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平和」之曲1960年代初的轻喜剧电影实践

2024-07-29娱乐

?——【·前言·】——?

1956 年到 1958 年期间冒出了像【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这类一系列的讽刺喜剧影片。

由于其中展现出来的对现实里落后思想、阴暗面的讽刺太过敏感,所以受到了批评。

在 1959 年,像【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这种主要为了献礼的歌颂性喜剧电影,虽然确实得到了官方上层领导的肯定,也深受普通老百姓喜欢,可因为它有特殊的仪式作用,所以不可能一直被模仿下去。

所以,到了 60 年代初搞喜剧电影创作,就得重新摸索新的创作路子,在歌颂和讽刺当中找新的方向。

因为新中国「改造旧文艺」这一情况,后面的喜剧电影创作题材特别丰富,不但继承了传统文艺,还根据时代现实有了新的表达。

有些影片是从古典戏剧戏曲作品滑稽戏改过来的,像【乔老爷上轿】(1959)是照着传统喜剧川剧的剧本改编的,【三毛学生意】(1958)是由反映旧社会现实生活的滑稽戏改编而成,【女理发师】(1962)是根据上海滑稽剧团的剧目改编的现实题材故事。

另外,【大李、老李和小李】(1962)、【满意不满意】(1963)这两部影片是根据苏州滑稽剧团的滑稽戏剧目改编的,并且加了地方方言,这既让影片有了明显的地域特点,又增加了喜剧效果。

这一时期的喜剧电影创作好比一首「平和」的曲子,用了中和的办法,在相对安全靠谱的区域进行了独特的摸索,造就了喜剧创作短时间繁荣的历史画面。

?——【·中苏关系破裂与大跃进失败的反思·】——?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国家力量还挺弱,新诞生的政权得有支持和帮忙,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国领导人定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来表明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态度。

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利益方面跟苏联一致,把国际共产主义和爱国的基本立场融合起来。

在中苏关系慢慢稳定下来,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的时候,中国明白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得有世界上更多国家和地区来支持。

1953 年,依据国家新的发展形势和需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种外交原则被提了出来。

50 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变冷,到了 60 年代更是冷到了极点。中共跟苏共的意见差别越来越大,两国的关系不断变差。

从友好互助变成了敌对状态,因为思想和意识形态合不来,最后变成了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较量。

60 年代的时候,中苏关系从有分歧发展到分裂,国内展开了反修运动,电影领域也对有关的苏联电影展开批判和反思。

1960 年冬天,国民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难的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共中央着手反思和纠正已有的「左」倾错误。

在实行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后,国家的工作重点慢慢转向了经济建设,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国家政治趋于稳定,整个社会暂时处于平稳状态。

这一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及时的调整,给国内文艺的发展创造了不错的空间和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主导下,对旧文艺,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像戏曲、相声、滑稽戏等的改造、改革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在上级领导的引领下,电影界也在对自身加以改造。喜剧电影比较特殊,它既有民间和大众的特点,又能在作品里传播主流的意识形态。

好好弄明白电影艺术还有传统喜剧的理论,用上传统民间的资源,这样就能弄出符合工农兵群众审美喜好的作品。

当代很有名的哲学家齐泽克曾经说过:「关键的其实不是革命咋样,而是革命完了之后的事儿。」

社会主义喜剧电影展现的是中国革命结束后新中国的社会样子、新生活以及新人物。

在 1960 到 1963 年这段时间,中国电影的整体艺术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一系列社会主义喜剧电影接连出现,让这一时期的喜剧电影创作实践迎来了短暂的新高潮。

?——【·喜剧电影讨论及与电影创作的互动·】——?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中苏关系挺好,中国电影不管是创作实践,还是理论批评,都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苏联的文艺观念、电影理论之类的东西。

「蒙太奇」批评是借鉴和反思苏联「蒙太奇」理论学派的成果,苏联的「解冻」思潮还对中国喜剧电影的探讨产生了影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变成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规定性的标准,这不光是苏联文艺政策影响带来的,也是五四以来一直倡导的民主观念促成的。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变糟,中国电影领域,特别是理论批评家们,转而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艺理论。

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某些概念用到电影批评里,从中国古典戏曲中探寻跟电影创作相同的地方。

讽刺性喜剧在建国前由于在作品里揭露现实、干预现实,所以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不过建国后进入新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规范得重新定了。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就在中国确立了,这次运动把阶级剥削和压迫彻底消灭了。

以前在讽刺电影里老是被拿来讽刺的那些人,像大地主、资本家之类的,都已经没了,这时候,讽刺喜剧电影还有里面被讽刺批判的对象就不合适了。

所以讽刺喜剧电影受到了官方不同程度的批评。虽说新中国还存在一些落后的遗留问题,「讽刺一直都是需要的」,可社会的主旋律变成了「光明」与「胜利」。

社会主义新喜剧跟旧喜剧的差别在于,新喜剧作品得包含对新生活和人民的热忱,主题得是夸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有美好未来。

相对应的,在塑造正面人物方面有这样的规定:称赞先进人物、善良的普通劳动群众,还有被解放的妇女新形象。

在社会主义喜剧中,笑不是去嘲讽那些丑陋、邪恶和落后,而是因为正义、自由、胜利、团结等等带来了欢笑和快乐。

新喜剧【今天我休息】和【五朵金花】虽然没有明确的讽刺对象,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它们强烈的喜剧效果,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五朵金花】开启的歌颂性新喜剧电影传统,还影响了 60 年代。

【今天我休息】以及之后的喜剧电影创作。由于社会形势有了变化,电影界还有整个文艺界都开始做出调整。

电影界的领导开了好多回会,把党中央的调整方针政策落实下去,针对「大跃进」那阵子电影创作里的一些「左」的做法予以批评,让创作人员放开思想,搞创新。

60 年代初的时候,文艺界的那些专家学者针对喜剧创作的有关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这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喜剧片创作。

这一场关于喜剧的讨论主要在【文汇报】上进行,在 1960 至 1962 这段时间,报刊上有很多围绕【五朵金花】和【今天我休息】这两部喜剧电影展开的讨论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学术界以喜剧创作理论的有关问题为起点,包括喜剧电影咋分类、喜剧作品里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塑造,特别是正面人物的塑造,还有喜剧的表现方式等问题。

这些有关喜剧电影的讨论和当时的喜剧电影创作产生了良好的相互作用,对 60 年代初的轻喜剧电影实践有着很深的影响。

?——【·结语·】——?

1962 年,上海电影圈专门就电影的「创新」这一问题在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

「百花奖」活动的安排给了观众评选的权利,让老百姓能参与进来,有力地推动了电影艺术充满活力。

从上头官方的批示引导,到专家学者的专业探讨,再到普通老百姓的参与,这都促使 60 年代初的社会主义喜剧电影变得更成熟、有了新活力。

1960 年 7 月,夏衍就国内电影创作的当下情况,提出了契合新发展阶段的主张:「得赶快反映新的时代、新的社会。」

在 1961 年的新侨饭店会议中,文艺界的人更全面、更深入地总结和反思了文艺工作的经验,认真探讨了怎样重新落实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还有繁荣文艺和电影创作的具体办法。

这次会议完了以后,宣传部出台了指导文艺工作、申影工作怎么去调整和恢复的文件,分别叫【文艺二十一条】和【电影三十三条】。

1962 年 3 月的广州会议时,周恩来与陈毅讲话表示:「中国的知识分子属于人民的劳动者,是给无产阶级服务的脑力劳动者」。

这些讲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知识分子缩手缩脚的创作心态,特别是对那些虽被批判,可心里还想着创作的文艺界人士,就像一剂安慰剂。

这让国内的文艺创作有了变好的势头,还很快让电影艺术出现了短暂繁荣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天济等人著.【喜剧电影讨论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年。

2. 【美】张英进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M],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 2007 年出版

3.陈晓云的【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 - 2007 年)】[M],由中国电影出版社于 2008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