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杜甫高水平的一首讽刺诗,世人经常引用,没点文化还以为是在夸人

2024-09-08国风

诗圣杜甫在文坛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存在,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艰难险阻,在其生命的后期,更是活的艰难、死得悲壮。

能被称为圣人,说明杜甫有着为国为民的大情怀

在杜甫的诗中,很难找到哀怨婉转的句子,他写下的词句,看似沉郁,却饱含忧国忧民的意境,精准的白描和强烈的抒情,构成了诗圣的文化造诣。

但是, 杜甫也写过一首讽刺诗,那便是赠予花敬定的【赠花卿】,此诗还出了一句千古名句,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可并非夸赞。

一、颠沛流离的诗人

和风光无限的诗仙李白相比,诗圣杜甫的一生可就苦多了,特别是杜甫那充斥着艰难险阻的后半生,他似乎咽尽了所有的孤独和苦水。

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个世界并没有给他任何的回报,他只能拿起笔不断地写着,用诗词抒发着内心的愤懑。

实际上,杜甫算是官二代 ,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他爷爷也是大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甫虽然也遭遇了仕途的不顺,但这种不顺利其实都是年轻人都会经历的,可是三十岁之后,杜甫的生活江河日下。

父辈的良好教育给了杜甫很大的信心,他满腔热血来到长安,可没想到第一次考试就落第。就连自己引以为傲的诗词,唐玄宗也没有表达出多大的兴趣, 这一时期的杜甫都是依靠父亲的接济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着唐玄宗的外逃,长安城的百姓人人自危,也跟随皇帝出逃,杜甫也携家带口离开了长安,可好巧不巧,可怜的杜甫在路上被叛军抓住,又被押回了长安。

一路上,他见到了这辈子都忘不了的景象。

叛军们沿途烧杀抢掠,面对老百姓的哀求视若无物,一柄柄长枪刺进手无寸铁之人的躯体,给了杜甫极大的震撼。

杜甫是有抱负的人,且他的抱负并非是个人的小气候,就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那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说,就能看出杜甫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都心系天下,他当然是个大公无私的人。

被俘期间,他思考着无数救国救民的办法,但一介文人还能干什么呢?

他只能追随皇权,彼时玄宗皇帝逃往四川,太子李亨不愿意前往,半路和父亲分道扬镳,来到灵武自立为帝,将玄宗尊为太上皇。

当时在文人内部,一直都有唱衰玄宗之声。

他们认为玄宗老了,昏聩之举太多,这下太子李亨上位,兴许有一番新气象也说不一定。

听到这个消息的杜甫,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找准机会再次逃离长安投奔李亨,但刚继位的唐肃宗也没有重用杜甫。

贬谪华州期间,杜甫的政治抱负几乎被磨没了。

他每天看着受苦受难的百姓,只能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也让杜甫的思维层次有了质的飞跃,从他之后写给花敬定的一首诗就能看出来。

二、骄纵的花敬定

公元761年,唐朝又发生了叛乱,段子璋起兵谋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了绵州,病榻之上的肃宗皇帝急命崔光远平叛,其手下大将花敬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叛军在短时间内拿下了绵州和剑州,但由于根基不稳,面对东川节度使李奂、崔光远和花敬定的三路大军,段子璋根本无力抵抗,被打得丢盔弃甲, 花敬定将其斩杀,仅有少数的叛军逃走,不过也被唐军消灭。

要是论功行赏,花敬定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但他却在战场上犯下了大错。

他竟然纵兵抢掠,抢劫就算了,他还下令士兵屠城,数千人死在唐军的屠刀之下,花敬定的士兵在他的纵容下,已经杀红了眼。

有一位妇人的手上戴着一只金镯子,士兵直接上前砍掉了妇人的手腕,事情传到长安,朝堂内外哗然。

这一仗为什么打?是因为平息叛乱!绵州的百姓也都是大唐的百姓,你花敬定怎么能抢劫百姓呢?你难道是侵略军吗?

因为花敬定的禽兽行径,朝廷不仅没有丝毫的嘉奖,他的顶头上司崔光远因而被牵连治罪,最后郁郁而终。花敬定因为率兵至丹棱追击叛军,一时间躲过了朝廷的处罚。

但俗话说得好,天道有轮回。

最终他因为深入敌后,加上本身骄傲自大,竟然被叛军斩杀,没想到他刚刚残害完百姓,就立马得到了报应,真乃多行不义必自毙。

三、杜甫的高级讽刺

段子璋叛乱发生的时候,杜甫已经辞官来到了成都。

此时他的心态就是摆烂的状态,因为对时局的不满,杜甫可谓是痛心疾首,没想到因为叛乱,战火再次烧到了四川,杜甫更是怒火攻心。

花敬定平叛后纵兵劫掠事件发生后,杜甫的心情早已没有多大起伏。

他知道叛乱的年代,正是武将们骄纵的好时机,杜甫不想说什么劝人向善的大道理,那不是他的风格, 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赠花卿】,用十分高级的讽刺手法狠狠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这首七言绝句,前半阙在说美妙的乐曲飘荡在锦城内外,下半阙则是传世名句: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花敬定不仅抢掠百姓,还让人演奏皇家乐曲,这都不是膨胀了,而是狂妄至极。

杜甫的这首【赠花卿】, 表面上是在描绘一出盛况,实际上则暗暗使用了「捧杀」的手段来抬高花敬定,把他架在火上烤。

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深意,这里的「此曲」并非单单指乐师们演奏的曲子,而是有一层双关, 指的是花敬定纵容兵丁屠城的暴行。

是啊, 趁着平叛去抢劫自己的百姓,这样的事就算是放眼整个历史也是闻所未闻,人间是没有这样的「曲子」的,只有「天上」才有。

宋朝文人曾经评论杜甫的这首【赠花卿】,认为此讽刺手段绵里藏针,刚柔并济,真是神来之笔。

来源:中国知网【杜甫【赠花卿】诗微言辩释——与杨义先生商榷】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