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林散之会被拉下「草圣」的神坛吗

2024-01-07国风

一、林散之「草书」的来历

先讲传统,再说林散之草圣的由来,因为只有与传统对比,才能突显林散之的价值。

传统书法讲究「八法」,八法之后追求「个性」。 什么叫「八法」?机械的生搬应套的叫「永字八法」,即以王羲之【兰亭集序文稿】第一个字「永」字为标准的汉字「八个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机变的说法是以王羲之王献子父子灵活多变的书法为标准的书写方法。什么叫个性?有一种说法叫做消灭「八法」,即摆脱二王的书写方法,独立自主创造「我法」。 二王太伟大,一出手就是巅峰就是标准,后人不得不先遵循其所创立的方法临摹学习。 大家都学,所以千人一面。后世聪明人或天才都是不因循守旧的人,所以他们都要求变。求变成功的大概有两种, 一种是在二王的局部求变,依然活在二王的影子当中。 比如唐宋四大家,元代的赵孟俯,明清的祝允明董其昌王铎。 一种是完全摆脱二王,连一点影子都没有。 比如明代的张瑞图,清代的郑板桥金农,民国的李淑同之流。一疏理才发现,完全摆脱二王者凤毛麟角。

当然,还有学北碑者不论其中。 北碑书风发轫于清末,主要以北魏石刻为标准,欲与二王分庭抗礼。 学成之后,与二王风格迥异。暂不论之。

林散之的书法属于完全摆脱二王者,连影子都没有。当然是指草书。 是的,二王的书法,也只有草书能让后人与之争高下了。

在林散之前的确从没见过这般面目的书法

在林散之前的确没有见过这般面藐的书法,这书法哪有八法,好像只有一法一一「线条缠绕法」。根据林散之的自叙及评说者的分析,主要有「涨墨」之法,是从 王铎 那里学习改造的。其二渴墨和宿墨法,从 黄宾虹 学得改造的。 依我之见,「涨墨」及「水法」来自王铎,主要在中等尺幅以上之条幅、中堂、对联中使用。渴墨和宿墨则来自董其昌,「以董思白为宾」可以为证,甚至可以断定来自董其昌的「观怀素自叙帖聊以仿之」的大草帖。 不信请看如下的比对。

王铎 / 林散之

王铎 / 林散之

王铎 / 林散之

王铎 / 林散之

董其昌 / 林散之

董其昌 / 林散之

以上是林散之独创自家草书的面貌及其来历,虽有根本,但长成的是自家面貌。既不像王铎也不似董其昌,能自成一家。来自王铎的是墨法,但没有王铎的繁复和扭曲,有的是精简和缠绕。来自董其昌却不似董其昌坚守二王的法度,独取竖式长方形为 主要 结字法。字阵有意采用浓-淡-浓-淡的推进方式,最终形成鲜明的笔墨风格。成功的作品清新淡雅,赏心悦目,引人入胜。

二、林散之「草圣」的来历

林散之是在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的,传闻 启功先生看了,脱帽三鞠躬,赞曰:「太好了,太好了!」赵朴初先生赞曰:「此老功力至深,佩服,佩服!」。

其后 1984年5月,日本书法界青山杉雨率领书法代表团访问南京,点名要拜见林散之先生,并留下「草圣遗法在此翁」的评价。又有记者张欣在【嘹望】周刊第47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记老书法家林散之】的文章发表。

渐渐,林散之的名号愈加响亮。誉之者曰:其草书是中国近现代草书的高峰,「草圣」之名遂成。

三、反对林散之「草圣」的声音

然而近年来反对之声渐起,不服者曰:其草书是有艺术的亮点,但与「草圣」相差甚远,誉之则名不符实。既无张芝、张旭、怀素的法度,又无二王小草的功力,看不到古贤书法大家草的影子,随意缠绕毫无美感。

听说争论得挺嗨的,其实对喜欢和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种争论很无聊。因为 名是要靠实来技撑的,此外,名还要经过时间考验的。所以,名是后来人的事,后人说了才算。

抛开名,看作品,看看是否有值得欣赏和学习的才是最重要的事。林散之自己说的:「68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60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对, 无法,是林散之草书的最大魅力;其实并非真的无法,而是无前人之法,其中却有自立之法。如此,林散之不就实现了石涛说的「法自我立」的高度了吗?达不达到,代表作品,代表作品哈,还有后人说了算[灵光一闪][大笑][来看我]