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点映,观影后,我心中百感交集。从哲理小品文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有其独特的趣味,但从现实角度出发,它更像是一场徒劳无功的旅程。尽管影片中的哲理小品文富有深意,却难以真正映照现实。
先讲述一下【抓娃娃】的情节。
这并非剧透,而是讨论其他内容的前提。【抓娃娃】讲述了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们通过假装贫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采用穷养的方法培养儿子。最终,儿子发现了真相,摆脱了父母的监控和培养,决定开启自己的人生。
称【抓娃娃】为【楚门的世界】的变种,似乎也不为过。站在小男主的视角来看,【抓娃娃】讲述的正是他走出虚假的世界,迈向更真实的世界的故事。然而,由于【抓娃娃】叙事立场的独特,它远未达到【楚门的世界】的高度。
【抓娃娃】的叙事立场十分独特。
电影【楚门的世界】之所以精彩或有趣,是因为影迷和男主角的立场高度一致,共同反抗虚假的世界。由于叙事立场的契合,影迷与男主角站在同一阵营,推翻人造世界的壁垒。这种叙事方式更能引发影迷的思考,使他们感到自己也身处楚门的世界。
【抓娃娃】的叙事立场更倾向于沈腾和马丽的角色,影片一开始便向观众揭示,这一切都是父母精心策划的。观众们则从上帝视角观察,欣赏在小男主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各种趣味情节。这种趣味使影迷有些不安,因为一旦影迷试图与小男主共情,就会发现其中再无乐趣可言。
【抓娃娃】究竟是喜剧片,是否令人捧腹大笑呢?
当然可以笑,不过在电影院里捧腹大笑的前提是,你要共情沈腾和马丽的角色,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父母角色和穷养孩子的理念。
如果你没有对这些产生共鸣,而是愿意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并不能让人发笑,反而会让你感到不安。
一旦稍微思考,就会感到:我本来就贫穷,何必再用孩子需要穷养来羞辱我呢?
当暑假学校组织游学,需要支付数万元时,你拿不出钱,当孩子想要一双品牌运动鞋你舍不得买,当大学生活费和用品花费数万,你心疼不已,作为父母,你会怎么想呢?
当你身处生活的物质困境时,很难对电影【抓娃娃】产生共鸣。可以说,这部电影并非单纯从父母的角度讲述,而是一种站在富人立场的虚构叙事。
如果你不是富人,你一定会觉得,别提什么穷养了,能养得起孩子就已经是幸运了。这个【抓娃娃】的故事,与你我毫无关联。看到别人如此富有,即使在「穷养」上也有如此多的办法,你还能笑得出来吗?除非,你没有什么脑子,才会跟着傻笑。
难道富人就是养出贫穷的孩子吗?
王健林观看完【抓娃娃】,是否会露出笑容?王思聪难道被王健林供养得太穷了吗?当然不是。任何富豪都不会像电影中那样无限制地供养孩子。
【抓娃娃】中的供养方式,在现实中显然站不住脚,存在着诸多漏洞。要实现从小到大的「穷养」模式,除非是某位国王有意如此,能够随心所欲地调动社会资源。但问题是,国王真的有这种必要吗?
观看【抓娃娃】时,我们会发现,富豪男女主角面临的最大障碍竟然是高考,以及让孩子考上清华或北大。这样的障碍设置不仅能引发许多富人的哄笑,也让不少贫困者觉得思路奇特——如果真的有钱,早就不在意清华或北大了。
真正有钱的人,可以通过赞助让孩子进入国外名校,或者搞一个外国身份,再回来上清华北大,甚至通过打篮球也能获得高校的入学名额。
穷人们一旦了解了太多富人的内幕,就会发现,【抓娃娃】故事的核心「要考清北」,不能贯穿整个情节。这种失衡导致了电影整体叙事结构的崩溃。相比之下,富人们为了进入清华北大,并不像穷人们想象的那样单纯,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捷径。
关于国王培养接班人的方法,那就更加直截了当了。历朝历代,国王们一直坚持多生孩子的策略。龙生九子,一个不成,总能从一百个孩子中选出一个合适的吧。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轮流侍寝,这才是国王们真正的「抓娃娃」游戏。因此,无论从富商的角度,还是从国王的角度来看,【抓娃娃】这个故事都站不住脚,只能算作一篇虚构的哲理小文。
谁赋予了【抓娃娃】这篇哲理小作文的属性?
世界存在于现实中,亦或是虚构之中。因此,通过思辨的方式,打破现实或虚构的障壁,这一议题在哲学上历史悠久。中国哲学深思此理,西方哲学亦有探讨。
最著名的电影作品【楚门的世界】,以电影的形式深入探讨此命题。而【抓娃娃】则以不同的叙事视角,继续传承这一经典哲学主题。这些作品可以被视作哲学小品的代表。
以【抓娃娃】的故事,特别是其中的具体情节为基础,我们可以写出许多充满哲理的小短文。然而,这部电影有一个关键前提,即它是虚构的,整个故事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成立。
因此,无论我们写出多少哲理小短文,它们都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成为对现实世界的真正哲学观察。对于真正的哲学探讨,建议参考其他有价值的资源。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富人培养子女的方式,最多也就是像王健林那样。看看王思聪的成长经历就能明白。那么,国王是如何培养儿子的呢?
莎士比亚成为全球闻名的莎士比亚,正因为他在这一点上独具匠心。他的【亨利四世】可以为许多喜欢阅读的人带来启示。
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不仅仅讲述了一位欧洲国王的故事,更是呈现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情节:老国王与儿子之间的微妙关系。
儿子必须伪装成愚钝,才能欺骗老国王,从而获得成为新王的机会。韩国电影【思悼】也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国王的孩子同样需要装作愚钝,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功。
这与【抓娃娃】的故事完全不同。实际上,我更想看看【抓娃娃】的小男主在即将接班他父亲时的情景。他父亲会希望儿子比自己更优秀吗?会不会出现一个不同于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的故事?我觉得,不会。
最后聊聊【抓娃娃】的结局。
富豪贫养子女的故事自身难以圆满。要有个圆满结局,就需要一个主线故事,而主线故事必须包含核心冲突。电影【抓娃娃】将注意力集中在高考上作为核心冲突。
然而,在现实中,顶级富豪早已避开了高考,确保其子女可以轻松进入名校。因此,这部电影一下子失去了其现实基础。
【亨利四世】中,哈尔夺取老国王帽子的情节被【抓娃娃】的编剧们模仿了,但他们显然没有莎士比亚的哲学深度。因此,【抓娃娃】只能草草收尾,这个结尾显得非常仓促,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小男主角推开了世界的门,撞到了墙。
巧合的是,这种手法早已在【喜人奇妙夜】中的小品【小品的世界】里被使用了。这一下,【抓娃娃】就变成了烂尾,或者说,本想出奇制胜,却发现别人已经抢先一步。
【抓娃娃】本来能够表现得更加出色。
如果【抓娃娃】的叙事能够像【亨利四世】那样,巧妙地多向真实底层人物靠近一些,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抓娃娃】的编剧和导演毕竟不是莎士比亚。
因此,我认为【抓娃娃】无法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不过,不优秀并不代表不推荐大家观看。只有观看之后,您才能像我一样,产生上述这些思考或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