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专访「柏林爱乐」总经理:上海刷新我的「中国印象」,真高兴看到众多爱音乐的年轻人

2024-07-06娱乐
暌违7年,「柏林爱乐」中国唯一一站「上海驻演」落幕。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项目,「柏林爱乐在上海」为申城奉上4场交响乐、7场室内乐演出、12场艺术教育活动及特别呈现的12把大提琴音乐会,演出平均售出率、上座率达100%,总票房超过1500万元。
「柏林爱乐」上海行,不仅在各大剧院、剧场带来古典乐盛宴,也在「爱乐」之城点燃古典乐的火苗。22位艺术家走入剧场、新城、学校,带来精彩的「大师课」和匠心独具的艺术课程。逾2万人参与到「柏林爱乐」的美育课堂,收获古典乐带来的感动和爱。
柏林爱乐总经理安德莱雅·齐茨施曼 记者 王凯 摄
「柏林爱乐」为上海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之旅,上海也一再刷新了乐团成员的「中国印象」。美食、建筑、创意园区、街道弄堂,还有琴童和爱乐人的笑脸。临行前,总经理安德莱雅·齐茨施曼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感慨:「中国音乐市场正在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乐器感兴趣。与此同时,中西方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也在日益频繁,正如我们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一样。」
新旧交替,「更新迭代」很自然
带着「焕新」的柏林爱乐乐团来到上海,齐茨施曼坦言——「柏林爱乐」在变,上海也在变。
「如你所见,乐团出现不少新面孔,这支有着150年历史的老团刚刚经历了一番‘新旧更替’。」新乐手的加入为乐队注入新鲜血液,也为音乐带来新的活力与热情。如何在吸纳创新和保留古典传统中找一个平衡点?她说:「我们在工作中磨合与探讨。」
演出现场
「我们会观察新的演奏者,他们如何在乐队中学习传统,看他们如何与管弦乐队资深的、经历丰富的演奏者一同工作。」齐茨施曼相信改变是潜移默化的,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入,他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柏林爱乐」是如何成长的。
因为历史悠久,乐团至今仍有两三位乐手曾与卡拉扬等指挥家有过合作。他们会和新同事分享与音乐家长时间共事的经历、收获和感悟。事实上,乐团为新同事融入所做的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曲目上不断尝试创新和突破,还创建了流媒体平台——数字音乐厅。
演出现场
齐茨施曼告诉记者,在「柏林爱乐」的多媒体平台上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他们每周都通过流媒体收听柏林的音乐会。她说:「这是乐队一直以来想要探寻的,如何让项目具有创新性。此外,我们在数字教育领域有着不同的体验,我认为乐团会继续进行探索与创新,在创新中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喜欢外滩,眺望浦东很美妙
尽管「柏林爱乐」是第四次造访上海,但很多年轻演奏家是第一次来到这座东方城市,包括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基里尔·彼得连科。
乐团行程紧张,齐茨施曼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感受上海,但她依旧在开头的几天抓紧时间体验了一番。她说:「我去了一个地图上标注的博物馆,应该是2021年开放的。我很高兴看到艺术领域的发展,不仅仅是在现代领域,更有音乐、文化领域所发生的一切。」
乐团成员分享心得 记者 王凯 摄
「我也品尝了很多很棒的食物,上海地道的美食真的会把人宠坏。」申城的梧桐区是齐茨施曼最喜欢的,那里有古老且充满韵味的建筑,而且不断有新的格调小咖啡馆和艺术商店,里面有些手工制品很有特色,「忙里偷闲,去走走逛逛,哪怕短短时间也很舒服。」
当然,她也去了外滩,「来上海,怎么能不去外滩?没有人会错过。我喜欢在那里驻足眺望黄浦江对岸的浦东,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在主办方的安排下,齐茨施曼还坐了浦江游轮,她说:「如果此行时间再充裕一点,我真想再去坐一次。」实际上,她还想去看一看M50创意园,那是上海最早的艺术园区,是现当代艺术的缩影与折射。
让人欣喜,年轻一代爱音乐
「柏林爱乐」此行日程安排满满,演奏家分批组团去往大学、小学、乐团和博物馆,带来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齐茨施曼说:「音乐普及、艺术教育确实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我们觉得这很重要。」
柏林爱乐受追捧 记者 王凯 摄
柏林爱乐乐团在2002年建立了教育项目,他们相信将古典音乐和文化带给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让尽可能多的人去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现在,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机会自小接触音乐。齐茨施曼说:「有些家庭非常幸运,每个人都能学习一种乐器,但也有家庭无法负担乐器学习的开销,我们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来参观、了解我们的乐团。」
乐团来沪进校园活动首场在筑桥实验小学,当晚则是在复旦大学。齐茨施曼说:「那是一所很棒的大学,学生和我们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这是一次有趣的经历。我们希望能够在上海尽可能地去接触到更多年龄群体和多样人群。」在音乐会现场,越来越多年轻观众让「柏林爱乐」欣喜,齐茨施曼说:「真高兴看到现场有那么多孩子来听音乐会。我想他们有着很棒的父母,能够让他们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对管弦乐队有了解和认识。」
乐迷入场前留影 记者 王凯 摄
「我们发现,现在中国有许多年轻人热衷学习乐器,也有许多中国优秀的乐手漂洋过海来到欧洲学习音乐。我们乐团的第一位中国乐手、中提琴首席梅第扬,对我们乐团作出巨大的贡献。」齐茨施曼感慨:「我认为中国音乐市场正在增长,越来越多人对学习乐器感兴趣。音乐市场增长的同时,也不乏中西方文化的互动和交流,正如我们有兴趣了解中国文化一样。」(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