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一部代表作都没有,却身居高位当评委,小丑闹剧何时才能停止?

2024-09-07娱乐

选秀节目到底还剩下多少「梦」的成分?曾几何时,选秀节目是普通人圆梦的舞台,我们见证了无数草根明星的崛起。如今这个舞台却似乎变了味。华晨宇的崛起与争议便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

说起华晨宇,从选秀节目出道的他,迅速成为一线导师,这位「火星弟弟」千千万万的粉丝捧着,热度居高不下。但与随之而来的名望不对称的,却是他在音乐界缺乏真正能扛得住时间考验的代表作。曾经在一次节目中,沈腾和李诞毫不客气地点出了这一点,让华晨宇的粉丝们既愤怒又无奈。

沈腾和李诞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你说他是一个能登上巅峰的导师,但他的音乐作品在哪儿?想想同样选秀节目出道但真正成名的周杰伦和蔡依林,不仅有拿得出手的音乐作品,还引领了潮流。这很清晰地揭示了选秀节目在流量和专业之间的矛盾。

选秀节目不再是普通人实现梦想的捷径,变成了一场资本的游戏。过去,你可以看到一群热爱音乐的人彼此竞争,共同成长。但如今,导师们不再是音乐领域的专家,而是「流量偶像」。看看【创造101】、【青春有你】,镜头更多地捧红那些拥有庞大粉丝群的参赛者,而不是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

节目制作方当然也不是傻子,他们选择流量明星做导师,知道这可以带来更高的收视率,更大的广告收益。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观众的审美疲劳。

点开现在的选秀节目,你会发现那些选手长得越来越像,穿得也越来越一样,歌声也千篇一律。说白了,这些节目缺乏深度,缺乏足够的营养作品和歌手,让观众看得心生倦意。你还记得上一次被一位选秀歌手的歌声打动是什么时候吗?恐怕多数人已经记不清了。

早期的选秀节目,评判选手最关键的指标是歌唱实力和创作能力。那时候,节目组的审美标准还是相对纯粹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带流量、能炒作话题的人越来越受节目组青睐。即便他们可能在专业领域并没有那么高的造诣,但只要能吸引眼球,这就足够了。

这里不得不提孟美岐在【天赐的声音】担任常驻音乐合作伙伴引发的争议。孟美岐无疑是个流量偶像,但她曾因「知三当三」的丑闻导致公众形象受损,而她在节目中的专业能力也常常遭到质疑。这让人心生疑虑:这样的导师,真的能带着年轻选手走得更远吗?

再看看丁太升,以「犀利点评」闻名,但他那种带有低俗歌词和恶毒评论的方式,真的能帮助选手成长吗?音乐圈内的专业人士对他的评价也并不好,认为这只是炒作罢了。

还有章子怡,在【中国最强音】中担任导师同样受到质疑。章子怡在电影界的地位无人能否认,但音乐呢?她的点评是否有专业水准,观众心里都清楚。再者,鞠婧祎在【国风美少年】中展示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更是让观众频频皱眉。

流量明星担任导师往往表现出对文化修养的重视度不够。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个人形象上,更体现在节目内容安排的单薄和肤浅。在这种浮躁氛围下,选手们学习到的更多是如何博取眼球,而不是专业技能的提升。

观众看多了这种节目,自然也会生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感觉,对这些流量偶像担任导师的节目感到厌倦和不满。

此时,刘德华的一句话倒是给人敲响了警钟。他拒绝担任选秀节目的导师,理由很简单:他还在学习,担心不能胜任这个角色。作为娱乐圈的常青树,刘德华的谦虚和对专业的敬畏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更加怀念那些真正以专业为本的艺人。

刚出道的流量明星们与其急着上位,不如多下点力气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表面上的浮华不会持久,真正能让人记住的,还是那些有价值的作品和真正打动人心的表演。

选秀节目应该回归本源,为那些有梦想、有实力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应该站在舞台中央的,是那些靠实力说话的选手,而不是靠流量撑起来的偶像。

希望选秀节目能重拾初心,通过展示真正的音乐和艺术,为观众带来感动和共鸣,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制造工厂」。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娱乐市场中继续长远发展,不至于被短暂的流量泡沫拖垮。

在如此浮躁的娱乐市场中,唯有回归专业和质量,选秀节目才能找到一条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