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刘长瑜与钱浩梁:台上演红灯记父女,台下势同水火,从无眼神交流

2024-06-11娱乐

文艺佳作往往令人陶醉,使人误以为戏中情节皆为真事,演员间的纠葛亦如现实般深沉。然而,此等幻象实乃误导,切莫轻信其真。

观众们出现这样的判断多数是因为演员演绎得太好,以至于观众「信以为真」。在上世纪70年代,样板戏流行的那段时间中,观众就把出演【红灯记】中父女的两个演员当成父女,但实际情况是两个演员在私下里水火不容。

昔日,【红灯记】之舞台,李玉和一角由钱浩梁担纲,其女李铁梅则由刘长瑜倾情演绎。二人演至对视之际,竟无眼神交汇,你望我额,我观你鼻,暗中较劲,戏中情感交织。

台上,他们宛如楷模般的父女情深,引人赞叹;然而台下,却似烈火与寒冰的交锋,难以相容。这一切的纠葛,还需追溯至【红灯记】的选角之际。

【01 身世复杂的刘长瑜】

【红灯记】每一次的表演观众席也都是爆满,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要说报纸的宣传固然很重要,但要是内容不好,演员不行,那说什么观众也不会继续买单的。

只有在各方面都十分出众,才会在宣传的作用下大红大火。这其中也包括了这一部戏的剧情以及演员的出色表演。

【红灯记】犹如一曲京剧中的浪漫史诗,是一部洋溢着革命热血的传奇篇章,更是那深入人心的英雄赞歌,让人爱不释手。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三人虽非骨肉却胜似亲人,宛若血脉相连的祖孙三代。他们携手并肩,与党的英勇地下工作者李玉并肩作战,共同肩负起为游击队传递电码的重任。在这场与侵略者的顽强较量中,他们不屈不挠,誓死捍卫家园的尊严与安宁。

在那个时代,观众的心被【红灯记】深深打动,每一句台词都镌刻在心,每一段唱词都耳熟能详。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无需多言,便可知其璀璨夺目。

刘长瑜昔日非姓「刘」,乃姓「周」,她倾心于戏剧之道,皆因家庭之熏陶所致。

她的父亲周大文,曾是奉系军阀张作霖麾下的一员虎将,与张学良等豪杰交情匪浅。在奉系军阀统治北京政府的岁月里,周大文曾短暂执掌旧北平市政,担任市长一职,威名远扬。

然而命运多舛,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之地,惊天爆炸震撼人心。张作霖将军不幸罹难,当场陨落,其随行之众亦遭受重创,生死离别之际,周大文亦身负重伤,满目疮痍。

周大文的手臂被炸伤,但好在命是保住了。周大文经过这一次的事件之后,感到为政的极端危险,于是就辞掉了各种官职,在北平休养生息。

这周大文还是奉行着三妻六妾的惯例,娶了三个太太,这三个太太一共给周大文生育了十四个儿女。

三房太太刘氏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小的女儿刘长瑜出生于1942年。

【02 耳濡目染学京剧】

在绝大部分的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总是得到更多的宠爱,周家也不例外。

刘长瑜自幼便沐浴在别样的宠爱之中,较之于其他孩童,她所承受的呵护与宠溺更胜一筹。周大文每每外出,总爱携她这最小的女儿同行,使得刘长瑜在父亲身边,得以时时聆听教诲,目染风采,浸润在父爱的温馨与智慧的熏陶之中。

在北平的这段日子里,周大文沉醉于京剧的韵味之中,他常常流连于各大剧场,与名噪一时的王瑶卿、程砚秋等京剧大师交往甚密,成为各剧场中备受瞩目的名票,其痴迷之情溢于言表。

他精通旦角之艺,闲暇之余,总爱为儿女们轻吟几句「流水」之韵。在这般艺术熏陶下,刘长瑜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向往之。

1951年,年仅九岁的刘长瑜,怀揣着对艺术的热忱与梦想,顺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校。在那所充满传统韵味的学府里,她勤奋刻苦,一丝不苟地钻研旦角技艺,历经八载春秋,终于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在那个时代,戏曲学校如群星璀璨,三十余位戏曲界的泰斗汇聚一堂,他们怀揣着传承的初心,对每位入学的新生倾囊相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新中国第一代京剧人才如同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而刘长瑜,便是在这股戏曲热潮中,得到了行业内的最佳培养,如同明珠般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1952年,新中国颁布了【婚姻法】,首次在法律条文中庄严宣告,一夫多妻之制被严令禁止。周大文未曾选择留下三房太太刘氏,刘氏无奈只得与周大文结束姻缘,带着三个稚子,踏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

刘长瑜与父亲仅有过短暂的幼时相伴,家中子女众多,父爱难以遍洒。尤其是她踏入戏曲学校后,归家之期渐稀,每每只有慈母刘氏前来探望,以慰其心。

岁月流转,周大文的形象在刘长瑜的记忆中逐渐变得朦胧起来。自父母缘尽分道,刘长瑜便与父亲失去了联系,彼此间再无交集。然而,她仍旧沿用着「周」这一姓氏,名为「周长瑜」,承载着那份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

1960年之际,周长瑜怀揣着满腔热忱,申请加入戏曲学校实验剧团。然而,团长得知其父曾在张作霖麾下效力,恐其身份对演艺之路有所妨碍。于是,团长深思熟虑后,建议她承袭母姓,以此避开父亲过往的阴影,让她的艺术之路更加坦荡。

若不然,一番纷繁的纠葛之下,刘长瑜或许连这梨园之地都难以涉足,于是,那原本的「周长瑜」便化作了今日之「刘长瑜」,承载着新的命运与传奇。

团长此举尽显深思熟虑,然周大文身为刘长瑜之父这一事实,犹如白昼之光,无法遮蔽。这一真相,如同沉重的枷锁,让刘长瑜在后续的岁月里饱受煎熬,痛苦不堪。

刘长瑜于剧团之内,宛若一颗新星悄然绽放,其光辉渐显,仕途一片坦荡。她多次领衔主演重大剧目,更曾在国家领导人面前献艺,博得了无数赞誉之声,令人瞩目。

【03 机缘巧合出演【红灯记】】

恰逢此刻,【红灯记】如烈火般风靡一时,上级心生一计,欲将之作改编,使其蜕变为京剧形式,让当时的众人皆为之倾心。

在那个年代,【红灯记】选角之际,刘长瑜并未成为瞩目的焦点。论及名声,尚有人气更胜一筹者;谈及唱腔,亦有技艺更精湛之人。因此,「李铁梅」一角,原本应由当时炙手可热的演员张曼铃与曲素英共同演绎。

但是后面一次次地试演之后,换成了刚调入中国京剧院的刘长瑜,这时候的刘长瑜仅22岁。

在戏剧的宏伟画卷中,原本的主演角色「李玉和」是为两位备受观众青睐的京剧大师李少春及其高徒钱浩梁所量身打造的。两位艺术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钱浩梁出生于一个梨园世家,从小就修习戏剧,长大后成就也不小,戏里戏外都受人尊重。

在【红灯记】的排练岁月中,李少春因身体微恙,无法再续演绎之路,便传承衣钵,令爱徒钱浩梁顶替其位,继续演绎传奇。

在一次排练过程中,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那时候钱浩梁正好在排练【红灯记】,领导看了钱浩梁的表演之后,对这个高大的青年人的表演十分满意,当下就指定「李玉和」一角就由钱浩梁来出演。

就这样,「钱浩梁」这个名字就和「李玉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因为【红灯记】的爆火,观众们也对刘长瑜和钱浩梁印象深刻,甚至一提到李铁梅就要说到刘长瑜,说道钱浩梁也必须提到李玉和。

这时候的钱浩梁可谓是顺风顺水,他为人温顺,没有政治野心,表演天赋又十分出色,当时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很看重他。

钱浩梁之表现堪称卓越,屡获提拔,终至文化部副部长之高位,其才华与努力皆得彰显。

在【红灯记】风靡一时的日子里,观众对两位主演的倾慕之情如潮水般汹涌,谈及李铁梅,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位深情演绎的刘长瑜;而提及李玉和,则必定少不了那位神采飞扬的钱浩梁。这份情愫,竟让部分观众误以为,舞台上那模范父女的深情厚意,在生活中亦应如出一辙。

时间到了七十年代,许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不变的是【红灯记】的热门,变的是刘长瑜的身份。

【04 台上父女,台下水火不容】

刘长瑜改了姓之后,原本已经没有人注意到她的身世问题,但是因为在【红灯记】中出色的表演,刘长瑜也变得十分出名。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刘长瑜的过去被一些好事者一步步地挖了出来,人们知道了刘长瑜的父亲曾任北平市市长,这一身份让她陷入无尽的麻烦中。

昔日身为文化部副部长的钱浩梁,因职责所系,与刘长瑜屡屡交锋。二人关系日渐僵化,犹如冰炭不同炉。因钱浩梁位高权重,刘长瑜屡遭其以工作之名挑剔批评,使得二人关系愈发紧张。

舞台之上,光辉璀璨如星辰,而舞台之下,却屡遭非议与责难。彼时的刘长瑜,历经了世间难以想象的磨难,特别是钱浩梁对她的排挤与打压,更是让她备受煎熬,痛苦难当。

她曾幻想与同台演出的伙伴们能多一些宽容与共鸣,却未曾料到,愈是亲近之人,愈是怀揣着对她的不满与偏见。

或许是命运之神对刘长瑜施展了捉弄,那段日子里,她历经风霜,步履维艰。

然则已然之事,犹如既定之星辰,纵她言辞犀利如剑,亦难对其作出辩解。她唯有默默承受那如海潮般汹涌的批评,以沉默面对过往的沧桑。

此外,钱浩梁曾有意更替刘长瑜,奈何她之演绎非凡,深入人心,无人能及,遂作罢。

然而,无论钱浩梁对刘长瑜的排斥之情如何深重,他终究无法将刘长瑜逐出视线。他只能另辟蹊径,从其他细微之处,让刘长瑜的日子过得不那么惬意。

曾经有一次,剧团注入了新的血液,钱浩梁再度召来刘长瑜,当着新人的面,对她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责备。这位在外界享有盛誉的演员,在剧团的新人面前,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羞辱,颜面尽失。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钱浩梁。倘若没有他屡次对刘长瑜的严厉苛责,刘长瑜的生活本应如同春水般流淌,充满无限生机与光明前景。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完全迎合个体的期盼,钱浩梁对刘长瑜的偏见如同无形的枷锁,让刘长瑜无从改变亦无法逃避。刘长瑜曾数次在绝望的深渊边缘徘徊,但内心那份坚韧如铁的意志让她始终未曾屈服。她以戏曲为灵魂的灯塔,支撑着自己一步步艰难前行,直至那抹希望的曙光终于破晓而出。

刘长瑜内心深处对钱浩梁抱有深深的厌恶,在她眼中,钱浩梁仿佛一位专程前来制造纷扰的过客,时刻让她心生不快。

两人间的关系逐渐冰封,如同陌路,台下彼此鲜少交谈,宛若隔了千山万水。

然而,两人皆为舞台上的共舞伶人,终究有对手戏需携手演绎。故而,开篇所述之景应运而生:当戏剧中需目光交汇之时,你凝视我鼻梁之侧,我则仰望你额头之巅,此情此景,便如此展现。

随后,钱浩梁因故被剥夺了登台献艺的机缘,曾经的舞台辉煌渐成过往云烟。

一直到1982年,钱浩梁才脱离了之前的风波,一代京剧大师最终还是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单位,也就是中国京剧院。

他虽重返旧日的工作之地,却再难登台演绎风华。

此后,钱浩梁踏遍千山万水,投身于戏剧的教学事业之中。终于,在1988年那个雪花纷飞的12月,他再度踏上舞台,熠熠生辉。在随后的演出中,他依旧光芒四射,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喜爱与喝彩。

而刘长瑜这边在脱离了之前的困境之后,就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由于她那精湛演艺技术,她成为了国家一级演员,也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刘长瑜不仅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副主席,还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这一切成果的背后,不是刘长瑜一人的努力能做到的,她背后的两个男人给了她许多的帮助。

【05 困境中仍有人相助】

这两个人就是刘长瑜的两任丈夫。

第一任丈夫是她在戏曲学校时认识的同学。两人年幼时就相识,可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了。

在学校时,两人热恋,毕业后还被一起分配到了中国京剧院做了演员。两人的前途看起来一片美好。

当时的刘长瑜一到中国京剧院演戏就火了,平时的日程排得很满。京剧院担心刘长瑜短期之内会结婚生子,这就影响到一些剧目的排练,于是有些剧目就直接排除掉了刘长瑜。

刘长瑜得知这一件事之后,先是和男友商量着二十五岁之前不结婚,不然一结婚就有可能有孩子,他们两个人的演艺事业都将受到影响。男友同意了。

于是刘长瑜就给京剧院写了一张保证书,保证她不会在二十五岁之前结婚。这样一来,剧院的剧目才有刘长瑜的排练位置。

刘长瑜遵守了在剧院中的保证,在1967年的时候才和丈夫登记结婚,此时的她正是二十五岁。

两人都在剧团中工作,剧团中的工作繁琐辛苦,早出晚归地去排练、演戏。结婚之后虽然工作还是这样,但两人都多了个依靠,再苦再累,回到家也还是个温暖的港湾。

结婚后的刘长瑜才发现丈夫有个晚上咳嗽的毛病,刘长瑜催促丈夫去医院看看,但他不以为然。

两人又都因为忙于戏剧演出,所以也不是特别在意这个毛病,然而事情也都一般是从小事发展成大事的。

一天,刘长瑜去剧团上班,那天正好是丈夫的休息日,只有他一个人在家。他在家中看报,要起身去接杯水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肺部闷得慌,像是有块大石头一样压在胸前。

他喘息艰难,仿佛连呼吸都成了一种奢望。待得那份锥心的痛苦稍稍平息,他便孤身一人,匆匆赶往医院,探寻那隐匿在身体深处的秘密。

医生看他咳得厉害,并且这个面前的男人又黄又瘦,就让他做了X光检查。检查结果一出来,丈夫和刘长瑜都似五雷轰顶,因为医生告诉他们丈夫是肺癌晚期。

在现在这个年代,癌症都还是难解之症。丈夫得的不仅是癌症,还到了晚期,意味着丈夫已经不久于人世。

刘长瑜以泪洗面,为丈夫四处求药,找各种土方子,希望这些民间医术能够产生奇迹。医生给丈夫进行了手术,但是病情没有任何缓解。

1967年4月12日,在生命的黄昏时刻,刘长瑜的首任伴侣气息奄奄。她轻抚着他的手,温柔地告诉他无需牵挂自己。然而,话音未落,她的眼中却涌出了无尽的悲伤,失声痛哭。

丈夫因病魔侵袭,不幸离世,他的离去犹如晴天霹雳,将我们短暂的婚姻岁月无情撕裂。仅三个月前,我们还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而今却已是阴阳相隔,让人痛心疾首。

丈夫的离世,让刘长瑜的心被深深撕裂,她沉浸在悲痛之中,泪眼婆娑,难以释怀。她的生活仿佛被阴霾笼罩,难以走出那片凄凉的阴影。

数月后,刘长瑜的身旁便悄然绽放出一簇簇倾慕的花朵。他们中有自海外归来的学富五车的才子,亦有出身名门望族的官宦子弟、财富雄厚的世家传人……尽管这些人纷纷向刘长瑜投来热切的目光,她却如那独自绽放的幽兰,婉拒了所有的爱慕之意。

她仍深陷丧夫之痛,哀愁如潮水般汹涌不息。然而,追求者的脚步却如同春风吹拂,连续不断地拂过她的心扉,让她在悲痛之余,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之路。

为此,她陷入了沉思的漩涡整整一周,终于拨开了迷雾,找到了心之所向——那即是她深谙其心的知己。

纵然那些才子们各有优势,但是刘长瑜还是想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共度余生,求个安稳和依靠就好了。

于追求她的众多身影中,有那么一道,乃是她的共事之伴,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打艺人、亦是编导才俊——白继云。二人相识已久,岁月如歌,刘长瑜深知白继云为人之厚道,他对周遭同仁亦是关怀备至,如春风拂面。

在刘长瑜的眼中,此人犹如繁星中的明月,值得她托付此生,于是,她决定与白继云携手共度时光。经过一段如诗如画的相处,两人于1968年缔结了连理之约,共同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生活里充斥着无尽的挑战,白继云如同一片静谧的港湾,给予刘长瑜休憩的避风之地,让她在生活的波涛汹涌中得以暂时喘息,重振旗鼓。

在岁月的长河中,2020年9月3日这一天,我们痛失了享年87岁的钱浩梁先生。刘长瑜与钱浩梁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几十年的恩怨纠葛,终究抵不过时光的冲刷与洗礼。当初社会的纷繁复杂,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们紧紧束缚其中,普通人亦难以幸免。而今,两人能够放下过去的种种,达成和解,这无疑是最为圆满的结局。

人生漫漫,岁月如梭,若能释怀某些过往,对彼此而言,皆是一种释然。与对方握手言和,亦是与自己心灵深处的和解。

【参考文献】

凤凰网卫视:探寻【红灯记】的璀璨轨迹,追溯样板戏之辉煌历程

河南日报报道:五十一载光阴流转,省京剧中心再度演绎经典之作【红灯记】。两代「铁梅」今日首次相逢,共话往昔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