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电影

国庆档审美天花板,真的值得

2024-10-01电影

又能在大银幕上见到「青绿腰」了,难以想象这一刻有多么震撼。

何为青绿?

「取颜色之名,见青山妩媚,塑山石之形。」

「青绿」是名画【千里江山图】中的头青与石绿,也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最浓墨重彩的角色之一。

它是一种颜料,是一座山,是一个意象,更是一幅传世画作的灵魂之所在。

视觉层面上,「青绿腰」是一个极高难度的舞蹈动作,看似柔若无骨,实则稳如磐石,舞者必须有极强的肢体控制能力。

而「青绿」的群舞,则是层峦叠嶂,山水相依,气势磅礴。舞者们慢慢转身,一座座青山迎面而来。

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舞者们动静结合,既有险峰的锋芒和陡峭,更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力量和沉淀。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近年来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的顶流,场场爆满,引发一股全国上下的「青绿潮」,归根溯源,还是在于它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独特的东方式美学。

它兼具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和一种朦胧而鲜明、写意而生动的舞蹈语言。在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在内容上却又是一次对于传统文化的神妙致敬。

因此,从剧院走向银幕,从舞蹈诗剧改编成电影,电影【只此青绿】的诞生,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毕竟,电影是一种更为大众的传播形式,我们希望【只此青绿】被更多人看到。

同时,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大热IP,我们也很好奇,【只此青绿】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又能否从新的改编形式里,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那么,电影【只此青绿】,究竟做得怎么样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必然是「好看」的。

在全片的89分钟里,舞蹈诗剧中的经典舞段,在大银幕上一一得以再现。我们自己在二刷时选择了杜比厅,那种视听的结合与美的享受,都可以说被放大到了极致。

它同样也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

借由快速剪辑、定格、特写等电影技术,银幕上的每一次起舞,都变得更聚焦、更唯美、更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舞者的动与静,快和慢,跳出了时间的局限,得以从现实中升华,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这也与作品本身的抽象美和写意美相契合。

尤其要提到的,还有电影中的每一个摄人心魄的特写镜头。

在大银幕上,演员们传情达意的方式,不再只是肢体语言,还有他们的面部表情,每一寸细微的、肌肉的颤抖,每一次眼底微微泛起的波澜。

当镜头对准少年希孟时,你看到他耸动的肩、颤抖的手,和眼角滑下的一滴泪。那是一个少年的呕心沥血。

而当镜头对准青绿时,你会看到她在舞动时锋利如钩的眉眼。女演员庄严冷峻、睥睨苍生,一回眸便是悠悠千年。

你也会领略到青绿「心有丘壑、眼存山河」的悲天悯人。当你看清舞者饱含情感的眼神,也就走进了一个角色的内心。这何尝不是观众「入画」的一部分。

一些舞蹈诗剧中的经典片段,电影中也运用了巧妙的场面调度,来深化其意境之美。

例如,在「青绿」的群舞部分,电影会用「烟雾」的特效,来模拟出一种水墨画笔韵绕的缥缈之感。

而在【听雨】一章里,演员在水中独舞,每一次水花的溅起、抑或是水中的涟漪和倒影,都体现出了画家少年心气的恣意,也进一步凸显了人在画中、山水相依的写意。

形式上,【只此青绿】运用丰富多样的镜头语言,对其独特的东方式美学进行了一次更加深入的诠释。而在内容层面上,【只此青绿】也有其独特和创新之处。

全片没有一句对白,这并没有提高观众的观影门槛,依然很好地实现了电影叙事上的传情达意。

影片从展卷人的视角展开,他因痴迷于对【千里江山图】的研究,而神游入画,「窥」见画家希孟创作的全过程。

展卷人「看见」了一幅画是如何被绘成的——这个过程巧妙地展现了中国的民间工艺和手工匠人的智慧。

展卷人也「看见」了希孟——他看到了一名少年的成长,从顽皮的学生,到清苦的画家,他的胸中万马奔腾、包罗万象,下笔却已是人生绝唱。

随着电影中的十个篇章,影片井然有序地铺陈出了三组人物关系:希孟与画,希孟与展卷人,以及希孟与每一位民间匠人。

十八岁的希孟,是一名孤独的天才。他英年早逝,仅留下一幅传世之作。画中的「青绿」越是浓墨重彩,就越是反衬出他短短一生的暗淡。他之于画,仿佛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一种干将莫邪式的自我实现和献祭。

好在,展卷人看到了他。二人惺惺相惜,既是知己,也互相成就。

画家呕心沥血完成创作,展卷人则花费一生探寻其踪迹。他们一次次隔着时空共舞,试图走向彼此,然而无法触碰。直到影片尾声,默默守护的展卷人,终于将他的外衣,披上了希孟的肩。两人跨越时空的共鸣并非虚无,而是真切存在的温度和传承。

将绘画过程与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双线并推,电影镜头也更为清晰和立体地,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位民间工艺人。他们都和希孟一起,站在【千里江山图】的背后。

尤其在影片尾声,出现了开头「问篆」篇章的回文,镜头揭示了篆刻的名章为「希孟」,希孟却没有接受,这表达了: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希孟并不孤独。他有知己,有伙伴,他们的灵魂曾有过真切的碰撞。这一刻,观众的情绪也得以升华和释放,很难不而潸然泪下。

一幅画的背后,是笔、墨、纸、砚、丝、色、石、人环环相扣的传承。【只此青绿】讲述的是一幅画、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在致敬每一位默默付出的无名匠人们。

【只此青绿】是一次电影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展现。

【千里江山图】中的一抹「青绿」,借由别出心裁的舞蹈和镜头编排,实现了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打破和重构,得到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它符合当代的美学表达,又是一种极致、东方美的巅峰体验。

这也是对于电影形式的一次拓宽和探索。舞蹈不仅能与绘画相融,同样也在丰富多样的镜头语言下大放光彩。当电影镜头的具象、写实,与舞蹈语言的抽象、写意相结合,这两者并不相悖,反而构成了一种富有新意的再创造。我们惊喜地看到,电影创作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而在内容上,【只此青绿】不仅带我们踏入了【千里江山图】,还带我们回到了北宋。

在片中你看到宋代的三白妆、珍珠妆和簪花,看到宋代「四雅」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无论是对宋人生活雅趣的呈现,还是对篆刻、制绢、研磨颜料等非遗技艺的展示,每一个细节都别具匠心。

包括对于舞蹈动作的编排,也兼具独特的、山水写意的韵律,和历史现实的参考。例如主演张翰就有提到,片中不少舞蹈动作来源于对宋代出土的陶俑姿态的研究。

这其实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对于当代的创作者而言,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创作,并非一种限制,反而能带来更大的突破。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作品的审美高度,也能够拓宽创作的想象力,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正如影片中所言,流行的东西或许转瞬即逝,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却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而我辈人所能做到的,便是不断去探索、去寻找新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中华文化的瑰宝和魅力。

这个层面上来说,【只此青绿】所讲述的,也的确是一次对话:是希孟与「青绿」的对话,是希孟与展卷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对话。我们都是展卷人,我们都是收藏家。

9月28日,桃桃观影团也和各位北京的展卷人们,一起提前观看了【只此青绿】。

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观影体验,因为它是一次「汉服特别场」。不少观众们都是穿着自己珍藏的汉服而来。

桃桃观影团邀请到了许多和我们一样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们,来一起观赏这部国粹之作。

我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非常特殊的一部电影。

映后,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片中的三位主创谢素豪、刘沛然和戴可伟来进行交流。

观众和主创们互相行礼,看得我们工作人员也是泪汪汪的。

惊喜时刻,三位主创展示了「青绿腰」!!!!

放映结束后,大家还是很依依不舍,我们也收到了很多真情实感的观众反馈,疯狂向电影表白。

「观影过程几度落泪」

「一定会二刷!三刷的!」

「感谢片中所有演员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盛宴」

「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恢宏大气」

「这种宣扬中华文化之美的影视,值得我们一观!」

「震撼!!」

也还是想真情实感地为【只此青绿】安利一下。

影片将于10月1日上映。

这个国庆档,它真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