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我的祖国】为什么能红遍全国?歌曲与毛主席有什么关系?

2024-01-31娱乐

【我的祖国】红遍全国,与毛主席关系?

在1955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两年后,毛泽东主席希望能够将这场战争中最能体现志愿军英勇不屈精神的上甘岭战役搬上银幕。

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此组织了一个创作团队,由沙蒙和林杉担任导演,并在接下来的8个月中,主创人员对上甘岭进行了实地考察。

到了1956年夏天,电影【上甘岭】终于杀青,然而,其中的一个特定场景的插曲却还没有完成。为了找到这个插曲,整个剧组不得不暂停拍摄,并且每天都要支付2000多块的设备费用和人工费用,而那时候,普通学徒的月工资只有14元。

那么,导演为什么要设计这首插曲呢?插曲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又是什么呢?

上甘岭战役中,沙蒙导演决定通过讲述一个连队在战壕中的英勇抗战,来展现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以卫生员王清珍为原型,设计了一段深情的剧情,这段剧情成为了【上甘岭】的精华部分。

17岁的王清珍卫生员,每天要照顾20位伤员,工作繁琐而劳累,但她总是笑容满面,还会唱【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来缓解伤员的情绪。

然而,导演在电影中找不到合适的歌曲来表现王兰在战壕中用歌声鼓舞战士的情节,这是一个挑战。

沙蒙和同事们在几天几夜的时间内写出了歌词【我的祖国】,请刘炽帮忙谱曲。刘炽在阅读歌词时,觉得找不到感觉,于是推荐了刚满29岁的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乔羽。

乔羽在观看着样片时毫无头绪,直到长春下了一场大雨,他才灵感爆发,写下了歌词。乔羽写完歌词后,导演觉得非常合适,决定就用它。

然而,第二天沙蒙又觉得歌词不太合适,他建议直接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这样会更有气势。但乔羽认为,「一条大河波浪宽」更能引发人们对家乡的亲切感和思念之情,于是,歌词最终定为了「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炽为谱写【我的祖国】历经磨难 刘炽为创作【我的祖国】,把歌词交给了作曲家刘炽。刘炽把自己关在屋里,专心致志地研究了1949年至1956年间,国内最受欢迎的20多首歌曲。

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他甚至在门上贴了一张「刘炽已死」的纸条。经过反复修改,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歌曲【我的祖国】,终于诞生了。

沙蒙又请郭兰英试唱。嘹亮动人的歌声,令在场的每个人都高声叫好,随后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录音。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非电影插曲的形式,向全国播放了这首歌曲,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电影尚未上映,这首歌就成为了经典。1956年12月1日,电影【上甘岭】上映后,【我的祖国】红遍了全国各地。

198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主办的第一届金唱片奖在北京举行,乔羽、刘炽和郭兰英凭借【我的祖国】,分别荣获创作特别奖、作曲奖以及演唱奖。

200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经过改编的歌曲【我的祖国】,成为了国庆六十周年联欢晚会的第一个节目。

刘炽如果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请不吝啬您的赞,感谢大家的评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