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暑期档的爆款电影【抓娃娃】,自上映以来,一直话题不断。首日票房突破5亿的成绩,更是为它增添了一抹耀眼的色彩。如果按照目前的热度趋势,它真的很有可能突破平台预测的37亿票房,成为这个暑期档当之无愧的票房冠军。
沈腾和马丽,这对喜剧界的黄金搭档,无疑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最大动力。而他们在影片中的精彩演绎,也的确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段轻松愉快的观影时光。
从喜剧效果来看,【抓娃娃】确实比开心麻花近年来推出的其他作品更胜一筹,许多桥段的设计都充满了喜剧效果,也引发了观众的阵阵笑声。
但平心而论,整部电影并没有沈腾以往作品那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的观感。相反,当影片结束,走出影院,留给观众的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就像一颗酸甜的糖果,在甜蜜过后,留下的是一丝苦涩的回味。
打开【抓娃娃】的豆瓣评论区,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图景。
「看完后感觉很不舒服,虽然是喜剧,但如果站在马继业的角度,这完全就是一场人生的欺骗」,「这部电影给开心麻花判了死刑」,「能不能不要再试图教育我了」,「影片的内核其实是一部东亚式家庭惊悚片,充满了互相伤害」。
这些评论或许尖锐,或许犀利,但都真实地反映了观众在看完影片后的感受。而这些质疑的声音,也并非空穴来风,鸡蛋里挑骨头。
如果我们抛开演员个人魅力的光环,仔细审视影片中的喜剧元素,就会发现,【抓娃娃】中的许多喜剧包袱都显得有些低级、简单,甚至有些老套。
例如,马成钢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马继业下坡,结果马继业从坡上滑落的情节,在以往的喜剧电影中已经屡见不鲜。影片中利用奶奶假装腿脚不便以及跑酷打篮球所制造的反差来制造笑点的方式,也显得过于刻意,缺乏新意。
至于影片中安排的英语老师、物理补习等桥段,都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为了搞笑而搞笑,缺乏自然流畅的衔接。这些喜剧包袱,如果换成其他演员,很可能会演绎得支离破碎,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
不可否认,沈腾和马丽都拥有精湛的演技和良好的路人缘,只要是他们塑造的角色,观众都愿意带着包容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但实际上,【抓娃娃】中尴尬的片段也不在少数。很多包袱甚至不需要演员表演,观众就能猜到接下来的剧情发展,缺乏惊喜感。例如,当春兰因为马继业在学校被欺负而大发脾气时,马成钢递上包包的那一刻,观众就预料到接下来春兰的态度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果不其然,上一秒还怒火冲冲的春兰,下一秒就把儿子在学校遭遇不公平对待的伤心抛在脑后,拿着自己昂贵的包包询问马成钢哪个背法更好看。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喜剧效果,但也让观众感到有些突兀和刻意。
在这些喜剧包袱中,【抓娃娃】都透露出一种缺乏创意的陈旧感,以至于观众的笑声都显得格外克制,因为这些老梗缺乏新意,很难引发观众发自内心的共鸣。
演员的出色演绎,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影片在喜剧包袱设计上的不足,但【抓娃娃】在剧情内核上所带来的不适感,却挥之不去,像一根刺,扎在观众的心头。
从马成钢和春兰的角度来看,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成长,他们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以说,这对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了许多普通家庭,他们为孩子付出一切,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站在马继业的角度,这一切更像是一场噩梦。从小到大,他都生活在父母的严密监控之下,他的人生,就像一个被设定好的程序,每一步都按照父母的意愿运行,毫无自由可言。
那些看似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实际上却是孩子内心深处的梦魇,是他想要逃离,却无力挣脱的牢笼。
用这种方式来讲述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影片模棱两可的结局却让人感到十分不适,也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
马成钢和春兰直到最后都在用「爱」来束缚马继业,「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吗?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这句话听起来是多么情真意切,多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明明故事中的马继业才是受害者,但他最终却不得不屈服于亲情的压力,去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即使父母的安排让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意志,错过了自由成长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也只能默默承受,无法反抗。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观众或许还能将其解读为「开放式结局」,或许马成钢和春兰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或许马继业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然而,影片彩蛋中出现的马成钢和春兰暗示再生一个孩子的场景,却令人感到无比荒诞,也彻底打破了观众对于美好结局的期待。
大号练废了就练小号,小号练废了就再生一个,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谬。难道孩子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可以随意操控的玩具吗?
影片的最后,同父异母的兄弟俩相互依偎,这一幕令人唏嘘不已,也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悲凉的色彩。
不被家人重视,永远无法获得父亲信任的哥哥,想尽一切办法想要证明自己,最终虽然攀上了人生巅峰,却依然没有得到父母一句肯定。
而从小到大都被父母以畸形的方式过度关注和控制的弟弟,在马拉松比赛中独自一人拼尽全力,父母却在电视机前冷眼旁观,对他冷嘲热讽。最终,到场为马继业加油助威的,反而是那个被马成钢误以为会伤害弟弟的哥哥。
马成钢扭曲的父爱成为了孩子们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他们犯了错却从未想过要弥补,只是一味地想着重新开始,这样的情节,怎能不让观众感到压抑?
这样一部借助演员光环来宣扬规训年轻人思想的电影,真的配得上如此高的票房吗?【抓娃娃】的成功,恰恰印证了吴京的那句话:
「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用老掉牙的东西去糊弄观众,最终只会自食其果」,「票房高并不代表影片质量过硬」。
事实上,【抓娃娃】无论是从喜剧角度还是从立意角度来看,都不足以支撑起如此高的票房。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压迫式教育,感受过以爱为名的亲情绑架的年轻人,学会了突破束缚,【抓娃娃】这类试图规训年轻人的电影,已经很难再打动观众的心了。
在很多年轻观众的眼中,【抓娃娃】是一部忽视孩子个人感受,为许多父母囚禁、监视、畸形控制欲洗白的惊悚片,是一部披着「爱」的外衣,却扼杀孩子个人意志的规训片。
更可怕的是,或许很多观众在看到马继业放弃高考的那一刻,都会下意识地觉得「还是高考更重要」。这种潜意识,恰恰证明了考上一所好大学,在多少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教条。马继业想要打破常规,突破束缚,反而成为了被质疑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