」。从船头、甲板到船舱、走廊,再到富丽堂皇的大楼梯,3D让空间感更加包容,让时间感更为流畅。
从2D转制为3D,【泰坦尼克】如同对旧情书的翻新上色,余韵悠长。
如果说新鲜感是促使观众走进影院的一大因素。那么3D所带来的票价增长,则是吸引制作方纷纷尝试3D的重要因素。
在3D电影的全盛时期, 10部电影里有8部是3D,即便有2D版本,观众能够选择的影院和场次也非常有限。
2016年的暑期档,无论是【盗墓笔记】这样备受关注的超级IP,还是针对儿童市场的【爱宠大机密】【神秘世界历险记】,就连【寒战2】这样的剧情片也没有脱离3D的诱惑。3D「通吃」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现象让观众的自由选择权愈发缩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市场的高歌猛进。
各大影院纷纷配备3D银幕,顶峰时期 3D银幕占比甚至超过80%。但真正如卡梅隆一般用心投入技术制作3D电影的则是少数,2D转制3D逐渐成为主流。
通常2D转制成3D影片的成本在几百万元左右,而3D电影的平均票价一般比2D电影高出20%—30%左右,也就是说观影人次每超过1000万就将多带来约5000万元的票房。
用几百万元的投入撬动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票房,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利润面前,鲜有制作方抵得住诱惑。「伪3D」愈演愈烈。
甚至有一些2D转3D电影专供内地市场,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寒战2】。该片在香港上映时只有2D版本,到了内地却摇身一变为3D版,圈钱之意不言而喻。
以「首部3D武打电影」为卖点的【苏乞儿】也处境尴尬。片中14分钟的3D片段分3处散落在110分钟的电影里,被观众认为是「鸡肋」。
这种类型的电影,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票房的成功,但却因为过于浮躁而迷失自我。真正的电影艺术,应该是技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而不是简单的视觉盛宴。
被抵制的 「伪3D」宣告3D时代的落幕
「伪3D」的泛滥,使得3D电影的口碑急速下滑。
【阿凡达】导演卡梅隆也痛斥「伪3D」的现象:「真正的3D影片技术已日臻成熟,众多公司不愿花大钱投资技术,而仅仅依赖于电脑后期合成的做法其实是在走回头路,最终会自取灭亡。简单转换最终会令3D电影失去观众。」
一语成谶。
急于追赶3D的浪潮,让不少电影人迷失方向,口碑遭到了反噬。
2D转制3D的效果难以达到观众的期望。画面立体感不足,人物和物体的边缘模糊不清,甚至会出现扭曲变形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曾斩获奥斯卡多项奖项的电影【沙丘】,也在上映期间因#抵制3D版【沙丘】#的词条被网友挂在热搜上。网友逐条罗列了这部2D转3D电影的「十宗罪」。
「156分钟的超长时间内,3D版本带来的是眩晕感;夜戏较多,光线不足,画面亮度只有2D版的十分之一;2K的分辨率,动作戏在银幕上是‘糊’的;字幕之外毫无3D效果。」
无人愿为之买单,3D电影由盛转衰也并不意外。
3D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华丽的外观,而是为了增强电影故事的表达和情感共鸣。通过无缝的融合,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事的内涵。仅仅注重炫目的特效,却忽视了故事的深度和人物的塑造,无疑是买椟还珠。更何况3D电影发展到后期,因「2D转3D」的滥用,早已让观众的期待值降到最低。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电影涨价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常态。3D电影相比2D电影来说所带来的票房差异已经微乎其微,但其中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技术成本等却始终高昂。精明的制作人自然算好了这笔「经济账」。
比起当年3D电影的无往而不利,当下市场最受欢迎的反而是2D影片。
不难发现,近年来,即便是【流浪地球2】【封神】等需要大场面大制作的电影,也没有选择使用3D影片来营造噱头,导演更看重故事的叙事逻辑与价值内核、人文情怀。
而从后期播出效果来看,这些2D电影的质感丝毫不逊色于3D电影,有网友甚至为【封神】第一部点赞,表示「2D远胜伪3D」。
与此同时,3D影片减少的情况下,影院已没有足够多的客流量来维持3D影厅的运转,3D银幕的发展脚步也随之放缓。
3D电影的兴衰证明了: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绝不能替代内容质量。
在目前「内容为王」的影视文化中,愈发理性的观众们,关注焦点已经逐渐从华丽的特效和炫目的场景转移到了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上。
观众更热衷于那些能够引发共鸣,触动内心的剧情,以及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角色。观众所期待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因此,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应该更加重视故事的深度和角色的魅力,以此来吸引观众,赢得口碑。因为在观众心中,最动人的故事,最立体的角色,才是影视作品真正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