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事业巅峰时期,我国著名歌唱家毛阿敏堪称「乐坛一姐」,在华语音乐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毛阿敏刚刚出道时便考入了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在那里担任独唱演员。
1992年,毛阿敏在「八一」晚会上演唱了一首歌曲,引发全场轰动,这首歌就是【马兰谣】。
这首【马兰谣】到底描绘了怎样的内容,为何能如此轰动?它究竟蕴含了怎样的魅力?
这首歌的歌词提到的正是我国的绝密军事基地——新疆马兰基地,正因如此,大家对这个马兰基地有所了解。
这首歌赞颂的不仅是我国那个绝密的军事基地,更是那些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辛勤奉献的科学家们。
童谣中唱的竟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的密语
六十年前,科学家们历经艰辛,终于在新疆罗布泊的荒漠上成功引爆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一朵巨大的蘑菇云随之腾空而起,标志着这一壮举的完成。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这是一首那个时代人人皆知的童谣。
当时,大多数人只认为这首童谣旋律优美,并没有仔细探究其歌词的具体含义。
这首童谣的歌词实际上描绘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历程,其中「小皮球」指的是成功爆炸的那颗原子弹,因为它的外形类似球体,所以被称为「小皮球」。
「架脚踢」指的正是位于罗布泊试验场上的那座102米高的铁塔,这颗原子弹正是在这座铁塔上引爆的。
童谣中的「马兰开花」其实并 不是指 真正的马兰花,而是因为这枚原子弹在马兰基地爆炸,因此被称作「马兰开花」。
由于这里寸草不生,却有一种生命力极为顽强的马兰花生长,因此被称为「马兰基地」。此外,这里还是我国总装备部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
在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某些国家的武力威胁,并打破国际上大国对核武器的垄断,我国最终决定进行「两弹一星」的研制。
1964年,我国终于在新疆马兰基地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全世界为之震惊,而人们也为这一壮举欢呼不已。
我们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在这次原子弹爆炸之后,我们还庄严宣布:「中国将始终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首先使用核武器」。
这枚原子弹的成功不仅象征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跃,还大幅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原子弹拥有无与伦比的威力,一旦掌握了这项研发技术,便能在国际事务中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进行原子弹的研制。
由于原子弹的研制极其机密,必须在高度隐蔽的地点进行。那么,为何我国当初选择在这片寸草不生的荒地进行原子弹的研制和引爆呢?
为什么选择马兰?
在决定研制原子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合适的地点,核试验场地的选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为了证明研制的成功,必须成功引爆原子弹。由于原子弹的强大威力,需要选择一个广阔且人烟稀少的地区。
在对青海西部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区进行勘察后,有关专家建议将核试验场地选址于甘肃敦煌。
然而,在工作人员进行实地勘测后,发现这里不仅缺乏水源,而且松土层厚重,不适合作为核试验场地。
因此,勘察大队将目光转向新疆的罗布泊。在队员们进行实地勘测之后,最终决定将消失的古楼兰选定为核试验场地。
之后,勘测队紧锣密鼓地为科研人员挑选生活区,最终确定了乌什塔拉以南五公里的一片盐碱滩作为生活区。
这个地方地广人稀,远离城镇,位置隐蔽,水资源充沛,并且不处于地震带上,是理想的核试验基地。
尽管这里曾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荒漠,但在规划蓝图时,正值马兰花盛开的季节,这片土地因此得名「马兰村」。
马兰上空的蘑菇云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在「马兰村」的天空中升起了一朵蘑菇云。
那时的马兰基地几乎一无所有,连一栋像样的房子都没有,这朵蘑菇云因此显得尤为珍贵。
当士兵和科研人员初到此地时,他们大多住在帐篷里,经常遭遇强风天气,帐篷常被吹翻,生活条件极为艰辛。
刚适应这里的生活,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基地的粮食和水顿时变得极度匮乏。
由于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基地不得不缩减编制,一些干部也被调离,基地的供给标准随之降低。
尽管条件异常艰苦,这些士兵和科研人员依然坚守在此,为国家的发展不懈地努力研制原子弹。
一位老同志曾这样说道:「正是由于条件的艰苦和创业的艰辛,才让人感到格外的光荣。那段时光,虽然艰苦,却充满了幸福与自豪。」
直到1962年,这里的情况才有所改善,基地的建设工作也重新回到了正轨。
1960年,程开甲接到上级命令,来到此地参与原子弹的研制,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秘密」工作。
当时,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最机密的任务,这片土地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些科研人员也在这里隐姓埋名,为国家的发展默默奉献。
在钱三强的推荐下,又有三位科研人员来到此地,与程开甲共同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工作。
1965年时,马兰基地的工作人员人数逐渐增加,已超过六百人。
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确认了原子弹的爆炸方式。随后,基地立即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爆炸现场。
1963年,基地确定了爆破方案,决定建造一座高度为102米的爆心铁塔。
一年来,由于我国的机械化水平尚未达到高度,年轻的士兵们只能依靠锹、镐等极为简陋的工具,逐步地建造起了这座铁塔。
1964年10月初,为了保密,科研专家们在地下室完成了原子弹的组装。
10月16日清晨,李觉向基地报告并请求插接雷管。在雷管安装完成后, 方正合 上了起爆机电缆的电闸。
在原子弹爆炸之前,整个罗布泊焦急地等待着蘑菇云的升起。终于,到了15时,第一颗原子弹在此引爆,发出震撼天地的巨响。
防化部队的侦察兵在核爆炸发生后迅速进入爆炸区域,展开实地侦查任务,第一时间获取了一批关键监测数据。
不久后,相关专家根据这些数据编写了详尽的书面报告,证实了刚才的蘑菇云确实是由原子弹爆炸造成的。
全国一时间充满了欢乐的氛围,因为这条消息传开后,人们个个都洋溢着笑声和欢快的话语。
神秘的马兰
然而,尽管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人们在地图上却无法找到它的准确位置。
这片土地曾被指定为核试验基地,因此在当时的地图上找不到它的任何标记,仿佛它从地图上消失了一样。
即使到了现在,人们在地图上仍无法找到它的位置,只能找到一个名为「马兰红山军博园」的地方。
这里曾是众多国防将领和科学家工作生活的地方,因此具有独特的时代纪念意义,堪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宝贵军事文化旅游基地。
在此处,有六朵巨大的花瓣,象征着当年「两弹一星」功臣的「马兰魂」,其中最高的一朵达到了27.64米。
从这个基地开始建设到原子弹爆炸,再到工作人员逐步撤离,整个过程历时超过27年。
「64」这个数字来源于1964年,当时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基地成功爆炸。
这里的展览馆将展览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历史抉择、岁月激情、亲切关怀、东方巨响和不忘历史。
在这个展览馆内,陈列着一百多件展品和两百余张图片资料。馆内还采用声控技术模拟了当年原子弹爆炸的情景,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那一刻的震撼。
1963年,一对夫妻分别接到上级的指示来到这里。由于这项工作极其特殊,不能透露给任何人,因此他们彼此并不知晓对方也在此地。
然而,在前往马兰基地的途中,他们在一棵老榆树下不期而遇,才得知彼此肩负着相同的使命。
听到这个故事后,张爱萍将他们相遇时所见的那棵古老的榆树命名为了「夫妻树」。
为了防止敌人破坏,当时马兰人亲手挖出了三条防空洞,用作休息室、警卫室和首长室等用途。
正如【马兰谣】中所唱的那样,「青春无悔生命无怨」,他们将最宝贵的年华,甚至一生,都献给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